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作者为中心和文本决定一切的文学理论抹杀读者的作用,忽视读者的创造性和主观性,然而在对文学文本的阅读理解过程中,读者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参与阅读活动.文本中的空白结构以及不确定性等召唤读者进行能动参与.理解的历史性,造成了"作者死亡"和"读者重生"的局面,也为读者的主体性发挥提供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隐含读者是文学文本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文本提供的理解可能性充分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从现象学角度看,隐含读者揭出文学接受作为意向化活动的内在构成:静态的包蕴无限可能性的文本结构随时可转化为现实动态的阅读活动.其本质在于,它是真实读者的一种现象学表现,是一般读者现象学意义上的一种本体存在方式.其存在形态可从静态可能性和动态现实性两个角度来考察.而其决定因素,则必溯至文学创作阶段:作家创作动机、选材及文体特点、赋予文本的思想内涵等.  相似文献   

3.
文学阅读读者反应实验研究在北美及欧洲已有二十余年历史.学者们通过实验研究探讨论证不同的文学阅读理论假说,其研究成果为文学阅读及文学教学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这一研究学科与其它文学理论研究相比具有两个显著特点:其方法论源于实验心理学,其对象是读者群体本身.  相似文献   

4.
接受反应文论认为读者是文学活动的主体,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文学意义的最终实现取决于读者的能动性阅读和接受。本文运用文学接受史中的典型例子阐述了读者创造性阅读的重要意义,指出读者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对于作家的文学创作起着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威 《教育探索》2011,(6):52-53
读者反应理论是篇章语言学与文学批评理论紧密结合的典范.该理论强调文学的本质是人际间的交流性,它重点研究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以此理论为依据,在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中应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文学发展过程中 ,读者的地位一直受到忽视 ,直到 2 0世纪 6 0年代 ,文论家们才认真考虑这个问题。接受美学学派为了考察读者的审美过程和审美感受 ,先后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读者范型。读者反应批评大师沃夫冈·伊泽尔在研究了这些理论的优、缺点之后 ,推出了“隐含读者”这个概念。他认为 ,“隐含读者”存在于文本的先结构和读者阅读时的具体化活动中。本篇文章首先比较了“隐含读者”与其它读者类型 ,然后探讨了该概念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是文学意义属性的两个相互依存的方面,在对话交流语境下,一个具体文学文本的意义具有无限开放的可能性。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前理解、前审美、审美能力、阅读立场和解读方法不尽相同,对同一文学文本意义的解读就绝不会相同,可见读者主体性是文学意义不确定性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接受美学提出读者中心论,认为读者对文学文本的接受是一种解释活动;作品的意义不是文本中固有的,而是从阅读具体化活动中生成的;文学作品是为读者创作的,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乔纳森.卡勒提出的"文学能力"就如语言能力一样是文学解读中的一种"语法规则",它形成于读者对文学文本类似的反应,读者通过对文学阅读程式的理解和把握而形成"文学能力",由此可以帮助读者游刃有余地解读各种文学文本。  相似文献   

10.
图画故事是幼儿文学非常重要的文类,它以图文合奏的方式讲述故事,深受幼儿喜爱.与文字故事及影视作品相比,图画故事对幼儿读者有着独特的"召唤结构".此结构主要体现在图画语言、细节以及结尾等方面.图画故事中存在的"召唤结构"不仅使幼儿读者获得了阅读的主动权,同时也使其获得了与成人平等的阐释文本意义的权利.在成人与幼儿读者的对话中,文本意义得以更好的论释.图画故事的"召唤结构"对幼儿观察及想像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