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什么样的新闻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办报效果。新闻理念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思维态势,它指导我们如何选择、编辑新闻,它决定着报纸的风格与水平,它体现了报人的一种不同于别人的追求。我国的主流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担负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重任,在办报的大政方针上,一般来说,并无大的区别。但诸多报纸却风格各异,对新闻的处理甚至千差万别,读者的评价也高低不同。其原因就在于办报人不同的新闻理念。新闻理念的正误,从正面来论述容易枯燥,可以通过…  相似文献   

2.
发轫于报纸、滥觞于近年来的电视和广播等新闻媒体的“民生新闻”,如今正呈现“蓬勃”之势,《民生热线》、《今日一线》、《民生大参考》、《行风热线》、《民生关注》之类的民生新闻栏目可谓层出不穷!各媒体纷纷追求“民生新闻”、群众百姓谈沦关注“民生新闻”、领导赞赏鼓励“民生新闻”……“民生新闻”以其一股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关注民生的清新之风、上升之势,迅速占住一些媒体的新闻视角,吸引民众眼球与耳膜,说其正成为一股“民生新闻热”不算为过!  相似文献   

3.
媒体为公众提供服务主要表现形式是为公众提供新闻,新闻的最高追求是事实和真相。随着媒介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一些标榜为“新主流媒体”的媒体,无形中  相似文献   

4.
媒体为公众提供服务主要表现形式是为公众提供新闻,新闻的最高追求是事实和真相。随着媒介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一些标榜为“新主流媒体”的媒体,无形中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的新闻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我们的主流新闻媒体在传播党的重要思想、引导社会舆论、向人民群众报道最新的新闻事件、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一些新闻媒体中,单纯追求知名度和经济效益,追求媒体的轰动效应而不顾社会效果的现象屡见不鲜,突出地表现为忽视媒体的社会责任,低俗、媚俗之风盛行,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公害”。  相似文献   

6.
刊林漫步     
报纸媒体须创名牌精品 面对互联网的冲击,报纸媒体须有危机意识和紧迫感,须调整自我,提升品位,创新应变。网络时代,报纸媒体应创名牌精品,追求“品牌效应”,走“特色化”的道路。笔者以下面两条理由支撑上述观点。其一,报纸新闻在时效性(快)和包容性(大、或者说“杂”)上与互联网相比只能自叹弗如。但东方不亮西方亮,可在“特”、“深”、“精”上大下功夫。其二,网络时代,报纸媒体内部的竞争更加激烈,在优胜劣汰的无情法则下,创建名牌精品,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报纸创名牌精品有多种途径。近些年来,报界一些有胆识、…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自古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追求。作为广义人范畴的新闻摄影人,“图不感人誓不休”的追求精神,并不亚于历史上以字创造过辉煌的哲人。尤其当人类步入读图时代,图片的作用已被提升到与字并重的位置。而且在市场差异性竞争过程中,图片的招徕功能已远远大于字。作为新时期的新闻摄影人,要竭力适应读图时代,必须认真解读新时期新闻照片的价值要素。  相似文献   

8.
论民生报道     
近年来,尤其是去年以来,关注民生、报道民生,成了我国众多媒体追求的目标。民生新闻在纸质媒体和电子媒体中所占的地位和篇幅、时段有不断扩大之势,其结果不仅从资源上拓展了新闻信息源,而且从效果上提高了传媒人期待已久的公众参与度。本文阐述了民生报道的魅力、作用,也提供了一些媒体成功的范例,颇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9.
贺静宜 《新闻窗》2005,(5):48-48
传媒公信力,即媒体使社会公众对自己信任的能力,是社会公众对媒体报道真实性、公正性、中立性的信任程度,对媒体记者编辑责任感、正义感、是非观的认可程度。其“公”就是媒体作为党的喉舌,要忠于国家、忠于人民、造福社会、服务公众,就是通过追求社会正义、彰显社会公平、弘扬人文法治观念、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来取得公众认可和市场接纳;其“信”,就是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恪守新闻道德,尊重新闻规律,追求新闻价值,理性、客观地判断和报道新闻事件,有信誉、讲信用,让受众信任、信服。有“公”并有“信”,媒体才能显示出应有的力量,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陈熹 《新闻前哨》2002,(11):24-24
随着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各个媒体都在努力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然而,有些媒体却在宣传上,靠打“擦边球”、“踩红线”,来追求报纸的“市场效应”。为追求“卖点”,甚至不惜用一些低级、庸俗的东西去迎合读者心理,吸引受众眼球,大刮“媚俗”之风。难怪有人形容有些媒体的新闻“明星代替了劳模,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理论,娱乐覆盖了文化”。一些媒体的报道尽是些情欲早恋,卿卿我我,编造各种荒诞不经的三角、多角恋爱以至乱伦、情杀故事;或刊播袒胸露乳的图片镜头,极尽挑逗、引诱之能事;或花样百出却又千篇一律地宣扬暴…  相似文献   

11.
案头上放着一本《新闻失实论》的书.书中列举了古今中外有关新闻失实的典型事例。其中,尤其以“打动编辑心”的“离奇”新闻占了大半。究其原因,主要是作者迎合了一些人的离奇心理,编造情节、张冠李戴。加之新闻审稿时把关不严,最后被推上了版面,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离奇新闻的出笼,从主客观原因上都有教训可吸。从主观上说,有的作者认为新闻要“新”,就得要“奇”。于是,便挖空心思去追求“离奇”。殊不知,一些离奇的故事大都是道听途说,见风就是雨,不经调查就动笔。结果,这种新闻是十有八九是靠不住的。过去,报纸曾揭发…  相似文献   

12.
观察当下的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不难发现,社会新闻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容忽视的是,为迎合某些低级趣味的需求,一些媒体罔顾社会责任,把社会新闻当作“热闹”来做,娱乐化倾向明显。有学者指出,这是典型的新闻价值错位。究其原因,一些媒体的责任缺失是主因,媒体的追求止于满足受众的好奇心,而忘记了媒体“守望社会”的责任,忘记了新闻的舆论引导功能。  相似文献   

13.
西方有条新闻学标准是“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但是,在新闻媒体云集、新闻信息爆炸的今天,不管是“人咬狗”还是“狗咬人”,甚至是“人咬人”都已经不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了,因为它们都不够“匪夷所思”“大跌眼镜”。 欲望就是罪恶的根源。受众猎奇心理不断膨胀,一些媒体记者便应声而起,一条条让人瞠目结舌,惊心动魄的“假新闻”开始频频曝光于媒体。上至国家大事,下到日常生活,虚假新闻可谓是把全国人民忽悠了个遍……  相似文献   

14.
新闻策划与新闻炒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闻竞争日趋激烈,一些媒体不顾新闻规律,盲目追求“卖点”,时常推出种种所谓的新闻“策划”,结果导致新闻炒作之风愈来愈炽。诚然,就传播主体而言,新闻策划和新闻炒作都是传播的主动意识适应现代传播环境的一种表现,但两者有着鲜明的界限。在新闻题材的价值判断上迥然相异新闻炒作在本质上基于一种反常的新闻价值观。它在选材上  相似文献   

15.
放眼全国,都市报以社会新闻和舆论监督为利器,并以平民化姿态成为报业新锐。有人说,大报抓立场,小报找市场。默多克说,如果报纸格调低一点,读者数量会多一些。于是,一些都市报以“性闻”、“腥闻”、“星闻”来抢读者眼球,没能坚守道德底线。业内人士认为,市场化媒体追求经济效益无可厚非,但重商轻义无疑会走上舆论歧路。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人自古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追求。作为广义文人范畴的新闻摄影人,“图不感人誓不休”的追求精神并不亚于历史上以文字创造过辉煌的人物。尤其当人类步入读图时代,图片的作用已被提升到与文字并重的位置。而且在市场差异性竞争过程中,图片的招徕功能已远远大于文字。作为新时期的新闻摄影人.要竭力适应读图时代,必须认真解读新时期新闻照片的价值要素。  相似文献   

17.
西方新闻界,有一句近乎“名言”的话,叫做“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此话,从新闻追求新、奇的角度讲有一点儿道理,但把新奇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却不可取。在我国新闻界,有一些人十分崇赏“人咬狗才是新闻”这一所谓名言,一味追求猎奇,致使报刊上经常出现一些子虚乌有的奇人怪事。有一张报纸报道说湖南有一29岁的农民捕获一个“野人”,文中还描述野人“挑逗少女被当场捕获”。原来“野  相似文献   

18.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履行的重要职责之一。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致使媒体在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同时,其公信力也间或遭到质疑。有关部门三令五申抵制有偿新闻,传媒的“寻租”行为却仍然存在;有些新闻媒体单纯追求新闻自由,忽视媒体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一些媒体带有误导性甚至错误的报道,造成司法机关屈从舆论压力不能依法办案,“媒体审判”日趋严重,等等。  相似文献   

19.
王新 《新闻前哨》2008,(6):32-36
世上的万物有阴阳.相反相成:媒体的传播内容有褒贬,不离不弃。舆论和监督自古有之.媒体从事舆论监督报道,天经地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新闻从业人员的座右铭和敬业精神的写照.开展舆论监督是媒体及其新闻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意识”所在。目前在国内,虽然舆论监督已成媒体常态,但是一些人甚至新闻从业人员,时常在舆论监督的常识性问题上出错,这是需要厘清的。  相似文献   

20.
“人文关怀”强调以人为核心,实质在于对人的本性、平等、自由及精神追求的尊重。而“说到底新闻学是人文学科,新闻报道应人们的需要而产生,为人们的需要而发展,新闻报道有责任倡导人文关怀。”人是新闻的最高价值,新闻界需要人文的渗化和人文精神的回归。艾滋病报道是能集中体现媒体人文关怀的一个报道领域。从1988年第一个世界艾滋病日起,我国媒体就开始对艾滋病议题进行了有意识的报道。而综合考察我国媒体艾滋病报道的整体情况,我国媒体艾滋病报道虽在人文关怀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