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相和》(第十二册)第八、九自然段讲的是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这两个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这两个自然段,想想这两个自然段写的什么? 生:这两个自然段写的是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经过。  相似文献   

2.
其一、要根据过渡段表达的目的来 确定。如果表达的目的是侧重于对上文的总结,便可划分为上段;如果表达的目的倾向于对下文的启示,便可划分为下段。如《将相和》的第十五自然段:“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这一自然段居“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两个小故事之间,衔接了两者内容。单从文字的表面内容看,是对蔺相如在渑池会上战胜秦工的简要总结及  相似文献   

3.
教材中有许多要求背诵的段落,如《但愿人长久》第4-6自然段,《几寨沟》第3~5自然段,《开天辟地》第6~8自然段,《珍珠鸟》最后4个自然段,《只拣儿童多处行》第5~9自然段,《二泉映月》第4、5自然段……为什么要背诵这些段落?这些段落的内容有什么特色?教学的重难点是否都藏在这些段落中?如何解读这些段落?  相似文献   

4.
蔺相如在历史上以智勇著称。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司马迁对蔺相如的生平着重叙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廉蔺交欢三个故事,从而突出蔺相如智勇双全的形象特点,而传后的论赞“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则成为对蔺相如最其权威的评定。那么,蔺相如在奉行使命、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中,又是何以表现出如此出色的智勇行为的呢?我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他能审时度势,据理执要。  相似文献   

5.
陈煜 《现代语文》2006,(5):20-20
司马迁的《史记》以记述人物为主,通过描写人物去展现广阔的社会历史画卷,笔法精练,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中学语教材第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选取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历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名篇,篇中成功地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历史人物。蔺相如的智勇双全、深明大义,廉颇的骁勇善战以及知错就改的可贵性格分别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件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司马迁着力从语言和行动两个方面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技艺高超,使人物鲜活生动,如在眼前。这篇章中还涉及到一些其他的人物,其中,“秦王”的形象尤其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6.
《草船借箭》(第十二册)第七、八自然段有声有色地写了诸葛亮巧妙地向曹操“借箭”的经过,生动地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这两个自然段。  相似文献   

7.
张涛  康庄 《陕西教育》2000,(4):33-33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自然段,一是了解句与句的联系,二是在读懂句子之间联系的基础上给自然段分层,进而弄懂自然段的意思。其教学设计如下: 一、把握教材重点,突出学法指导。 开篇,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第1自然段,弄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学习第2自然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以前是怎样给自然段分层的,然后师生共同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4册第4单元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史记》,其文有语:“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课文注释云:“【因宾客】由宾客(做引导)。宾客,指门客。”实则有误。  相似文献   

9.
《千里跃进大别山》(第六册)一课,主要写刘邓大军在千里跃进大别山途中强渡汝河的事。其中第八自然段着重记叙了强渡汝河这一夜的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教学这一段,要引导学生按课后要求给自然段划分层次,弄懂整个自然段的意思。下面是这一段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01年版)收入了《故宫博物院》一文。笔者认为,这篇文章中第七自然段位置不妥。第七自然段原文是:  相似文献   

11.
何海萍 《江苏教育》2006,(1B):24-24
教学内容:《秦兵马俑》(苏教版小学语第十二册)第4~10自然段 教例一:师:课除了讲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还讲了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是精美的艺术珍品”.请同学们读读课4~10自然段.看看课写了哪些类型的兵马俑?它们有什么样的鲜明个性?  相似文献   

12.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长城》一文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介绍了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2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  相似文献   

13.
犤初读课文过程中,黑板上留下了经教师指点、学生讨论理清的课文脉络:响起掌声(第1~4自然段)感谢掌声(第5~6自然段 议论掌声需要掌声身处困境(第7自然段)犦师:请同学们轻声把整篇课文朗读两遍,读后告诉老师:哪一自然段课文所写的情景最使你感动?(生读课文,思考)生:第4自然段。师:能读给大家听一听吗?(生读课文,略显平淡)生:(忽然站起,大声地)邢平读得不好!(笑声。未征求老师意见,该生便富有感情地朗读起来)师:(笑)这么说,你也同意邢平同学的意见———第4自然段写得最让你感动了?(生点头)师:大家同意他俩的看法吗?生:(齐)同意!师:说说看…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小镇的早晨》。教材分析《小镇的早晨》一课,以清新的文字把人、景、物融为一体,描绘了江南水乡小镇的早晨安静、热闹、忙碌的景象,反映了改革开放给小镇带来的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小镇新貌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第2-4自然段都是总分段式,既便于抓住重点句理解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又可供学生进行仿写练习。  相似文献   

15.
唐柳燕 《广西教育》2009,(22):54-55
教材分析 《木兰从军》(苏教版语文第四册)是一篇历史传说故事。课文是根据北朝民歌《木兰诗》改写而成的,通过描写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驰骋沙场,胜利归来的故事,赞扬了花木兰热爱祖国、尊老爱幼的优秀品质和巾帼不让须眉的自强精神。全文共分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讲花木兰是古代的一位女英雄;第2自然段讲花木兰决定替父从军;  相似文献   

16.
一、整体感知。 1.师:课文告诉我们,王二小帮助八路军消灭了敌人。他是怎样帮助八路军消灭敌人的? 2.自读2~6自然段。思考:这部分讲的是什么?读了这一部分,你觉得王二小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先自读,然后同桌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王二小的确是个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好孩子。那么这部分中哪个地方最能体现王二小的机智勇敢?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 多媒体显示第3自然段文字:王二小装着顺从的样子走在前面,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师:请同学们边读边想,你认为这段话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  相似文献   

17.
一、教材简析 《长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了解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它由两幅长城的图片和一篇短文组成。这篇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难点“思考·练习”第2题:给第二自然段分层,说说每层的意思和这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二、难点分析第一,小语大纲指出,三年级的学生在阅读时要“学习分析自然段,归纳主要内容。”第六册教制侧重对学生进行自然段的训练。教材的前几个单元着重要学生搞清一个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从第六单元开始,给自然段分层,说每层的意思和这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这项基本功训练开始训练的时间不长,学生还未形成能力,因此学习第六单元的带头课(飞机遇险的时候),学生解答此题时仍然有一定…  相似文献   

19.
潘巧珍 《云南教育》2005,(28):25-26
教材简析:《看菊花》是苏教版语文第一册第3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星期天爸爸妈妈带“我”去公园看菊花的事。全文共四段,第一自然段讲星期天“我”跟着爸爸妈妈去公园看菊花;第二自然段讲公园里的菊花好看极了,人们舍不得离去;第三自然段讲大家喜爱菊花的原因;第四自然段讲听了爸爸的话,  相似文献   

20.
刘先军 《湖南教育》2002,(17):37-37
《廉颇蔺相如列传》生动刻画了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赵惠文王等一批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他们或耿直或忠厚,或鲁莽或机智,形象鲜明生动,令人叹服。现就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赏析一二。抓住人物特征,人物形象凸现纸上。司马迁善于抓住人物主要特征进行极力渲染。如在对事迹颇丰的蔺相如这一形象进行处理时,便抓住“智勇”这一特征为核心展开描述。正如他在本传传末所论赞的:“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也。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