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从数量来看,中国历代家训发展总的趋势是由少到多,但是某些时期也呈现减少的趋势。此与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及社会安定的程度等有关。从内容来看,历代家训以儒家基本思想亦即纲常伦理为主,结合作者的人生经验和生存智慧等,然不同历史时期各有特色,且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从形式上来看,家训形式发展,总的趋势是从口头到书面,由单一文体到多种文体,凡涉及到10余文体,各具特色。这与中国古代文体的发展是一致的。中国历代家训的发展,与宗法观念、社会政治和文学的发展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家训起源于商周时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目前,学界对家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家训起源、历史发展、内容及形式等方面的探讨上,通过综述已有的家训研究成果,呈现家训研究现状,并为其他学者研究家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吴汝纶家训思想自成体系,多以家书形式出现,内容主要涉及修身、治学、为官、养生四大方面。其家训以人为本、思想开明,情感真挚、重视亲情,讲究方法、宽严相济,律己自省、榜样示范,反映了晚清知识分子在时代产生的对抗中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折射出晚清时期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理路选择。  相似文献   

4.
传统家训与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家训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源远流长,无疑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必有家,家必有训。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力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中,就必须改造和扬弃传统家训文化,建设与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精华相承接的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家训文化。  相似文献   

5.
家训,是传统宗法社会父家长垂诫训示子孙后代,用以规范家人行为、处理家庭事务的一种言行准则,是父权与族权的重要表达形式。中国传统家训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它以父权制宗法大家庭为基础,适合于阶级国家政治需要、家族成员社会化需要及家族求生存发展需要而产生。从理论与史实结合上揭示中国传统家训产生的时期与原因及特征,以期推动对中国家训和传统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宗玉磊  李博 《考试周刊》2008,(19):220-221
家训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了不同时期和不同社会阶层对中国传统美德的塑造与弘扬:家训文化中的精华对当今"和谐社会"的创建有较大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家风家训文化是华夏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大学生党员教育中融入家风家训教育,对于拓展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新内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传统文化素养和家国精神情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家风家训教育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实施路径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有关大学生党员家风家训教育的内容设计与形式创新、顶层规划和基层探索、监督指导和考核评价以及经验总结和典型推广等多条措施。  相似文献   

8.
传承和弘扬优秀家风家训,彰显家风家训的时代价值是新时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然选择。优秀家风家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表达和特有形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涵养化育功能,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优秀家风家训价值意蕴的时代彰显,二者具有深刻的内在关联。新时代通过构建家风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的社会合力、优化家风家训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平台、打造家风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等有效路径,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9.
唐宋是中国古代家训发展繁荣时期,唐宋"诱导型"的文化垄断,家训自身的理论化、系统化,印刷术的发展三者促进了唐宋家训由上而下的发展;家训文化的源起,社会阶层的半开放式流动,平民化宗法制度的兴盛促成了唐宋家训由下而上的完善,并最终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10.
传统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且延续千年,其对中华民族文化以及历史的发展均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在塑造国民性格、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同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古代中国,"天朝上国"的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对周边蛮夷之地产生影响。古代日本在汲取中国文化养分的历史进程中,家训这一形式也随之传入日本。从表象上看,日本家训与中国家训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实质上二者的发展路向是不同的。尽管日本家训同中国家训一样,均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信奉仁、义、礼、智、信、忠、勇、和等思想,然而在此基础上,日本家训却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异化,走上与中国家训截然不同的道路,衍生出特殊的武士道精神与军国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1.
莱芜张氏始迁祖张文友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自直隶枣强(今河北枣强县)迁入莱芜县张家泉(今莱芜市张家泉),明清以来族人不断发展壮大,五百余年间或为战争、或为逃荒、或为做官、或为其它谋生张氏族人不断迁徙,张氏族人的不断迁徙是对明清以来泰莱地区社会经济状况的反映,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同时亦与全国性的人口迁徙浪潮相吻合。张氏族人的迁徙及发展对探究明清以来的移民以及有清一代泰莱地区乃至整个山东的人口变迁状况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明清家教文化在中国家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繁盛是与特定的历史背景分不开的。探讨和分析明清时期家教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无疑能对当代家教工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3.
汉魏六朝是望族发展和大姓郡望形成的关键时期。望族发展固然与时代政治制度和政治格局的变迁、宗族势力的兴衰、望族与皇族之间及望族与望族之间的婚姻等关系密切,但望族是否具备内在的自觉、自立精神与文化优势,这才是决定其兴衰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4.
两汉时期,我国已经有不少女性参政议政,这主要表现在:不仅有作为皇室成员的皇后太后参与朝政;官僚家庭女性也积极参与政事,议论时政;甚至连平民女性也勇敢地关注和评议着政治。这种现象的出现跟当时特殊的经济政治背景有密切关系。首先,两汉女性有较为独立的经济地位,具有参政议政的基本前提;其次,西汉政府对女性参政所持的较宽容的态度及当时思想上一定程度的自由都为女性参政议政提供了可能;至东汉时期,皇帝的早逝和政局的多样性也在客观上给女性参与时政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5.
孔氏家族成员著述比较丰富,在南朝世家大族中占有突出的地位.留存至今比较完整的作品,应用公文占有大部分,从内容上看具有明显的家族特征;此外还有一部分作品,包括诗、赋、书信等,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是孔氏家族文学中比较有文学价值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六朝文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汉晋之际归隐现象比较常见,同时期碑刻资料中有大量相关记载。碑文显示两汉、三国、晋代均有不少隐者,他们生活清贫,但注重个人品节修养。碑文中的“处士”一词值得关注,它包含未仕的读书人和不愿入仕的隐士两种含义,需要具体情况具体辨别。汉晋之际隐士的社会地位较高,受到人们普遍尊崇,所以当时政府重视并征召隐士。碑刻资料所见隐逸诸问题,有利于补充对这一时期隐逸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在先秦社会剧烈变迁的过程中,以"孝"为代表的家庭伦理和以"忠"为代表的政治伦理存在着微妙的关系。在先秦传世文献中,尊亲和事君、私情和公义时而统一,时而冲突。考察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关于家庭伦理和政治伦理的关系的论述,发现早期儒家关于忠、孝所分别代表的政治伦理和家庭伦理的关系的思想,经历了一个政治伦理逐渐强化并取得对家庭伦理的优先地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法律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决定于经济基础。秦汉法律也不例外,作为调整和规范婚姻、户籍与土地、债与买卖契约等秦汉民事诉讼制度,从出土的简牍可看出,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足证"汉承秦制"说法之不诬。以时效、等级、"亲亲相隐"、"引经决狱"等诉讼原则为视角,探讨秦汉民事诉讼的共性和差异,可以深化秦汉的民法研究。  相似文献   

19.
明清女子文学启蒙教育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以来对明清时期女子文学启蒙教育一直缺乏专门而深入的研究。明清时期女子文学启蒙教育基本上采用家庭教育的方式,主要由家庭长辈和闺阁塾师充当教育者,旨在达致女子的知识养成和性情陶冶。在女子文学启蒙教育内容中,《毛诗》和唐诗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明清女子文学启蒙的教育效果,直接促成女子诗艺化的知识结构、审美特性和文学活动。既表征了中国人民"风雅祖述,前薪后火,息息相继"的信念,也形成了中国文化绵绵瓜瓞的深厚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