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蔡竹影 《兰台世界》2023,(3):158-160
辽阳地区出土,现藏于辽阳市博物馆的《昭勇将军都指挥邓公夫人杨氏墓志铭》,墓志主人为明代辽东将军邓佐的夫人杨氏。因墓志铭成碑时间晚于邓佐墓志,故补充说明邓佐墓志记载内容,为研究明代邓氏家族世系提供可靠的实物资料。以墓志内容与邓佐墓志及史籍文献相对照,就墓志记载中所涉及的相关人物和事迹加以考释,丰富对邓佐及邓氏家族的学术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隋代墓志铭汇考》一书漏收、或收录不全、或重复著录、或年代标注错误的墓志作辑佚补充和辨正,辑录文献的出版物时间限定在2006年以前,与《隋代墓志铭汇考》所征引文献的时段大体相同。文章辑录出《隋代墓志铭汇考》失收图版或录文的墓志11方,图版和录文均失收者如《田景申砖志》《董康生妻砖志》;图版失收者如《裴子休墓志》《菀德赞妻杜法生砖志》等;录文失收墓志如《石辅益砖志》《陈暄墓志》等;图版收录不全墓志3方,如《赵龄墓志盖》《高六奇墓志盖》等;"存目"类失收墓志12,如《宋盛墓志》《吕超墓志》等;重复著录的墓志4方,如《郭云砖志》《王德墓志》等;朝代归属错误的墓志1方,即《□安宁墓志》。  相似文献   

3.
此志原题"唐前试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孙公亡妻陇西李氏墓志铭并序",原藏河南千唐志斋。见于《千唐志斋藏志》第1205页,著录年代不详,仅书"乙亥年七月廿五日"。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收录了此志释文,编号为大中095,第2323页,残志017重出。则具体年代可知为"大中乙亥年七月廿五日",即855年。又可据志文撰者孙纾之名,查《唐代墓志汇编》索引,知其主要活动年代便在大中年间,故可证855年当无误。  相似文献   

4.
崔仁纵墓志,全称《唐故豫州淮阳县丞崔府君及夫人裴氏后夫人夏侯氏三棺墓志序铭》,刊刻于武周大足元年(701)。墓志石灰石质,圆首碑形,高90厘米,宽68.5厘米,厚10厘米。志文楷书,共31行,满行37字。志石左侧面刻有款署"嗣子棣州刺史思暕撰序,青州录事参军张希元制铭"21字(见图)。志文记载了南北朝隋唐时期高门士族——清河青州房崔氏家族历史,具有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5.
唐崔安俨夫妻墓志是一对形制特殊的鸳鸯志,崔安俨夫人李氏的墓志篆刻于其夫君墓志盖的底部。以崔安俨鸳鸯志的志文疏证为基础,探讨这对鸳鸯志特殊形制的成因,有助于了解我国古代墓志尤其是鸳鸯志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6.
新见李东阳撰《明故御用监太监掌浣衣局事傅公墓志铭》《明故司设监太监韦公墓志铭》,记述了明代宦官傅庆和韦记的生平及内廷任职情况。在明代,一些宦官权如外廷元辅,一度和士大夫分庭抗礼。李东阳位居士大夫阶层的顶端,却频频为宦官撰写墓志,所撰墓志又均未载入其文集,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了明代士大夫阶层与宦官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洛阳近年出土的唐《宋彻墓志》以及武周《田玄敏夫人李氏墓志》中均有洛阳胡坊的记载。结合《洛阳伽蓝记》等文献的记载,洛阳考古发掘出土的胡俑以及隋唐墓志对于祖先洛阳行迹的追述,可知墓志中的胡坊应该渊源于北魏时期在洛河南岸安置西域胡人的慕义里,由于大量胡人聚居于此,故有此称谓。直到唐代前期,胡坊旧称尚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胡坊村。两方墓志中胡坊的记载进一步印证了文献所记载的中古时期大量西域胡人来到洛阳的历史事实,承载了这一时期北魏洛阳城胡人汇聚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8.
罗振玉《芒洛冢墓遗文续编》所收录《焦守吉墓志铭》,尚未有学者加以关注。此方墓志所记,为墓主焦守吉自北宋太祖至真宗时期的履历。焦守吉长期作为天子使节,视军政、察边事,为宋代走马承受制度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可以补充相关史料记载之缺失。此外,墓志铭中所反映的焦氏家族世系,与《宋史》等传世文献记载均相左,对焦氏家族世系缺环的弥补,可以深化我们对宋代武将与皇室联姻升行问题的认知。墓志铭中的纪年问题,政治上颇为敏感,背后亦隐含了焦氏家族对宋太祖、太宗之间皇位更迭的一种政治立场。  相似文献   

9.
2019年5月,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征得南宋《关文鉌墓志铭》。志主夫君史珌卿,为南宋右丞相史嵩之之侄。墓志详载关氏家族世系及志主生平,为补充宋史及方志提供了珍贵资料。通过对墓志内容的考释,可补证一些历史现象及事件,如志主曾经历南宋末年台州水灾;其夫君史珌卿曾任职于南宋沿海制置司等。志文反映了志主所处的特定时代环境。志主不仅经历丧子、丧夫之痛,更经历了其夫家史氏的衰落及宋朝的灭亡,反映南宋末年及宋亡后,史氏遗孀的生活状态,为宋史及宋代社会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该墓志撰写者是其子史益伯,可补《全宋文》之遗阙,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填讳者是《三字经》作者、南宋大儒王应麟,对研究王应麟生平及当时历史有重要价值。书丹者极有可能也是王应麟,这很可能是迄今发现仅有的由王应麟亲笔书丹的墓志铭,具有较高的书法价值。  相似文献   

10.
陈琮墓志石长49厘米,宽49.5厘米,厚10厘米。志文共27行,行27字,正书,现藏国家博物馆,志盖失。据志文所记葬地,志石出土于洛阳邙山。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上、下)、《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全唐文补遗》均未收录。国家图书馆公布的馆藏墓志拓片目录当中也未刊列志目。志石入藏国家博物馆后拓本在外罕有流传。1994年日本柳源书店出版的《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法帖大观》第十卷《墓志拓本》首次刊布了该墓志图版。2005年9月出版的《全唐文补编》依据《法帖大观》著录了志文,但释文有数处误识。鉴于志主  相似文献   

11.
《大元故从仕郎耀州同官县尹郭君墓志》现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该志此前未见著录,其写作时间当在大德三年(1299年)至皇庆元年(1312年)正月间。由志文可知,郭氏家族世居山西太原,后徙至陕西京兆,第五代成员郭时中为关中硕儒,与王天祺、李庭、郭镐并称"四贤"。志主郭汝弼,郭珏第五子,生于大蒙古国贵由汗三年(1208年),卒于元成宗大德三年。幼习儒业于乡贤郭镐、李庭;筮仕安西王府典书,与同僚姚燧、马绍庭交游甚厚;迨元廷分省四川,受知于中书左丞汪惟正,选充行省掾属,是以吏出职的北方低级汉官典型。因史料匮乏,对于郭汝弼及郭氏家族,学界尚无专文研究。墓志详述郭氏先祖及其家族成员基本情况,并叙志主本人生平事迹,为了解该家族、探讨元前期史事提供佐证,具有一定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东晋墓志虽然出土数量不多,但制作情况较为复杂,文本层面以外的物质信息同样值得关注。通过分析刘媚子砖志和张镇墓志,对墓志制作过程中涉及的书法稿本和旧碑改形问题能够提供帮助。结合"刻石为识"的结语和出土位置的差异,可以推断出土于墓室填土中的刘媚子砖志具有稿本性质;通过对张镇墓志正面上方残存字画进行复原,并结合碑石的形制和材质,能够与洛阳地区汉碑相关联,发现其可能由南渡汉碑磨平重刻而来,这与吴郡张氏在王敦之乱前后的际遇可相互印证。东晋作为南方使用墓志的肇始阶段,其墓志形态多样,文辞、书法、刻工等均未制度化,因此东晋墓志的研究更需要跳出文本研究的既有路径,在物质层面做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馆藏的两部家谱:明刊《三原焦吴里梁氏家乘》和清刊《三原梁氏旧谱》(复制本)中钩沉出一些史料,试图理清陕西盐业大贾三原梁氏的发家史和相关家世。  相似文献   

14.
大元故河东廉访转运司奏差王公墓志铭现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该志此前未见著录。由志文可知,王进所出之家族本女真完颜氏,因受汉风浸染,故又有王姓之称。至早于金世宗统治时期,王氏家族始授华州郑县罗文寨猛安,并世镇此地。志主王进(完颜忽察席),生于金宣宗贞祐三年(大蒙古国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卒于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值时局动荡,王进年方七龄便同父祖相失,出于规避兵乱、护佑自身周全等考量,王进随其母刘氏徙迁山西,壮岁归附蒙古,从军征伐,屡立战功,后改隶民籍,再授职官,是由金入元的北方汉官典型。因史料阙如,目前学界对王进及其家族一无所知,墓志所载王进民族、家世、生平及金代史事丰富,可印证、补充传世文献。  相似文献   

15.
北魏正光五年(524年)《韩玫墓志》所载志主家世、家族郡望及其生命后期的仕宦抉择颇有价值。《韩玫墓志》所载高祖韩苟、曾祖韩元兴,即《魏书·韩茂传》之韩耆、韩茂。韩茂家族并非如姚薇元先生所说出自匈奴族,而应是先被赫连夏政权吸纳,后又进入北魏政权的安定地方汉人豪强。孝文帝定姓族后,韩玫家族进入新门阀序列,志主韩玫即凭依门第入仕。门阀化后的韩玫家族舍弃旧贯,攀附南阳郡望,入唐以后其后裔又改以昌黎为郡望,由此可见北朝隋唐间郡望兴衰之于身份认同的意义。从韩玫生命后期的仕宦抉择,可以窥见高阳王元雍与正光政局关系之一端。  相似文献   

16.
牛红广 《图书馆杂志》2011,(10):87-90,112
唐代墓志作为一种出土文献,提供了大量唐人、唐代社会和唐代文化等方面的原始资料,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随着唐代墓志的大量出土,其在文献辑佚、校勘、考订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且已取得令人可喜的成果。本文以洛阳及其周边地区二十一世纪新出土唐代墓志为基础,新补唐人著述三十八种,并稍作考辨,以有助于了解唐人著述之风貌。  相似文献   

17.
2006年,洛阳市洛龙区龙门镇花园村附近发掘出土唐代豆卢恕、豆卢鹗、芮国夫人杨氏墓志3合,其中《豆卢恕墓志》志文已被释读.通过释读与分析研究,3方墓志首先补充了豆卢氏的世系,豆卢恕为豆卢钦肃之子,豆卢贵妃之弟,子为豆卢爱;杨氏为豆卢灵昭之妻,杨(尚)希后代;豆卢鹗为豆卢器第三子,且有一弟,生署、置二子.其次补充了三位志...  相似文献   

18.
郭茂育 《图书馆杂志》2012,(5):86-90,96
文职僚佐是唐代藩镇的重要组成人员,任职藩镇文职僚佐是当时知识分子走上仕途的重要途径。由于这方面的史料比较零散,且不少材料所记又比较泛浮,不易考订,加大了研究唐代藩镇幕僚的难度。文章以新出土的墓志为依据,对新发现的唐代藩镇文职僚佐资料进行归纳和考列,以补史料之不足,可供人们进一步研究,以期对此方面的研究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9.
2014年5月,杨志墓碣于河南省济源市古济水源头龙潭之西岸出土。墓碣文字中有关志主杨志的部分生平经历、死亡原因以及死后迁葬等信息,不仅破解了历史学界关于北宋将领杨志的最终下落之谜,也为探究杨志与同时期宋江三十六人之"青面兽"杨志的身份联系提供了新线索。本文以杨志墓碣为中心,结合其部将刘宝的墓志、李纲《梁溪先生文集》等出土及传世文献史料,较为清晰地复原了杨志于北宋宣和、靖康年间转战河北、京东、河东等地的军事轨迹,其中对于靖康年间杨志同金军作战的军事活动情况作了尤为细致的考证。靖康元年七月,北宋军队发起第二次太原解围战,杨志于这次会战期间的部伍归属、作战任务、进兵路线、战事结果等信息,是深入了解杨志之死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