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吉林省出土窖藏铜钱,大多分布在松嫩平原,第二松花江的部分地区。出土古钱年代上至汉代,下至南宋淳熙年间,历经数十个朝代。1996年10月19日东辽县凌云乡二道村出土的古窖藏铜钱与我省各地窖藏大径相同,古钱从汉半两至南宋淳熙元宝钱共42类,61版别,总重约255公斤,56000余枚,古钱  相似文献   

2.
看报求疵     
山巷 《今传媒》2003,(5):79
眉县出土的青铜器 是“窖藏”不是“窑藏” 《中国青年报》2003年2月22日3版,文章标题为《宝鸡眉县窑藏青铜器研究又有新进展》,标题中的“窑藏”当是“窖藏”之误。 据其他报载:2003年1月9日,陕西省宝鸡市眉县马家镇杨家村村民王宁贤等5人在村北一砖场边的  相似文献   

3.
在对汲冢书出土、开始整理之时间的几种不同说法及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汲冢书出土时间应为太康二年,而其开始整理时间应为太康二年或之后。  相似文献   

4.
2013年12月,陕西周原遗址贺家村西发现一座铜器窖藏,共出土文物102件,种类包括车马器、乐器和工具三大类,时代为西周中晚期。车马器共计95件,种类有车、车、轮牙束、轭首、轭脚、车軎和马镳等;乐器为编钟1件;工具包括铜斧1件、铜铲5件。这是周原遗址首次发现的以车马器为主的铜器窖藏,丰富了周原遗址铜器窖藏的类型。绝大多数车、车均镶嵌绿松石,工艺精美,亦是西周考古中首次发现。相当一部分车马器有明显的磨损痕迹,当是经过长期使用所致,其所装备的车在当时应为实用车。这一发现为研究周原遗址铜器窖藏的类型及西周车马器、西周车制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5.
1991年,南京市高淳区在下坝胥溪河的水利建设中发现一处元代窖藏,出土器物中有30余件具有南宋时代特征的金银铤、金饰件及少量典型的元代瓷器。所出土的金银铤皆有戳记铭文,其内容大体可分为5类:表示成色、表示重量、表示地域、表示工匠名或金银铺号、表示用途。其中注明"建康"、"宜兴"等字样的金银铤表明金银铺已开设到京城以外,"出门税"类字样则表明金银已进入宋代国家税收、商品贸易等领域,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金银铤的发现地下坝,推考与胥溪河沿岸著名商业贸易之地银林有关。宋、元两代,银林为过往商旅必经之地,来往船舶停靠,所载货物须盘坝过河,遂成集市,并在此设置银林市以加强管理。下坝窖藏的形成,可能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或至正十五年(1355年)当地发生的战争有关。  相似文献   

6.
1991年,南京市高淳区在下坝胥溪河的水利建设中发现一处元代窖藏,出土器物中有30余件具有南宋时代特征的金银铤、金饰件及少量典型的元代瓷器。所出土的金银铤皆有戳记铭文,其内容大体可分为5类:表示成色、表示重量、表示地域、表示工匠名或金银铺号、表示用途。其中注明"建康"、"宜兴"等字样的金银铤表明金银铺已开设到京城以外,"出门税"类字样则表明金银已进入宋代国家税收、商品贸易等领域,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金银铤的发现地下坝,推考与胥溪河沿岸著名商业贸易之地银林有关。宋、元两代,银林为过往商旅必经之地,来往船舶停靠,所载货物须盘坝过河,遂成集市,并在此设置银林市以加强管理。下坝窖藏的形成,可能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或至正十五年(1355年)当地发生的战争有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现有文献记载,认为汉武帝太始二年诏书中所称的"褭蹄"与颜师古注释所说的"马蹄金"并不是同一器物,将两者类比,故引起后世的误会。"马蹄金"是唐代以后才出现的一种对蹄型金的俗称。根据"褭"字音义的分析,刘贺墓出土的蹄型金正确的名称应该是"褭蹄",是当时具有某种升仙信仰等特殊含义的"协瑞"物,而不是普通的蹄型金。此外认为太始二年诏书中所称"麟趾"也不是蹄型金,初步论证应为饼型金。所以,刘贺墓出土的目前所称"大马蹄金""小马蹄金"和"麟趾金",都应该称之为"褭蹄"或"褭蹄金"。因为这些蹄型金口部四周的掐丝花型装饰,反映了"褭蹄"的基本特征。根据文物定名的一般依据,刘贺墓出土3种类型的蹄型金,根据其口部不同的花丝纹样,应名为"套珠纹褭蹄""椭圆底褭蹄"和"素丝纹褭蹄"。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现有文献记载,认为汉武帝太始二年诏书中所称的"褭蹄"与颜师古注释所说的"马蹄金"并不是同一器物,将两者类比,故引起后世的误会。"马蹄金"是唐代以后才出现的一种对蹄型金的俗称。根据"褭"字音义的分析,刘贺墓出土的蹄型金正确的名称应该是"褭蹄",是当时具有某种升仙信仰等特殊含义的"协瑞"物,而不是普通的蹄型金。此外认为太始二年诏书中所称"麟趾"也不是蹄型金,初步论证应为饼型金。所以,刘贺墓出土的目前所称"大马蹄金""小马蹄金"和"麟趾金",都应该称之为"褭蹄"或"褭蹄金"。因为这些蹄型金口部四周的掐丝花型装饰,反映了"褭蹄"的基本特征。根据文物定名的一般依据,刘贺墓出土3种类型的蹄型金,根据其口部不同的花丝纹样,应名为"套珠纹褭蹄""椭圆底褭蹄"和"素丝纹褭蹄"。  相似文献   

9.
张家堡村汉墓群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凤城七路与未央路十字路口西北角,行政隶属于未央区张家堡街道办,西距汉长安城遗址约2.3公里。2013年3月7日至3月31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配合西安厚鑫实业旺景国际大厦项目建设过程中清理西汉墓葬42座,出土一大批精美文物。这处墓地墓葬形制以土洞墓为主,个别为竖穴土圹墓。其中洞室墓以竖穴墓道土洞墓为多,依据墓道和墓室宽度之比分为墓道宽于墓室、墓道与墓室宽度接近、墓道窄于墓室三型,个别墓道内或墓室带小龛;葬式多为仰身直肢单人葬,大部分墓葬有棺椁痕迹。该墓地墓葬规模较小,排列密集,方向以西向和北向为主,时代自西汉早期至中晚期,推测应为一处汉长安城内居民墓地。另外,M29出土的彩绘铜镜直径超过27厘米,为研究西汉彩绘铜镜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10.
2009年10月,淄博市文物事业管理局、周村区文物管理所联合对周村区汇龙湖工程建设用地进行考古发掘,共发掘明代墓葬11座,除一座为土坑墓外,其余皆为阶梯墓道土洞墓,共出土瓷器、木器、铜镜等器物90余件。墓葬的排列具有一定规律,随葬器物也比较一致,应为一处家族墓地。《明英宗实录》中多次记载明英宗令户部旌表出粟义民并诏赐冠带事,M1的发现佐证了这段史实,反映了明代具有文官散官大夫称号的平民墓葬的特点。墓地出土器物以淄博窑瓷器为主,比较固定的组合为四系罐、双系罐、碗、灯盏、缸等,为明代淄博窑瓷器的断代提供了依据,也反映出明代当地民间以使用本地所产瓷器为主。M1所出七星图案木棺底板、M8所出镇墓瓦是道教或民间宗教信仰的体现。这批墓葬的发现为明代平民墓葬的研究提供了资料,丰富了对于明代丧葬习俗、生活习俗、精神信仰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2009年11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铅山县博物馆联合对江西铅山古墓群进行考古发掘,其中清理了一座元代至元二年(1336年)墓葬,出土了墓契、堆塑瓶与仿哥釉瓷碗等。  相似文献   

12.
殷墟王陵区大墓早期被盗的时间应是西周早期。M1002和M1004等墓葬出土的西周遗物时代应为西周中期,是后期混入的。大墓之上的小墓和灰坑年代应为西周时期,仅分布在大墓周围或大墓之上,它们均与早期盗坑无直接打破关系,不能作为证明早期盗坑不早于西周中期的证据。这些小墓和灰坑打破灰土或灰黄土而非夯土,时代应晚于早期盗坑或同时。大墓上的墓葬和灰坑多数没有规则的形状和边缘,总体特征与西周时期殷遗民墓葬差别较大,可能是周人在盗掘之后对王陵的进一步破坏。  相似文献   

13.
"己酉"天青釉鼎式香炉,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钧窑瓷器,一级文物。口径25.5厘米,高42.7厘米。双立耳,圆鼓腹,三兽足。口沿至肩部两侧饰兽形耳,腹部饰四个兽面铺首衔环纹,通体施天青色釉。颈部正面有一长方形题记,上刻"己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楷书铭文。1970年出土于呼和浩特市白塔村,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院。  相似文献   

14.
黑釉凸线纹瓷器是宋金元时期北方磁州窑系诸窑场中常见而具有鲜明特色的黑釉产品。本文以罐这一典型器类为切入点,根据其装饰特征和形制变化,并参考出土单位早晚关系等,将黑釉凸线纹瓷器的发展演变划分为萌芽、繁荣、衰亡三期,年代分别为宋末至金代前期、金代中后期、金末至元代;在此基础上,指出其兴衰与磁州窑的市场地位、社会生活背景及人们的审美情趣密切相关。此外,笔者推断黑釉凸线纹技法直接源自白釉凸线纹碗盘,后者可能是受定窑"出筋"技法启发而成。至于初创窑口,目前学界有"鹤壁窑说""钧台窑说""观台窑说""磁州窑说"等四种观点,本文倾向于最后一种;其创烧年代应在宋末金初,而不是通常认为的北宋中晚期。  相似文献   

15.
"海天佛国"普陀山于1996年出土663枚西班牙美洲"8单位王币",年号分别是卡洛斯三世(CAROLUSⅢ)、卡洛斯四世(CAROLUSⅠⅢ或CAROLUSⅣ)和斐南迪七世(FERDINⅦ)。这批银币数量之大,连续年代跨度之长,堪称国内已知同类出土文物之最。本文对这批银币的纹饰特征、铭文内容、所属年代与尺寸、重量进行分类描述。与此同时,宏阔性地检索了以双屿门、澳门为中心,透过海外航线及其相互延伸的"丝银之路"形成国际贸易大循环,由此向中国输入数量庞大的西班牙美洲银币的史实。此外,分析了近代西方人对普陀山的相关观察,认为这批窖藏银币最大可能来自民间的捐赠、布施以及募化。  相似文献   

16.
2013年11月至2014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扬州唐城考古工作队,在扬州南宋宝祐城西城门西侧清理出始建于南宋时期的挡水坝遗迹;在发掘区第3层,出土一定数量且较为完整的陶瓷器,为研究宋代以来扬州陶瓷贸易情况提供了重要资料。出土陶瓷器以两宋时期为主,少量唐代及元明时期产品,所涉及窑口主要有吉州窑、建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等。本文根据出土陶瓷器的器形特征、装饰手法、釉、胎等,进行分型分式总结描述,以揭示宋代以来扬州城瓷器使用情况以及与周边窑口的关系。出土文物表明,宋代以来扬州与周边地区陶瓷贸易仍在持续,也从侧面说明我国陶瓷贸易至宋元进入大发展时期,江西、浙江、福建等地的陶瓷产品不断向周边乃至更远地区输出。  相似文献   

17.
中华书局点校本姚宽《西溪丛语》卷下第140条存在两处标点失误。因为,"殿前左右班"和"东西班"分别是宋代殿前诸班直中两支不同番号的禁军。殿前左右班全称应为殿前指挥使左右班,属于诸班直的殿前指挥使班。"东第一至第五""西第一至第二""招箭班"应是诸班直的"东西班"分开而并列的称呼。殿前指挥使和东西班禁军之名称在五代时已出现,而"招箭班"应属于东西班之"西三班"禁军。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文献与实物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岳州窑兴衰时间、分期、历史地位和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硅酸盐版《中国陶瓷史》将越窑作为唯一在东汉中晚期始烧成熟青瓷的瓷窑,然近年考古材料表明,岳州窑始烧青瓷时间不比越窑晚,但不能以长沙白泥塘东汉永和元年(136年)M18出土罐作为始烧的最早纪年,窑址出土刻“汉安二年(143年)”的残片才是目前所知岳州窑最早烧造青瓷的确切年代。衰落时间也并非以往所说的中唐,而是五代。其兴衰可分为东汉至三国、两晋、南朝、隋至盛唐、中晚唐五代五个阶段,每次大的社会变迁均在岳州窑瓷上留下深深烙印。作为最早烧造青瓷的窑场,岳州窑持续时间长,是南朝定制宫廷用器的窑场,对北方瓷业及周边其他地区青瓷业产生深远影响,也为后来长沙窑的兴起提供技术基础和市场空间。  相似文献   

19.
中国国家博物馆于1989年征集的清乾隆祭蓝釉描金粉彩御制诗方瓶,成型工艺复杂,体现了当时御窑高超的制瓷工艺;其装饰展现出"洛可可"风格,代表了乾隆朝瓷器生产的时代美学风标;瓶上的粉彩花卉融合了中西两种绘画方法,具有典型的乾隆时期宫廷花鸟画画风;所题乾隆御制诗《榴花》和《题恽寿平画:山茶》,收入乾隆二年(1731年)《乐善堂全集》。据清宫档案记载推测,方瓶烧成时间大约在乾隆二十二年至五十年(1757-1785)左右,为宫中陈设器,当初应为成对生产。督陶官制度对御窑瓷器的烧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正是以唐英为代表的具有较高文化艺术修养、忠于皇权使命的督陶官的监造,保证了包括御制诗类题材在内的御窑瓷器的优良品质。  相似文献   

20.
有基层通讯员报料,邀我去写一位廉洁奉公的村支书,我问其有什么事迹,那通讯员首先推崇备至地说了两瓶墨水的故事,他说支书家的桌子上放有两瓶墨水,上面分别贴有"公用"和"私用"标签.办公务时他灌用公家的墨水,书写自家的流水账或辅导娃们功课时,汲取私用墨水.如此小葱调豆腐——一清二白的干部在当今社会实在是难能可贵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