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代汉语中“V+N(受)的”结构表示转指的语义出现了施事和工具的歧义,这是因为施事和工具都是动词的论元成分,并且受事充当宾语的能力比施事和工具都要强。所以,当受事进入宾语位置时,施事和工具就都能够进入该结构中主语这个句法空位而被提取,从而被转指。本文从动词的配价成分和动词本身的意义两个方面着手,解释了“V+N(受)的”转指语义的倾向问题。  相似文献   

2.
“VV”连动式是两个谓语动词之间不带任何成分的动词连用式.《三国志》“VV”连动式语义有承动式、动趋式、状动式等类型,每个语义类型存在着一定的语义关系.《三国志》“VV”连动式主语的语义角色存在“施事—受事—当事”优先序列.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重叠式形容词有多种不同的构成方式,不同类型的重叠式形容词作状语的语义指向可能不同。有的指向动词中心语,有的指向施事主语,有的指向受事宾语,有的指向施事主语和受事宾语。每一种形容词的重叠式的语义指向主语还是宾语,取决于形容词状语所描写的情状是哪一个成分所具有的。是主语所具有的,则形容词语义指向主语;是宾语所具有的,则形容词语义指向宾语;主语、宾语同时具有的,则形容词语义指向主语和宾语。  相似文献   

4.
被动句式,古今汉语中常见。在现代汉语中,被动句式常用引进施事的介词“被”字来表示,如:“你的意见不会被大家采纳”。主语“意见”是受事,是“采纳”的对象,“大家”一词是“采纳”的施行,称为施事。如果去掉“被”字,用“大家”作主语,  相似文献   

5.
“更”是上古末期产生的副词,近代汉语中普遍使用。语义因素对“更”语法化过程有很大影响,包括受事(宾语)所指的相同与否及其数量的单一和非一、施事(主语)所指的单一和非一、“更”所修饰成分的范围的扩大、语义指向的变化、语义预设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数词+名词”结构作宾语时可扮演受事、工具、施事等多种语义角色。与受事宾语相比,“数词+名词”充当典型的工具宾语时,不能添加名词作中心语构成“数量名”结构。充当工具宾语的“数词+名词”能跟动词、补语、状语等语法成分组合表达事件,其事件语义为:A运用某工具或器官发出某种动作产生作用于B的“力”,B在“力”的作用下发生性质或状态变化。该结构是否表达事件,关键在于是否体现事件的核心语义要素(变化)。  相似文献   

7.
刘宇 《教育教学论坛》2013,(27):149-150
本文选取2003年至2012年十年的《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报告中把字句进行句法、语义和语用研究,得出报告中把字句宾语多由名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组成;把字句结构为单一型处置式,其主语通常省略,主语与宾语的关系通常为施事与受事关系。  相似文献   

8.
古汉语中受事主语句具有以下特点;受事主语句的谓语动词不带宾语或只带施事,处所宾语;受事主语句中的主语可直接或有条件地后置作宾语;受事主语句可以改写成有标志的被动句,我们可以此来分清受事主语句和与事主语句在古汉语中的界限。  相似文献   

9.
汉语叙述句从主语和谓语动词的关系入手,可分为主动句式和被动句式。被动句式的主语虽处在主语的位置上,但它不仅不施事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而且正好相反,是谓语动词所表动作或行为的受事者。如: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论·陈涉世家》) 2、敌人被我们消灭了。例1中主语“士卒”是谓语动词“用”的受事者。例2中的主语“敌人”是谓语动词“消灭”的受事者。表达这种逻辑语义关系的句子,我们称之谓被动句或被动句式。  相似文献   

10.
比较了英语和汉语句子的主语特点,总结了前人关于如何确定汉语主语的研究,认为鉴于汉语的意合性以及话题显著等特点,与其用传统语法的施事-受事关系来分析确定汉语句子主语,还不如分析话题-说明关系更实用、更合理.这种分析方法是一种语用和句法的合理结合,对于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英翻译中如何确定主语问题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1.
近代汉语被动句出现了一个表被动的介词“吃”,它多用在“元人戏曲和明人小说里”。产生于元明之际的《水浒全传》(以下简称《全传》)中,“吃”字式便是占第二位的被动句式。“吃”,原本是一个及物动词,“吃”的宾语自然是“吃”这个动作的受事者。如果这种受事宾语成了叙述的对象即作了句子的主语,这个动词“吃”便会引申出“承受”、“遭受”、“感受”、“捱”等义项。例如:  相似文献   

12.
我们知道现代汉语里的被动句常用介语“被”字去表示。被动句的主语是受事,即主语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而不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这个“被”的宾语是施事。“被”字强调被动性,说明主语受到什么遭遇,并用它表示某种不如意的事,这是汉语里被动句的特点。只不过古汉语里极少用“被”字去明显的表示被动。本文所说的被动表示法是指借助一定的表示被动的字而造成的句法。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被动表示法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有形式标志和无形式标志两种。具体内容如下: 一、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1、“于……”式:在谓语动词之后用介词“于”字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①是孔丘逐放鲁君,曾不用于世也。——(《盐铁论·利议》)②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于臣。——(《韩非子·喻老》)  相似文献   

13.
英语句子中的谓语,从逻辑上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语施事句”中的谓语;另一类是“主语受事句”中的谓语。主语施事句中的谓语所表达的动作为主语所发出,谓语及其主语之间,在逻辑关系上是一致的。因此,我们称其为主动语态(active voice)。如:He drove me  相似文献   

14.
英汉有关主语的差别在语法上主要是主语与谓语动词的一致关系以及依存关系;在语义上主要表现为对主语在当事,施事以及受事方面的不同划分;同时英汉主语的差别还存在于主题等方面。因此,翻译工作者必需认识到这种差异,才能更好地从事翻译实践,提高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15.
《马氏文通》动词系统中的“坐动”、“散动”及其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氏文通》的“坐动”,指充当了谓语的动词;“散动”,指充当了主语、宾语、表语、介词的宾语、定语的动词。二者的划分标准是动词在句法结构中的功能。这种划分揭示了汉语动词既可以充当谓语,又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句法成分这一特点。因而《马氏文通》“坐动”、“散动”的提出对研究汉语动词及动词性短语的多功能性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英语和汉语中,有两个相似的动宾结构,即英语的“动词+复合宾语”和汉语的“兼语式”。在句子中,它们的句法结构为:“动词的施事/A+动词/B+受事/C+受事的述说部分/D”。其词语结构形式为:“体词_1+谓词_1+体词_2+谓词_2①”。在英语里,C+D 叫做复合宾语(complex object),C 叫做宾语,D 叫做宾语补足语(object complement)。汉语里,则把 B+C+D 叫做兼语式,其中 B 叫做谓语(动词),C 叫做兼语,D 叫做兼语的述说部分。英语的  相似文献   

17.
致使结果构式压制是语言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它使原来没有"致使"义的动词,在构式的压制下有了"致使"义;原来没有"施事"义的名词,在主语的位置上有了"施事"义;原来没有"受事"义的名词,因处于宾语位置而有了"受事"义;原来不能带宾语的一价动词或形容词,在构式压制下,变为二价或三价动词或形容词。  相似文献   

18.
虚词“之”在常用句型“A谓之B”式中的词性和用法多有争议。笔者以为:在“A谓之B”式中,当A为“谓”的施事主语时,“之”为指示代词,并作“谓”的间接宾语;当A为“谓”的受事主语时,“之”“义复指”或“虚复指”A内容,其语法功能已经丧失,为一个衬音助词。  相似文献   

19.
略论词组的语义搭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词组的语义搭配问题,我国学者未作深入的研究.一般认为是结构成分同结构成分按语法关系搭配,搭配的根据是逻辑,并且据此认为词组能表达意思.吕叔湘先生则进了一步地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一书中谈到层次分析的时候指出:“层次跨越词的界限”.并且认为“新闻电影制片厂”的层次是“新闻电影”同“片”组合,整个同“制”组合.然后整个同“厂”组合.吕先生的这个意见,可以看作是认为语义搭配可以涉及词的构成成分——语素.上述成果,对进一步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吕先生的成果,更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著名语言学家、语言学界的学术领袖吕叔湘先生于 1998年 4月 9日在北京逝世 ,享年 94岁。为纪念这位学界泰斗 ,本文选择吕先生众多学术著作中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一书 ,讲述了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认为《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是一部语法学习和语法研究的案头必备之书 ,它所发现的许多语法分析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