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可 《传媒》2015,(12):35-37
在观念和技术层面不断更新的媒介环境下,媒介融合不仅使媒介的形态融合成为可能,更对传媒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冲击和变革.媒介融合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媒介内容的融合以及媒介之间的融合,更包括多元化背景下的传媒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近年来中国的传媒集团都在扩展自己的经营范围和领域,使得在广告经营下滑的大环境下谋求新的经济效益点.媒介融合领域内的产业融合成为多数报业寻求发展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在两极权力中冲撞与协商——论媒介融合中的融合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媒介技术迅猛发展,媒介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媒介融合不仅在技术上实现共融,并且更深层次地影响人类经济活动、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本论文从文化的视角思考媒介融合.论文首先对媒介融合特征进行梳理与提炼,发现媒介融合中的基本文化问题.通过论述融合文化概念的意义与内涵,指出媒介文化权力问题是融合文化的核心问题.并在融合文化范式中,运用文化研究理论探索融合文化的理论与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3.
媒介融合: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媒介的出现打破了媒介间的壁垒,为不同的传媒提供了资源整合的平台和基础.传统媒介之间、传统媒介与新媒介之间正形成一种互为补充、相互融合的关系,媒介融合俨然成为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4.
马明新 《青年记者》2012,(11):23-24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媒介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加剧.2010年1月13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由此,媒介融合的理念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媒介间的融合从理想与期盼转变为现实与实践. 媒介融合走向 从2010年开始,有关于这方面研究的论文出现多篇,这些文章都或明或暗地点出了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
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已成为媒体发展的趋势.本文介绍了媒介融合的理论和我国媒介融合的技术、政策、受众和产业化背景以及3G的发展使我国媒介融合加速,分析了现阶段新媒体与传统期刊业激烈竞争态势和我国期刊业媒介融合的发展状况,提出了我国期刊业媒介融合要构建立体期刊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注重发挥资本的纽带作用和期刊多元化经营,不断拓展期刊新的盈利模式.  相似文献   

6.
2017年媒介融合呈现的整体特点是以技术为导向的立体化融合模式凸显,内容融合层面,"国家队"闪亮登场,现象级融媒体产品不断出现;业务融合层面,中央厨房成为潮流和趋势,人工智能成为技术融合标配,"传媒+延伸产业"的跨界融合模式成为大势所趋,跨界融合和整合融合成为资本融合主流.未来媒介融合需要从战略、着力点、侧重点和路径选择等方面革新思维.  相似文献   

7.
当下媒介融合方兴未艾,成为学界聚焦的热门议题,但众声喧哗中难免存在误识.笔者希望通过反思性探索,提请人们要避免泛论媒介融合,更应警惕媒介融合认知与实践中的“技术膜拜”“唯市场论”与“去语境化”等问题.本研究旨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中国媒介融合进程中的迷思,并尝试对当下媒介融合主流话语进行部分纠偏.这不仅有利于加深对发展中的媒介融合的认知,更有利于中国媒介融合实践中风险的规避.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媒介融合是学界和业界的热点话题,尤其是面对异军突起的新媒体,传统媒体何去何从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新媒体冲击下,媒介融合成为一股热潮.本文以上海报业集团媒体融合为例,分析、思考在媒介融合环境下传统主流媒体该如何转型.  相似文献   

9.
随着媒介科技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在数字信息技术的革新驱动下,"媒介融合"已成为传媒领域的发展潮流.本文立足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推进媒介融合发展、 深化媒体转型之路,从它在内容、渠道、用户、平台、品牌、经营和管理七个方面的融合,全面阐释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  相似文献   

10.
正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功能一体化态势。如今,媒介融合已成为全球媒体的发展趋势,对媒体人提出更高的要求也是大势所趋。媒体人是媒介融合的直接推动者,也是决定媒介融合成败的关键所在,如果媒体人在新的融合环境下不能很好地生存、发展,媒体的发展必然受到很大的限制。一、媒介融合下的新挑战1.媒介融合需要不同媒介之间协力合作,影响这一过程正常运行的僵化体制需要强力改革  相似文献   

11.
正"媒介融合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I.浦尔教授提出,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其终极目标将是打破传播媒介的形态差异,走向媒介形态的大融合。"当下博客、手机电视、IPTV等新媒体的兴起,表明媒介融合技术手段日趋成熟,媒介融合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技术的革新带来广电行业生存结构的更迭,与互联网、电信业之间的融合竞争,成为地市级电视不可回避的选题。一、媒介融合下地市级电视台的概况分析地市级电视台是为服务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而生,  相似文献   

12.
周志平 《编辑之友》2010,(10):29-31
一媒介融合的内涵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Ⅰ·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1]最初人们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地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但此后,先是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媒介形式开始向数字媒介转变,所有的传播技术都快速地融合成了数字形式,互联网逐渐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介融合.再往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WEB2.0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博客为代表的新的媒介形态的出现,使得当下的媒介融合正日益超出人们的想象,呈现出诸多的全新特质,并逐渐成为推动媒介化社会形成的核心动力.  相似文献   

13.
论媒介融合的内涵及其演进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媒介融合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但媒介融合本身的内涵呈现出多样性视角,要把握这一概念,关键是要抓住媒介融合的数字技术推动前提和动态过程属性.  相似文献   

14.
在媒介生态系统中,基于移动平台而生成的微信传播日渐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传播手段.作为媒介系统的一个新生子系统和分支,微信的传播探索与运用实践体现着媒介融合的种种特质,平台融合、政治融合与文化融合共同构筑了微信的传播特点.此外,在微信融合过程中出现了融合实效不强、信息传播失衡、符号污染严重等生态问题,不得不从政策引导、有机融合、媒介批评等三个方面来建构微信的生存路径.  相似文献   

15.
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驱动下,融合创新、智能传播、思维革命、价值重构已成为传媒业的结构性力量,并由此形成传播新形态、媒介新生态和传媒新业态.开放多元的媒介生态催生新内容和新服务,跨界融合和开放合作成为媒体融合新范式.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媒介融合易产生的负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介融合成为当前传媒运作的流行理念,但不能排除有些媒体在没有认真思考媒介融合效果的前提下,只是想当然地追随先行者脚步的情况;关于媒介融合的学术讨论也少有探究媒介融合实际效果的,更不用说包含质疑色彩的负效应.在这种背景下,思考探讨媒介融合的负效应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蔺红英 《传媒》2015,(15):58-60
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深刻地改变了媒介市场的内在结构和总体格局,并引发了媒介革命.新旧媒体在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媒介融合日益成为当下传统媒体产业发展的一种战略思想.网络、手机、IPTV、微博、微信……媒介融合越来越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业界和学界关注的焦点.面对上述大趋势,出版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之变局,如何将互联网思维植入传统出版行业的各个环节,实现由出版业牵头的跨媒介融合,从而推动转型升级,是每位出版人亟需考虑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当前,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媒介融合时代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理念,呼唤新型全媒体新闻人才的到来.为了培养掌握“全媒体”业务技能、具有纵深复合知识结构、具备整合传播思维力、注重人性化服务理念的媒介融合时期新闻人才,高校应从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和方式、教学平台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进化路径与媒介融合模式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东耀 《编辑之友》2015,(11):72-76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在技术、服务和理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WebN.0已成为互联网发展的标尺及进化的路径.Web1.0、Web2.0、Web3.0、Web4.0等代表着不同的互联网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对新闻传播业具有重大的影响,直接导致了媒介融合的发生并且持续推动着媒介融合的深入.媒介融合模式的变迁和互联网的进化路径密切相关,互联网的进化重构了传者与传者、传者与受者等之间的关系,这是媒介融合的核心.追求人机合一、传受融合是媒介融合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媒介融合的概念界定与内涵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颖悟  汪丽 《传媒》2012,(1):73-75
媒介融合现已成为一项国际性的热点与前沿课题,但学术界对"媒介融合"这一核心概念至今仍莫衷一是。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研究者对"媒介融合"相关概念的理解、认知及其演化过程,提出了作者对"媒介融合"的理解和界定,厘清了媒介融合的内涵与外延,将其概括为媒介技术融合、媒介业务融合、媒介所有权融合及媒介政府规制融合等四个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