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之5岁之间,处于从青少年发育成熟向青壮年时期过渡,身体形态、机能发育日趋完善,为人一生中精力和体力最旺盛、最充沛时期。正确的体育引导,经过长期系统体育的锻炼,不仅改善人体器官的功能,而且为人的一生的健康和延年益寿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探讨了如何培养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人类所有活动都有主动性活动和被动性活动之分,体育锻炼是人体重要活动之一,如能在小学阶段培养好学生主动锻炼的意识,使其按自己的意愿主动地去锻炼,那么,就能为培养其终身锻炼意识奠定扎实的基础。本文就从培养其兴趣入手,结合教学实际,探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主动锻炼的意识。  相似文献   

3.
在体育强国的发展战略指导下,我国青少年要加强对体育锻炼的重视,青少年步入初中阶段后,思维模式逐渐成熟,正是进行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重要时期,自开展阳光教育活动以来,初中阶段的终身体育意识教育一直以体育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因此体育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对终身体育意识的教育。本文分析了阳光体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对传统体育课堂理念进行创新,激发学生在新型体育课堂下对终身体育意识的兴趣。  相似文献   

4.
《科学生活》2010,(6):29-31
我们所说的儿童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4~6周岁和7~12周岁。4~6岁的儿童生长发育较快,语言动作能力增强,身体正在建造骨骼、牙齿、肌肉和血液。因此,营养物质需要量较大,必须供给足够的热能、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以保证其生长发育的需要。7~12岁的儿童处于迅速生长发育的阶段,是第二个生长发育高峰期。此时期的儿童体力活动增多,新陈代谢旺盛,因此对营养的要求也很高。营养供给是否充足全面、比例适宜,不仅关系到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而且与促进智力发育、改善学习状况、提高学习成绩的关系极为密切。  相似文献   

5.
李绍杰 《科教文汇》2009,(18):198-198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人们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忽视培养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就不可能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故而学校体育改革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三基”,培养学生体育能力,而且应把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强调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这已成为学校体育的重要工作环节。  相似文献   

6.
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科学的体育锻炼是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的保障性因素。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掌握现代体育理念,结合学生的身体状况,积极强化核心力量训练,以期拓展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力量训练的方法和手段,有效提高学生核心区域肌肉的力量和稳定性,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人们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忽视培养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就不可能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故而学校体育改革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三基",培养学生体育能力,而且应把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强调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这已成为学校体育的重要工作环节。  相似文献   

8.
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中学阶段正是发展智力和体力的重要阶段,是体育锻炼意识形成的关键期。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对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全面健身的普及,终身体育等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引导学生科学地学习体育基本知识,掌握自主学练的方法,提高自主学练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体育自主锻炼习惯,已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终身体育就是让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不同时段的锻炼要求以及锻炼内容也会有所不同,也就是说人的每个成长发展阶段都应当伴随着相应的体育锻炼。如今当代大学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状况,所以以终身体育为目标的大学体育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对于加强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古浪县中小学课外体育现状的调查,发现古浪县大部分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单一,项目较少;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不多;大多数学校存在场地器材不足,课外体育活动缺乏老师的组织和指导,大多数学生没有兴趣爱好进而参与体育锻炼;建议领导重视,老师关心,家长支持,学生参与,使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积极开展起来,是我县青少年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1.
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中学阶段正是发展智力和体力的重要阶段,是体育锻炼意识形成的关键期.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对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全面健身的普及,终身体育等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引导学生科学地学习体育基本知识,掌握自主学练的方法,提高自主学练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体育自主锻炼习惯,已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杨长林 《内江科技》2014,35(8):146-147
<正>1体育兴趣与体育教学的相互关系(1)体育心理兴趣是指人对体育器材,在竞赛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竞赛规则、内容等不是由于肌肉收缩产生的兴趣。体育生理兴趣包括主动体育生理兴趣和被动体育生理兴趣。①主动体育生理兴趣是人体经过运动时或运动后产生的,肌肉对运动时产生兴奋的依赖感。②被动体育生理兴趣是人体为达到某种目的参与体育锻炼,强迫肌肉进行有氧消耗或无氧消耗,肌纤维在大量代谢产物的不良刺激下进行收缩,以满足为某种目的需要而进行的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的黄金阶段,身体高矮决定了一个人的形体美,对于青少年来说有一种很强的生理需求欲望。长高依赖于身体各部分的周期生长,骨骼、器官和各种组织的正常发育。体育锻炼、饮食营养以及科学的药物刺激是长高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终身体育是按照自己意愿,进行体育锻炼,并贯彻一生的参与体育学习、锻炼活动的过程。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对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哈尔滨工业大学、鸡西大学、牡丹江医学院等几所高校的学生终身体育煅烧意识培养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为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提高提供几点借鉴。  相似文献   

15.
宗军 《中国科技信息》2011,(20):198-198
课外体育活动是课堂体育的延续和补充,课外体育活动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是持喜好态度的,其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也主要是为了增强体质,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主要的因素是活动场地和器材的缺乏以及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因此学校应该加大课外体育锻炼的场地和器材的资金投入,组织体育专业的师生有效的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进行技术指导,从而促进我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期间的成长直接影响了成年后的身体健康状况,因此青少年的成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影响他们成长发育的原因有很多,对于正在发育的年轻人来说,运动和营养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我们都知道生命在于运动,特别是青少年期间出现个子长不高、胸廓狭小、肌肉纤细而缺乏弹性等问题。此外,营养的摄取在很大比例上也对青少年的健康发育造成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李建安  王海龙 《科教文汇》2010,(15):135-136
体育锻炼是指人们为了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和有效支配余暇时间,根据需要自主选择,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并结合自身情况和物质条件,以发展身体为目的的体育活动。通过本文让大学生深入了解体育锻炼的原则和方法,注意锻炼内容的全面性、身体姿势、负荷量和强度、均衡发展、预防损伤和营养的补充等方面的科学有效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体育锻炼是指人们为了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和有效支配余暇时间,根据需要自主选择,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并结合自身情况和物质条件,以发展身体为目的的体育活动。通过本文让大学生深入了解体育锻炼的原则和方法,注意锻炼内容的全面性、身体姿势、负荷量和强度、均衡发展、预防损伤和营养的补充等方面的科学有效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姜琳 《科教文汇》2008,(9):120-120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学校体育要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关键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大学生身体锻炼能力,是指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科学锻炼的理论和方法,结合环境和自身条件加以创新,培养成独立地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李瑞森 《知识窗》2012,(7X):76-76
<正>一、对学生缺乏自我锻炼能力原因的分析1.学生不重视体育课学生普遍采取应付的方式来对待教师的知识传授和动作示范,课外时间几乎全都用于学习其他学科了,甚至有些学生因为课业繁重,而放弃了体育锻炼。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也没有深刻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自我锻炼能力下降。2.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存在问题目前,教师还是非常注重竞技化的体育教学,因为它能极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