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一、体味意境——古诗教学的重点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在我国传统的文艺理论中,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情、景是构成它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景生情”、“情生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物与神游”的情景交融的有象之境,即物境;一种是直抒胸臆的无象之境,即心境。并且他还指出了作品有无境界的标准:真景物、真感情。因此,任何形式的堆砌辞藻和无病呻吟的硬作都是没有境界的,没有生命力的。鉴于意境与诗歌的这种特殊关系,我们可以给  相似文献   

2.
“情景相生”属于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关于“意境”创造的理论.王夫之在《诗绎》中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他还在《夕堂永日绪论》中说:”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截分两橛,则情不足兴,而景非其景.”后人把王夫之对情与景独特、精辟的论述称为“情景相生”说.  相似文献   

3.
正本学期的公开课笔者选的课题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选自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这是一首历来被给予高度赞誉的抒情诗,整首诗充满美感。基于单元目标以及诗歌自身特点,笔者将教学的重难点放在了诗歌意境美的体味以及诗歌景、情、理的把握上,希望能通过对这首诗歌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提高借助意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情与景的交融 ;二是形与神的统一 ;三是虚与实的协调。在这三个方面中 ,情与景的交融是关键。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能引人遐思 ,让人寻索不已 ,玩味不止 ,获得极浓极烈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5.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在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中,意境是指作者主观情志和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是诗歌的突出特征,好的意境是优秀诗歌作品的勋章。诗歌要较之其它文学形式更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做到言约而意丰,言近而旨远就必须创造出美好的意境。而“情”与“景”正是构成意境的两大重要方面,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境”的具体表现。因而古代诗人在其诗歌创作中,十分重视情和景的关系。正确认识和理解古典诗歌意境中的情景关系,对我们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家的艺术匠心,提高创作能力和鉴赏水  相似文献   

6.
翻开小学语文课文,几乎每一首古诗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而这些名篇都可以看作是诗歌意境创造的成功范例。王国维提到:“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睛语也。”由此可见,意境,是作者眼中的景语,更是读者作者共同的情语,了解诗词意境的这些特征,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特点,进行古诗的意境教学。  相似文献   

7.
赵海英 《辅导员》2012,(26):22-23
古人讲: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而这情与景的结合,便构成了诗歌的意境。明代胡应麟曾云:"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因此,要准确而深刻地领会诗歌的情感、意旨,首选当从诗歌的意象着手。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文章之妙,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这早所谓的“意境”,就诗歌而言,是指诗人想象的疆域、感情的领土、形象的王国、艺术的世界。读诗如能进入意境,就会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叶圣陶说得好:“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冈此,我们在古诗教学中就应该想万设法引导学生披文入境,从古诗中获得启迪,受到熏陶,使之沉浸于美的享受之中。  相似文献   

9.
诗的意境是以直觉为基础、以具体的物象为依托而产生的美学境界。是情与景的交织,意与境的融合,神与物的浑成。王夫之说“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这是对诗的意境所作的精要阐释。它说明诗中所描述的情和景,并非单纯是现实中的情与景,而是情感化和艺术化的情与景。下面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赠汪伦》两首诗为例,谈古诗中的意境创造。这两首古诗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前一首所表达的是“我送”友人的感情,后一首则表达友人“送我”的感情,两首诗所描述的情和景达到了自然天成的境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相似文献   

10.
诗词鉴赏过程是一个读者之情与作品中诗人之情相会的过程。优秀的诗歌,形象鲜明具体,意境深邃阔大,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如何唤醒鉴赏主体的审美情趣,使其达到审美思维的全方位运转,是诗词鉴赏的关键所在。我认为以下几种鉴赏方法必不可少。一.挖掘意境,引发联想想象"意境"即是指意与境、情与景、心与物的交融与统一。鉴赏古典诗词,关键要会挖掘其意境。王国维  相似文献   

11.
古诗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很难把握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和语言魅力。教师在教读古典诗歌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从而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一)把握诗歌的意境美,让学生开拓想象,发展其创造性。古典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我们  相似文献   

12.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阅读诗歌,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感受诗人的情感。对于小学生来说古诗创作的年代距离他们较为遥远,他们很难体会古人含蓄内敛的思想。要让学生体会古诗精练灵动的特点,教师还要重点指导学生品悟古诗语言之美;古为今用,联系生活体会诗歌中的情感;采用电教等现代化技术促使学生更直观地体味诗歌的意境。  相似文献   

13.
"隋景交融"一直是古典诗歌的创作特色。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表面上读的是景色,其实品的却是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鉴赏古诗,“情景交融”是阅读的法宝之一,而对于高考诗歌阅读题,“情景关系”更是常见的命题角度。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古代诗歌处处蕴涵着意境美,常令人沉吟玩味。难以忘怀。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中国的古典诗歌、书画、音乐等都十分重视意境,是艺术中一种“境中有情,情中有境”情景交融的境界,也是启迪学生美感、帮助学生鉴赏美、创造关的好教材。因此,笔者的古诗新教法就由此而产生。在学生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正>“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王国维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评价,景与情的巧妙融合创造了诗词的独特意境。诗词中的景从来不仅仅是景,它们是作者踏遍千山万水后的感动,是感受风雨初霁后的乐观,是远望海阔天空后的旷达。下面,我们一起通过王绩的《野望》、崔颢的《黄鹤楼》、王维的《使至塞上》、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体会诗歌中景与情的巧妙融合。  相似文献   

16.
意境是古典诗歌美学中一个重要的范畴。它的本质特点是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是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古人追求诗文的意境美有三个最突出的特征。一是抱残守缺,以不全景求全情;二是情话于景,以“无我”写“有我”;三是景为情设,情溢于表的“有我之境”。  相似文献   

17.
谢玲玲 《考试周刊》2013,(86):21-21
古诗歌的意境渗透着作者的情思,诱发出读者的想象。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教学中,领略诗歌魅力需要深入体味古诗的意境。把握诗歌内容,识别跳跃意象,感受形象内蕴,填补艺术空白,是把握诗歌意境的关键方法。  相似文献   

18.
古典诗歌意境深远、意蕴深刻、格律整齐、抑扬顿挫,充满诗情画意。但是,由于离我们年代久远,又有文白之别,学生很难把握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精髓和语言魅力。长期以来,对于古诗教学,我们的模式是"释题——解字——译文——悟情——背诵",多半注重语言解析和分析,基本谈不上去挖掘、体味古诗之美。  相似文献   

19.
袁行霈先生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里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所以,在古典诗词教学中进行意境分析,就是要求学生将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意境,生动形象地描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诗词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20.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即通常所说的情景交融。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但往往由于过分强调作者个人的主观感受,流于玄秘,造成脱离现实的倾向。而今天的古诗教学中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清一色的串讲几个词句而已,无人再问意境之美,意境之深。如果只抓住浅显地理解文字而放弃对意境的领悟,这种半途而废的教学,实为忽视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其实,优秀的文学艺术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是因为它能使情与景、意与境交融在一起。“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