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培养学生的应试心理素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考生应试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考试水平的发挥。教师要在平时的考试训练中从应试心理培养、应试策略、应试心理训练三个方面来提高考生的应试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2.
自学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在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里,给自考生营造一个大学学习的环境和文化氛围,培养自考生的“大学生意识”,加强自学考试的校园文化建设,使自考生在专业知识增长的同时,创新意识、综合能力、文化素养、思想品德、个人潜能都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不仅是自考生们的殷切希望,也是时代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3.
通过高考作实例分析可以看到,考生由于审题意识不强,立意,表述等作的基本能力较差而导臻作偏离题意,立意不高,对题或不对“体”,辞不达意,表达不准确的情况还比较严重,因此,作教学不应像其他课程那样采用“应试教学法”,应当注重作基本能力的训练,才能进一步提高作成绩。  相似文献   

4.
所谓“应试焦虑”,是指一个人在面临具有重大意义的考试时所产生的一种害怕失败的紧张情绪.常表现出缺少自信、充满忧虑、心慌意乱、萎糜不振等心理症状.这是一种不良的应试心理.实践表明,这种不良的应试心理对即将应试和正在应试的广大考生来说,都会带来严重危害.某校有位女生,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大家公认她考大学不成问题,结果竟未上线.经了解方知,在高考前一个月,她就患上了“应试焦虑”症.从那时候起,她一旦听到考试就惶惶不安,老师如果宣布考试成绩,即捂着耳朵不敢听.日常生活中,终日优心忡忡,没有食欲,更难于入睡.考前几天,夏日炎炎,她竟浑身发冷,面色苍白,心慌意乱.时而大汗淋漓,时而尿频.到医院看病,又查不出什么毛病.后来在老师诱导下才算安静下来.可是,进入考场后,她感到心决要跳出嗓子一样.看到考题,似曾相识但理不出头绪,看到监考老师觉得他是专盯着自己.考最后一科,她进考场忐忑不安地坐等了30分钟,便像逃犯一样地提前退场.她就这样名落孙山了.可见“应试焦虑”的不良心理对考生的危害是严重的和多方而的.它使考生注意力分散,障碍与瓦解思维回忆过程,破坏情绪稳定,影响身心健康,乃应考之“大敌”.如何使考生克服“应试焦虑”,以健康的心理  相似文献   

5.
推进素质教育首先需要的是一种自觉的建设意识。传统教育的精神潜流永远是现代素质教育的渊源,素质教育的绿荫应植根于民族传统教育精神资源的深层沃土之中。不能因现行基础教育中存在片面的“应试”意识就简单地将其定性为“应试教育”,也不能将素质教育与高考制度的关系定性为非此即彼的关系。片面应试倾向的根源并不在于高考制度本身。“重教”而不“尊师”的社会心理倾向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障碍,强化尊师意识是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的至关重要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6.
高考是对考生智力、心理和答题能力的多重考验。要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对学生加强应试能力培养,如应试心理培养和答题技巧培养,使他们科学应考,从容应对。  相似文献   

7.
尹宗禹 《考试》2004,(3):6-7
(接上期之一:知识篇) 考生在具备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一定层次的能力、良好的心理品质后,高考时还应掌握科学的应试策略。这里讲的应试策略就是科学的应试方法与技巧,这对实现考试目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有一些考生考试时“怯场”、“晕场”,除了心理  相似文献   

8.
一张软盘在手复习考试不愁──介绍“步步高”语文应试软件为适应高考、中考、成人高考广大考生的需要、由北京海淀区一些富有经验的退休教师编写,由中国长城计算机公司多媒体技术中心制作的《“步步高”语文应试能力自测》教学软件,日前已出版发行。“步步高”是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学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往往只注重语法词汇的教学及学生应试能力的提高。而本文认为让学生意识到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也应该成为教学的目的,并着重探讨了英语教学中的“称呼”和“问候”这两种情形,同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来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0.
随着高考的临近,考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情绪上的焦虑、担心和压力.要赢得高考的成功,首先靠的是实力,但也不可忽视心理的调节及应试的技巧.保持良好的考试心态,运用正确的考试技巧是考生避免失误,获取高分的重要保证.因此,考前心理“三调整”,考时应试“三注意”尤为关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高考语文成绩的好坏,固然取决于考生的语文水平。然而往往却出现这种反常现象;考生平时语文成绩冒尖的,高考成绩却平平;而平时语文成绩平平的,高考成绩还能冒尖。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笔者最近对我校200名补习生(参加高考次数不等,一次,两次或三次)进行一次“高考语文应试心理调查”活动。调查结果表明:高考语文成绩的好坏,还与考生的临场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拙作想就高考语文应试中考生常见的心理病证进行剖析与调治,但愿能对应试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高考是选拔人才的重要考试,可能关系到考生的前途和今后事业发展的方向,因而考生往往心理压力很大。可以说,应试已不仅仅是知识的竞争,能力的竞争,也是心理素质的竞争。不少考生由于缺乏应试的心理准备,忽视了应试心理状态的调整,考试时常常不知所措,抑制了自身水平的正常发挥,直接影响了考试成绩,这是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那么,高考应试时应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心理调整呢?以下谈谈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3.
当今,我国一年一度的高考给广大考生带来了应试前后巨大的心理压力,考生心理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关注和研究考生心理,培养考生健康的心理状态、优良的心理品质,帮助考生调控应试心理,缓解考试中的心理压力,这是全社会刻不容缓、责无旁贷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14.
温胜春 《学苑教育》2012,(21):47-47
“问题意识”指的是在认知活动中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积极探究以及主动质疑的一种心理状态,问题意识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思维活动当中占据着尤为重要的地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保护及培养,让学生真正做到爱问、会问和敢问。  相似文献   

15.
当今,我国一年一度的高考给广大考生带来了应试前后巨大的心理压力,考生心理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关注和研究考生心理,培养考生健康的心理状态、优良的心理品质,帮助考生调控应试心理,缓解考试中的心理压力,这是全社会刻不容缓、责无旁贷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16.
学生心理上的“无用意识”会给英语学习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要提高英语学习成绩,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克服“无用意识”,树立信念。  相似文献   

17.
“需求分析”是软件工程的一个术语。“知道要做什么”就是常说的“需求分析”。创新意识是指人们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是人类意识中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意识形式。本文从认真钻研教材,寻找“需求分析”切入点、加强社会实践,做好“需求分析”的准备、课堂探索新知,深植“需求分析”的理念三个方面,以《鱼鳞刨》一课为例,阐述了教师应该怎样注重“需求分析”,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些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8.
关于初中生考试焦虑情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少华 《教书育人》2001,(19):34-36
前言考试焦虑是伴随一定应试情景产生的一种神经紧张状态。它是受考生自身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等内外因素的制约,以焦灼担忧为基础本特征,以防御、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考试焦虑的程度与学习和应试的结果是一种负相关关系,即考试焦虑的程度越高,学习的效果和考试的成绩就越差。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生理、心理突变时期,情绪极不稳定,极易受考试焦虑的影响。种种情况表明:初中阶段是“差生”的“高产期”,远远高于小学和高中阶段,考试焦虑所产生的负面效应起了很大的作用。基于这样…  相似文献   

19.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产生一种力求解决的心理状态,并引发敢问、爱问和善问的学习行为。学生具有“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那么,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有三个途径。  相似文献   

20.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数学教育的核心目标已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理所当然地成为当前数学教育研究最具价值的课题之一,其中,“意识”又是“能力”之先导.但是,“创新意识”不是天外之物,它需要更为具体的基础作为支撑.笔者认为,能够支撑这“创新意识”的主要有以下五种意识:问题意识、方法意识、结构意识、应用意识和主体意识,也可以说“创新意识”主要地由上述五种“子意识”构成,其排序的先后与主次无关.鉴于学校教育中“教”与“学”的密切关系,笔者认为这些意识既是教师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