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羌族服饰纹样饱含大量历史文化信息,记载着羌族成长、迁徙的艰难岁月。本文透过羌族服饰纹样的物质层面,进而探索巧妙隐藏其中的迁徙历史信息,解读其文化内涵,使民族服饰纹样研究成为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论据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刘涛 《大观周刊》2012,(48):20-20
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是少数民族数学文化的一个重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是少数民族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各少数民族通过对自然物象的观察、提炼和归纳,用抽象的几何元素所创造的服饰纹样充分展现了各少数民族的数学智慧和应用数学的创造力.文章以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实物纹样图片为背帚,对纹样的构成形式、构成要素及其设计思维进行了探索,以期为研究和发展中国少数民族的数学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作者长期关注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分类和演变,曾在本刊发表过讨论饕餮纹的文章,本文主题则是讨论另一种青铜纹饰。宋代学者曾把这种纹饰归入云雷纹的一种,近代以来,学者对它有各种命名,如环带纹、波纹、波曲纹、波浪纹。2009年,大河口西周墓地1017号墓出土的霸伯山簋为理解这种纹饰提供了新线索,从器形、纹饰、铭文三方面证明,这种纹饰应改叫山纹、山形纹或连山纹。此外,作者还将霸伯山簋与梁其壶、晋侯壶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后者的壶盖与前者的簋盖具有类似设计。最后,作者还就这种纹饰在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地位展开讨论,对这种纹饰的构成要素和组合形式做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4.
青花八卦纹筒形香炉为故宫博物院陶瓷馆一件在陈文物,该文物纹饰与通常所见八卦纹不一致。通过与故宫博物院所藏其他有关八卦纹器物的纹饰进行比较,并结合对《易经》及与易学发展密切相关的《太玄经》的相关信息的梳理,对香炉上呈现的纹饰符号进行了比对,认为这件香炉上的纹饰为太玄纹而不是八卦纹。进而,笔者根据史料记载和太玄学说的发展情况,探讨了太玄纹在元代器物上出现的可能性,也提出了此件文物纹饰与太玄学理不相符合之处,并做出了相应分析。认为纹饰与太玄学理之间的不符,主要由三种原因所致,即太玄学说的艰涩难懂、民窑瓷器的错画、纹饰受更为通行的八卦纹影响等。结尾提出了与所得结论相关的展陈建议,即调整文物说明名称及附加简要的周易与太玄学说的关系介绍,以便观众对器物有更明晰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青花八卦纹筒形香炉为故宫博物院陶瓷馆一件在陈文物,该文物纹饰与通常所见八卦纹不一致。通过与故宫博物院所藏其他有关八卦纹器物的纹饰进行比较,并结合对《易经》及与易学发展密切相关的《太玄经》的相关信息的梳理,对香炉上呈现的纹饰符号进行了比对,认为这件香炉上的纹饰为太玄纹而不是八卦纹。进而,笔者根据史料记载和太玄学说的发展情况,探讨了太玄纹在元代器物上出现的可能性,也提出了此件文物纹饰与太玄学理不相符合之处,并做出了相应分析。认为纹饰与太玄学理之间的不符,主要由三种原因所致,即太玄学说的艰涩难懂、民窑瓷器的错画、纹饰受更为通行的八卦纹影响等。结尾提出了与所得结论相关的展陈建议,即调整文物说明名称及附加简要的周易与太玄学说的关系介绍,以便观众对器物有更明晰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2012年,河南武陟县木城中学运动场工地出土一件铜镶玉龙凤纹璧,同出有青黄釉小陶壶和"日月同辉·汉"铭文灰陶罐两件器物。铜镶玉璧由镂空玉龙、乳丁纹铜璧和凤纹铜耳三部分组成,铜璧为铸造而成,其造型、纹饰与战国时期的玉璧造型、纹饰相同或近似,透雕玉龙的造型有战国时期及西汉早期的风格。灰陶罐的铭文字体呈现出篆书的风格,又有隶书的部分特点。其中,"汉"字的三点水上部与西汉五铢钱的"朱"字头上部相同,为方折,是西汉时期的风格,"汉"字铭文为器物的断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黄青釉小陶壶造型呈现西汉晚期特点。铜镶玉龙凤纹璧是研究汉代玉雕艺术和金属铸造技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具有较为重要的科学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2012年,河南武陟县木城中学运动场工地出土一件铜镶玉龙凤纹璧,同出有青黄釉小陶壶和"日月同辉·汉"铭文灰陶罐两件器物。铜镶玉璧由镂空玉龙、乳丁纹铜璧和凤纹铜耳三部分组成,铜璧为铸造而成,其造型、纹饰与战国时期的玉璧造型、纹饰相同或近似,透雕玉龙的造型有战国时期及西汉早期的风格。灰陶罐的铭文字体呈现出篆书的风格,又有隶书的部分特点。其中,"汉"字的三点水上部与西汉五铢钱的"朱"字头上部相同,为方折,是西汉时期的风格,"汉"字铭文为器物的断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黄青釉小陶壶造型呈现西汉晚期特点。铜镶玉龙凤纹璧是研究汉代玉雕艺术和金属铸造技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具有较为重要的科学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服饰纹样的发展宛如一条星河,洋溢着蓬勃的生命力,绘出了服饰的华彩,也奏出了文化的乐章。服饰图案纹样的发展,其带有的文化气质深邃久远,其中的情和意更具有典型的中国情结。我国的儒、道、法、墨等诸家,对服饰均有各自独到的见解,而这无疑影响了中国服饰的文化形象和民族风格。并且广泛存在于中国各族人民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9.
八桂大地是壮族聚集区,该民族的服饰非常奇特,色彩和款式别有韵味,特别是他们的"道公"服饰在图案纹样上,以及"道具"中的绘画语言都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和壮族人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0.
邓伟平 《大观周刊》2012,(41):72-72
纹饰的运用是人类对美的意识化的展现,中式家具发展到明清时候到达了巅峰,简练挺秀,以线为主,其龙纹发展到那时候也是基本成型,其形态与家具结合的例子也不在少数。拐子龙纹样是最常见的纹样,但是拐子纹给现代家具设计带来很多的创作元素。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北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处于相对独立的考古学文化区内,各地新石器文化除了具有丰富的器物组合以外,还有多种多样的陶器纹饰,成为文化构成要素之一。之字纹、席纹、弦纹带、条形堆纹、几何纹和彩陶等几种代表性纹饰,不但具有地域特色,而且普及程度较高,其自身形式演变也极富规律性。这些基本纹饰的演变过程透视出本地区文化变迁的复杂性与多样化,其中之字纹、席纹、弦纹和几何纹等起源于兴隆洼文化,均在西辽河流域孕育、发展并向周边不断传播;彩陶和条形堆纹出现较晚,且在本地区找不到直接的源头,其中彩陶应来自同时期相邻的仰韶诸文化,通过红山文化向东部和北部传播,而条形堆纹可能来自于东北以外的更广阔地域。陶器纹饰的发展历程与筒形罐同步,一方面随时空移转在本区内部不断演变,另一方面也受到外部文化因素影响而不断异化和流变。  相似文献   

12.
<正>一、清代宫廷服饰纹样元素的内涵清代宫廷服饰纹样作为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针对其所展开的保护和研究项目层出不穷,且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和加强了我国社会文化与服饰文化的内涵与基础。我们可以通过对于这一历史时期服饰纹样的研究,进而了解这一纹样元素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3.
漩涡纹饰在我国传统装饰艺术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是我国传统装饰领域中运用最为广泛、活跃的纹饰之一,是我国装饰史上最早出现的纹样之一。从原始社会到明清时期,漩涡纹饰受社会发展、时代观念的影响,表现出各种形态、审美特征,体现出了不同的精神、文化内涵。在几千年的装饰史中,漩涡纹饰在嬗变的过程中,长盛不衰,不但体现了民族文化内涵,还承载着民族传统观念,是中华传统文化与精神层面的主要代表,也为后人的设计提供了美学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万桢桢 《大观周刊》2012,(37):26-26
中华民族服饰经过几千年的不断传承、发展和创新,以及各民族服饰文化的互相融合形成了今天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生活在我国西南边陲的凉山昭觉彝族,长期居住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20世纪中叶前尚停留在奴隶制社会,在长迭千年之久、封闭而传统的社会中,形成了古朴而独特的服饰风貌,成为彝族物质文化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凉山昭觉彝族服饰的图案、纹饰上蕴含的历史、宗教、民俗印迹等丰富文化内涵,反映了其多种崇拜和万物有灵等观念。本文从材料,内涵,造型,色彩上分析了凉山昭觉彝族服饰纹饰。  相似文献   

15.
清朝对服饰的设计制定了严格的服饰制度,这种制度在宫廷服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本文阐述了作为符号的清朝宫廷服饰纹样,并对宫廷服饰纹样元素的内涵及其形成原因作了分析,旨在为清朝宫廷服饰设计的研究提供详细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传统纹饰“云纹”探源及其艺术性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纹作为中国传统纹饰,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婉转灵动、高雅华贵的造型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自古就受到人们推崇和喜爱,是古人在生活器物和服饰上经常使用的装点纹饰,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对现代艺术设计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长久以来,无论是在国人眼中还是在西方人眼中,旗袍都被视为最能展现出东方女性仪态及气韵的传统女性服饰。民国旗袍不仅视觉形象十分突出,而且文化底蕴浓厚,是中国传统服饰设计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本文通过对电影《阮玲玉》中女主角所着旗袍的研究,以民国旗袍纹样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造型艺术语言的特征分析,以及其文化内涵与审美特征探讨,旨在总结民国旗袍纹样在服饰设计层面的特征与表现。  相似文献   

18.
江南布衣     
正"JUST NATURELLY BE YOURSELF"这4个单词很好地诠释"江南布衣""自然,自我"的品牌理念。"江南布衣"以其独有的都市田园风格,赢得众多女性的青睐。风格浪漫、丰富、自然,色系与色彩沉稳雅致而不盲从流行,但始终时尚:材质多用不同肌理、风格的纯天然面料,枝叶花草成为标志性的装饰纹样,全情演绎与自然相融的理念;款式设计强调单品之间丰富、随意的可搭配性,为穿着群体提供了专业的服饰搭配  相似文献   

19.
神人神兽镜以往多被视为东汉晚期至魏晋时期的典型铜镜,其中有一类简化型神人神兽镜,主要特点包括:主题纹饰区狭窄,辅助纹饰区宽大;主题纹饰区以凸起的环状乳丁纹为间隔的神人神兽纹为主,辅助纹饰区为以弦纹相间隔的连珠纹(或乳丁纹)、锯齿纹、水波纹(或双折线纹)等纹饰的多圈排列;镜缘均为呈"∧"字形的三角缘。本文通过对考古发掘和博物馆收藏的十余面此类铜镜镜背纹饰内容发展变化趋势的分析,论证这类铜镜虽源自东汉以来的神人神兽纹镜,但总体上呈现逐步简化、消亡的趋势;其流行时代主要在隋至初唐,比以往所认为的东汉到魏晋时期时间更晚,并初步探讨了它的发展演变规律。对这种简化型神人神兽镜时代的进一步廓清,也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研究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铜镜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雕题即额头雕刻花纹,属于一种特殊部位的纹身。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在南方地区的某些民族中即已存在,但迄今为止类似的考古学证据却很少见。皖南出土了一件属于春秋时期的青铜人面牌,其额头上刻有纹饰,地域上又与文献记载相吻合。本文结合文献及出土材料,进一步探讨雕题习俗、纹样、功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