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如果把婚姻比作围城,那么名利场何偿不是一个围城。王功权私奔也许是想逃离这个世俗的围城,他能否找到一个理想国,他能成功突围吗?各位亲友,各位同事,我放弃一切,和王琴私奔了。5月16日23点21分,鼎晖创投合伙人王功权在微博上如是宣布。众皆哗然……当然,50岁的男人有一个很长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这首名叫《橄榄树》的歌,讲述了一个人为追求梦想而四处流浪的故事。在广州街头,就有一群来自北方的歌手,他们居无定所,四处漂泊,过着清苦有时甚至是凄惨的流浪生活……  相似文献   

3.
当徐小平1996年年初从加拿大回国踏上新东方创业路途的时候,也许他没有想到他会在轰轰烈烈的“留学潮”中影响数以十万计的人。10多年过去了,他回首与无数留学生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怒的跌宕日子,感慨道,“我的心情从未‘平和’过,我只是一直激动着……”  相似文献   

4.
他过去30年的人生也许可以用水来形容:流浪;不停地改变状态;置之死地而后生! 这样一个有着丰富经历的人,当他坐在我面前时,却是那样的平和安静,目光沉稳但又锐利。他像一个偶尔贪玩的大孩子,他说他家里摆满了自己设计制作的各种玩具;他说他把自己留在过去了,留在十几岁的那几年,再也不长大。 卞梵,这是一个充满广告潜质的名字,种田,画画,后考入北京某艺术学院就读四年,从工业设计改学平面广告,从事过采编、记者、美编、平面广告摄影师、广告、活动和杂志策划。30岁那年,毅然放弃正在经营的文化公司,躲进小楼成一统,开始写书,春夏秋冬,写坏一截脊椎骨,换来四本书的付梓在即。  相似文献   

5.
现年一百二十二岁的美国人威廉·杜伯里被认为是地球最老的人,尽管如此,他从不为自己的长寿而大肆宣传。“我仍习惯于做自己喜欢的事:如抽烟、喝酒、嚼烟草等。”威廉自豪地说:“而且,我喜欢和女士们跳舞。”更令人难以置信的,这位住在北卡罗来纳州夏谷的百龄人瑞,在百岁时曾放弃过这些嗜好,但那不是医生的劝告,而是他为了迁就他的第一位妻子,那是一个十九岁的女郎。  相似文献   

6.
书与我     
我是一个不用功的人。“不用功”自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不过,我不愿因为它不光荣.就向不知底蕴的人假装用功与渊博。但是,如果说.我真的不喜欢读书.却又与事实不符。我很喜欢读书。“读书”和“用功”可能是两回事。用功的人不一定“喜欢”读书.喜欢读书的人也许不一定是用功。这分别大概就在于前者全凭感情.而后者却要靠理智。凭感情读书的人.全靠自己的好恶去选择.因此,他所读的书,范围就比较狭小。尽管也许在这狭小的范围之内.他有精与深的可能.但他只能“渊”而不能“博”。  相似文献   

7.
我订《新闻知识》有三年了,也许是尝到了甜头,在我所订阅的报刊杂志中,从来还没有象对《新闻知识》这样留恋过,从86年开始,我一直没有放弃它;尽管长期在外担负援建施工任务,但每次刊物从部队转送来,我都逐页细看,反复品尝,尤其是“新闻业务研究”“通讯员经验谈”等几个栏目,每  相似文献   

8.
晋南有个名叫皮东驹的人,认识他的人都说他傻:放弃舒适的城市生活不过,偏要到中条山下承包数百亩的乱石荒滩,过着风餐露宿的生活。皮东驹在孤独陪伴下已经度过四年的光阴,把飞沙走石的荒滩改造成了一片绿洲,人们称他为“绿痴’。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让荒滩变为绿洲”  相似文献   

9.
吴十洲 《出版参考》2009,(12):39-39
萧乾无疑是一位优秀的作家,他从没有放弃过他的文学创作。他说,我感觉的愁远深于他们,我愁的是这迷离扑朔的生命。在从事新闻工作的日子里,他撰写并出版了多部中文和英文小说。人们赞扬他在早期新文学运动中的贡献,公认他是当时京派小说的主要作家之一。他去世后,对他怀有深厚好感的英国人对他的文学创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英国《泰晤士报》1999年3月31日的报道中写道:“萧乾是中国战前最优秀的文学天才之一”  相似文献   

10.
心存感激     
我,家境贫寒,自幼丧父,是个苦孩子。来“女友”以前,我高中毕业,爱好文学,流浪过好些地方,当过饲养员,做过申尉工,经过商,下过浅海……  相似文献   

11.
“千万别把我写得离大伙太远了,那我会难受的,其实我是普通人。”在采访时.刘一达一再对我这样说。的确.刘一达很普通,他曾写过不知多少发生在我们中间普普通通的人和事。《京城影楼透视》、《“面的”拒载探源》、《京城歌厅“三陪”现象调查》等都出自他的手笔.但当每篇文章见报后都让人无不惊叹.这又真的使人觉得地不“普通”。随着人们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似乎能清闲地读大块头文章的读者已越来越少。几年来,与刘一达同期开始写大特写的作者们,大多已先后放弃了这一体裁.另辟践径。而刘一达却执著地在此耕耘着。在《北京晚报…  相似文献   

12.
干练、白净的高文苏,尽管已是“腕级”记者,却依然保持着多少年的谦逊,见了哪怕是一个初次相识的战士,也会露出和霭的微笑。但你若是以为这个“看上去没有什么”的人实际上“也不会有什么”,那就大错特错了。常常的,当别人豪言壮语地描绘将来如何如何的时候,他已经在不动声色地制造着一声又一声“惊雷”! 智慧而又勇敢,这便是高艾苏留给我的印象。 没有称号的勇士 如果高艾苏的那些经历和成绩发生在部队中某个人的身上,他会得到什么样的荣誉呢?也许会被授予称号?我常常这样想。当然,这并不是说他对自己立过7次功的荣誉感到不…  相似文献   

13.
一起无心插柳的微博维权事件,因为有执拗、较真同时也有些“滚刀肉”性格的罗永浩,持续发酵两个月之久,并最终导致西门子公司中国总裁亲自发表视频道歉。“你们不应该问我为什么坚持,”他说,“而应该去问那些放弃的人,为什么要选择放弃。”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图书评论》2010,(2):126-126
有人说,这本书写出了中国人的百年孤独。 小说中,人在苍茫大地上奔走。这个人不是知识分子,也没有揣着一脑袋“思想”,他的问题是家常日用,是亿万人在生命中都要面对的结实、具体的选择和困局。他一次次奔走,只为找到一个人,这个人也许有也许没有,也许找了也是白找,但也许,  相似文献   

15.
对生长在正常家庭的人来说,《带我回去》所描绘的显然是另外的世界。一桩由私奔而引发的谋杀案,在我们身边多少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想想看吧,本书主人公弗朗科在19岁的时候决定和女朋友萝西私奔  相似文献   

16.
我的对手吴佩孚,我最不佩服他。 那真是“西蜀无大将,廖化为先锋”。我不晓得吴佩孚当年怎么会得到那么大的名气。当然了,他是能够写点字的人,当年带兵的大都是老粗,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个人除了会吹之外,没有别的。说到他作战,那更是毫无能力。  相似文献   

17.
无论是“去流浪”的人,还是“写流浪”的人,还是“想流浪”的人,他们需要的都不是精神叛逃的愤怒、挑战权威的锋芒以及自绝于主流社会的格格不入,而只是一种经过“小资文化”柔化处理的“流浪”精神,一种标志着胆识、实力、情趣的时尚消费。  相似文献   

18.
深入群众之中,了解和反映读者的愿望和要求,是党报记者的一个光荣传统.早在四十年代,周恩来就要求过《解放日报》的记者:“我建议你们除了必要地采访一些上层活动外,可以着眼于群众.譬如说,访问几个从战区流浪到重庆的擦皮鞋难童,或者访问嘉陵江几个渡口的船夫,或者访问重庆市内的公共汽车售票员,谈谈他们的生活和愿望.这种别开生面的新闻报道,也许会得到读者们的欢迎,不妨试一试.”  相似文献   

19.
如果有一种人,他的人生是为了某种事业而设定,范敬宜先生也许就是其中的一个。2002年,已过古稀之年的他应聘进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担任并非名誉的院长、讲授并非选修的基础课程,曾是轰动一时的“新闻圈里的新闻”。其实正如一篇报道中所说,做出这样的选择对先生来说并不意外,他只是换种方式来继续他与新闻的不解之缘。如果从进入圣约翰大学的1949年算起,他和新闻结缘已经54个年头了。50多年来,无论身处何地、境遇如何,他从未放下过手中的笔,也从未改变过对新闻事业的执著。如果用“作为一名优秀的记者”来概括先生的事业,也许可以用“…  相似文献   

20.
在此之前,我已从《星星》、《诗刊》等刊物上读过老枭的诗,并且把他的笔名“萧瑶”与“逍遥”二字联系在了一起,以为他是那种“逍遥派”人物。但是,当我读到阿红先生的信、老枭的诗和一些评介文章之后,我发现他不是那样的人物,而是一个执著于艺术与事业的富有开拓精神的人;他写诗,为的是心灵的纯净;他办公司,为的是适应变革中的时代。老枭是浙江人,出生在浙江西南的九龙山下,他有一股“狂劲”,也有一种不媚俗的独创精神。因为不满于僵化的教学方式,他竟然敢于放弃原有工作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