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路春燕 《文教资料》2008,(25):33-35
<雇工之死>是弗洛斯特的一首叙事诗,该诗主要采取对话的形式,语言平实而富于戏剧性.在这篇直接触及死亡主题的诗作中,诗人如实地面对人生,因而赋予了这篇作品以深刻的生命体验以及丰厚的人生蕴涵.作为一位农民诗人,弗罗斯特始终保持着劳动者的本色.虽然其诗作的主题包罗万象,但对平凡人生的深切关注一直是诗人创作的毕生追求.本文试从浅析诗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这一角度入手,初步探讨弗罗斯特笔下普通人的生存矛盾、生存意志以及由此引发的价值反思.  相似文献   

2.
真正的好诗都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有关,再客观表达的诗作里也存在诗人的自我,一切的美都是靠诗人去发现的,美往往是人与自然相遇的一瞬间,因此,即使是在一首诗里,也存在一个诗人主体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设计思想: 这首诗作,诗人表示要过尘世的幸福生活,并表示了对世人的深深祝福。但诗人最终选择了背对尘世,在诗歌中也流露出淡淡的忧伤。如何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海子,理解《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内涵,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是本教学设计的追求与目标。  相似文献   

4.
爱米丽·迪金森是著名的美国女诗人。她于1830年12月10日出生在马萨诸塞州的埃默斯特,终生未嫁,一直过着默默无闻、隐居的生活。诗人以其独特的风格、敏锐的观察和理智的思考创作了1775首诗,为世界诗坛添上了新的一页。她的诗作涉及面极广,主要包括:爱情、自然、死亡、永生与上帝。死亡与永生是文学创作中永恒的主题。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都在不断地探索,藉以求得答案。然而,爱米丽对于死亡与永生的探讨却达到了非常的境地。在其创作的1775首诗中约600多首都涉及死亡与永生。在这些诗中,她试图向世人表达肉体所体验到的死亡,探求死亡的秘密及意义。通过死亡,探求死亡的结局。人死后是否还有生命的存在?如果有,它又是如何?如何才能获得到这种永生?爱米丽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并非病态,实际上她是在寻求生命的意义、死亡的真谛以及获得永生的途径。爱米丽一生曾亲眼目睹亲朋好友一个个相继谢世;1851年,爱米丽的四位儿时伙伴突然患病身亡;  相似文献   

5.
海子是一个具有死亡意识和英雄主义倾向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过程实际是一个与死亡意识搏斗的过程,他的诗歌意象是生命意象与死亡意象的结合体。本通过对海子的诗歌意象的分析,试图解读海子的最后几首桃花诗。桃花意象是诗人的生命之火的最后闪亮,它反映了死亡对于诗人生命意识的最终胜利。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诗人冯晏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诗作中浸润着对个体生命存在问题的深沉思考。在哲理长诗《纷繁的秩序》中,诗人积极建构存在维度上的自我,书写自身的忧郁体验与个体价值的积极探索,剖析死亡的价值。诗歌语言由于哲理的润泽而具有超越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日翻阅《全唐诗》,发现晚唐诗人方干的诗作竟收有六卷之多,而在处州纪游和投赠的篇什也有七首;再查看清雍正修的《处州府志》,也收录了方干诗作五首,其中一首《石门山》为《全唐诗》所未收录。这样,方干处州之行就给我们留下八首诗作,以寄托诗人对处州山水与吏民一片深情,也抒写诗人当时的心灵轨迹。 方干虽是晚唐著名的诗人,而《旧唐书》、《新唐书》中均无传。元代辛文房“游目简编,宅心史集。或求详累帙,因备先传”[1],编撰了《唐才子传》。其卷七有云: 方干,字雄飞,桐庐人。幼有清才,散拙无营务。 大中(847—…  相似文献   

8.
宋人的理趣诗为学术界重视,金人的理趣诗却少人问津。本文将金代诗人元好问的三首诗作与宋人理趣诗的代表作品进行对比,阐释了其中蕴涵的深刻哲理和浓厚情趣,证明元好问这三首诗作属于金代诗人的理趣诗作品。  相似文献   

9.
在诗人穆旦的大量诗作中频繁地出现了“死亡”意象,诗人使用这个意象并不意味着是对“死亡”的绝望和屈服,相反,是对生的渴望与追求。诗人虽然看到的现实是一方萧条残破、满目苍凉的世界,但在这一隅真实的生存境地里,诗人依旧希望人们能够正视现实人生、直面苦难。诗作中的“死亡”意象是诗人穆旦对此岸存活状态的焦虑与否定,凸显了诗人在苍茫愁思中依然力图救世,试图超越此在的现实,寻求彼在的希望,在绝望中燃起缕缕的希望。  相似文献   

10.
<正>设计思想:这首诗作,诗人表示要过尘世的幸福生活,并表示了对世人的深深祝福。但诗人最终选择了背对尘世,在诗歌中也流露出淡淡的忧伤。如何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海子,理解《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内涵,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是本教学设  相似文献   

11.
冯至,原名冯承植,"沉钟社"诗人,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其诗清丽幽婉,意蕴深沉。青春、爱情、生命构成了其诗作的主旋律。《我是一条小河》是他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之一,缠绵惆怅的情思,新颖含蓄的意象,清新直白的语言,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冀宣明是清代康乾时期商洛籍重要诗人,其诗作一直未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对其诗作进行穷尽性地考辨,给出了:冀宣明诗现存总计85首,用韵涉及22部,除少数几首有出韵、换韵以及元部、先部偶有通押现象之外,其诗作用韵较为精审,以求为深入研究商洛文化及冀宣明诗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杜甫是我国唐代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他留下的一千四百余首诗中,描述时代的艰难,国家的危机,人民颠沛流离的生活的诗作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构成了其现实主义创作的基本内容。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其中若干诗作,探求杜甫诗中闪现的战略思想。杜甫既不是政治家,又不是军事家,而是一位诗人,作为诗人,杜甫是否具有战略思想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分析几首杜甫诗。  相似文献   

14.
死亡是艾米莉·狄金森在诗作中关注的焦点主题之一.狄金森将死亡作为一个人生的参照系,对生命进行逆向透视,剖析人生,从而观照生存、想象死亡和体验死亡并对死亡加以本质思考.她把人生的智慧放在死亡的境遇中加以拷问与确证,将大限将至的惶恐不安转化成延续生命的可能性存在,达到活力迸发与从容悲悯的完美结合之境.狄金森的经典性死亡诗作中,蕴含了“如何生活”的人生哲理,隐喻了人生的法则:克制、退守、放弃和领会,呈现出其特有的某种生命智慧形式.  相似文献   

15.
冀宣明是清代康乾时期商洛籍重要诗人,其诗作一直未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对其诗作进行穷尽性地考辨,给出了:冀宣明诗现存总计85首,用韵涉及22部.除少数几首有出韵、换韵以及元部、先部偶有通押现象之外,其诗作用韵较为精审.以求为深入研究商洛文化及冀宣明诗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诗人穆旦的大量诗作中频繁地出现了“死亡”意象,诗人使用这个意象并不意味着是对“死亡”的绝望和屈服,相反,是对生的渴望与追求。诗人虽然看到的现实是一方萧条残破、满目苍凉的世界,但在这一隅真实的生存境地里,诗人依旧希望人们能够正视现实人生、直面苦难。诗作中的“死亡”意象是诗人穆旦对此岸存活状态的焦虑与否定,凸显了诗人在苍茫愁思中依然力图救世,试图超越此在的现实,寻求彼在的希望,在绝望中燃起缕缕的希望。  相似文献   

17.
魏文帝曹丕传世的诗作不多,在今存的较完整的约40首诗中,我们发现生命意识是其诗作贯穿始终的一大主题。本文从生命价值意识、时间意识、个体意识三个角度分析曹丕诗歌中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8.
陈陟云诗人与法官双重身份的对峙造成其诗作反抗现实桎梏和眺望精神彼岸的张力之美。其诗作中借助镜子、梦境等意象构筑虚幻的诗性世界,并借此关照现实世界,剥离了事物的确定性,对世界进行了形而上的思考,并揭示其本质的虚构,表露出存在的虚无和荒诞的生命感知。  相似文献   

19.
在唐代诗僧寒山流传下来的三百多首诗作中,有不少篇幅以美人为对象展开描写,通过象征、铺叙等手法或表现美人感伤孤寂的凄凉心境,或突出群女青春活泼的生命张力,或表达对年华易逝、美好无常的悲剧性感受,在美人意象中渗透着诗人丰富的生命体验与独特的佛禅韵味,寄托着美善理想。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在其生命的最盛之季(30岁时),亦即其生命的最后20多年里离群索居,独身不嫁,为后人留下诗稿1700余首。一个多世纪以来,狄金森隐居之谜与其诗作一样倍受关注。纵观诗人的一生及其诗作书信,不难发现诗人的精神世界里充满着梦想与现实、生与死、爱情与独身、宗教盛行与其怀疑主义等各方面的二元对立。而这些对立和冲突发展到不可调和之时,诗人毅然选择了隐居,从而解构并诗意地超越了这些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