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数学课程标准》中一个范例:请调查一天内你家丢弃多少个塑料袋?一周呢?一月呢?一年呢?全班学生一年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全校学呢?……这些塑料袋相当于在祖国土地上盖几层呢?你能针对塑料袋问题向环保部门提  相似文献   

2.
If I become…     
【点评】这篇学生的习作,语言流畅,想象丰富,语言朴实无华,不失为一篇佳作。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信息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虽然我们在推行素质教育,但学生的负担究竟减少了多少呢?  相似文献   

3.
【前测与思考】 笔者翻阅了北师大版教材,发现乘法分配律早在二年级学习乘法时就已出现,此后也不断地在练习中进行渗透,说明编者在解决这一学习难点上花了很多心思.也说明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并不是一张白纸。那么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到底有多少了解呢?我们先对两个班108个学生做了前测,一共有三道题:  相似文献   

4.
【案例1】盲目猜测 课伊始,教师在多媒体屏幕上出示问题:1千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在沉寂了几秒钟之后,教室沸腾了,学生有的说500粒,有的说3000粒,有的说100000粒……多数学生说不出理由。  相似文献   

5.
吴蕾 《小学生》2010,(10):41-42
【片段】(苏教版小学数学·年级下册筇66、67页) 学生参与模拟的购物情境,提出并解决了一些问题。 师:同学们!在这个商店里,你想买哪些东西?一共需要多少钱?  相似文献   

6.
【案例描述】 常听到老师这样问学生:“要求梯形的而积必须知道什么?”学生回答:“上底、下底和高。”于是遇到这样的问题:一个直角梯形较短的一条腰长6厘米,上、下底的和等于这条腰的长。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很多学生感到茫然:不知道上底和下底,怎么求面积呢?究其原因,是我们老师在最初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犯下了诸如本文开头设问的错误。  相似文献   

7.
在课程改革逐渐深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已经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但聚焦当前课堂中的操作活动,不难发现,很多操作活动有"形"无"质",有些操作低效、甚至无效。如何才能提高操作的有效性呢?【问题一】教师指导"简单盲目",学生操作"偏离目标"在一次常规听课中,教师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利用手边的工具摆出喜欢的图形,看看在规定的时间内能摆出多少个,再计算自己刚才用了多少工具,并用加法表示出来。  相似文献   

8.
【习题】(人教版七年级上P128.10)两条直线相交有一个交点。三条直线相交最多有多少个交点?四条直线呢?n条直线呢?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相似文献   

9.
【课例一】教师Y教读《愚溪诗序》,在学生理解了字词和内容后,教师7A:学生来提出自己尚未明白的问题,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①“永州八记”是哪八记?②作者为什么要把家安在愚公谷?③作者为什么自认为自己很愚呢?④“愚溪”景色优美,为什么要称它为“愚”?⑤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⑥“我”是真愚吗?  相似文献   

10.
拨雾看花     
唐慧彬 《辅导员》2011,(1):27-27
【题目】学校举行一场科普讲座,整个礼堂坐满了人,其中两人中有一个六年级学生,四人中有一个五年级学生,七人中有一个四年级学生,还有15位老师,整个礼堂听课的有多少人?  相似文献   

11.
【课堂回眸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30页“两位数乘两位数”。 师:订一份牛奶一年要花多少钱,怎么算呢?  相似文献   

12.
【活动内容】猜测、估算、体验13亿粒米的多少。【活动目标】1.学生经历较大数量估算的全过程,学会较大数量的估算方法。2.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操作、验证提高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体会较大数量的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并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教具准备】一袋25千克的大米。【学具准备】每4人一小组准备一架天平秤,一个1立方厘米的容器,一只80毫升的量桶,一个计算器。【活动过程】一、谈话引入师:我们学校大约有多少名学生?(学生自由作答)师:这个数据是怎样得来的呢?(全校共有62个班,按每班60人计算,60×62=3720,约3700人)师:刚才…  相似文献   

13.
【案例】同分母分数的加减一、独立思考在教学"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时,当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成年人的躯干和下肢共占身长的几分之几?"列出算式3/8+4/8后,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3/8+4/8等于多少呢?学生个个陷入了沉思……随后又让学生猜一猜结果可能是多少?生1:可能是7/8。生2:我认为是7/16。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谈话:鱼缸里有多少条鱼?该怎样列式?板书:15+28=谈话:都认为应该用加法,为什么用加法计算?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谈话:15+28到底等于多少呢?你能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 【导入设计】 1.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小伙伴,他叫明明,今天他又遇上烦心事了,(师画苦脸)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请学生表演)[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教学背景】 在执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时,学生提出了两个不懂的问题: 周恩来劝宋庆龄搬个家,但是宋庆龄说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7.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播放】〈闪电视频〉。 【引入】闪电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种自然现象。闪电的发生往往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学生活动】观看、倾听、思考、进入学习状态。 【设计意图】通过情感体验,产生兴趣。 【教师活动】【Ppt展示】魔鬼谷图片及材料。质疑:在闪电中究竟发生了哪些反应,产生了哪些物质,这些反应及产物对人类有怎样的影响?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今天的课堂——《氮的循环》。  相似文献   

18.
【片断一】师:年、月、日是比时、分、秒更大的时间单位,你都知道哪些年、月、日的知识?(学生自由汇报)师:刚才有同学说一年有12个月,我们看看是不是这样。请同学们任选一张年历,快速地数一数,一年有多少个月。师:看来,一年确实有12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呢?请同学们一边观察年历,一边在探索记录卡上把每个月的天数写下来。完成后,把你们小组的探  相似文献   

19.
图1形许多学生都比较熟悉,也解过不少与此相关的问题,甚至包括一些“难题”,如:第10个图形有多少个点、有多少个正方形?…,第”个图形呢?  相似文献   

20.
【前测与思考】笔者翻阅了北师大版教材,发现乘法分配律早在二年级学习乘法时就已出现,此后也不断地在练习中进行渗透,说明编者在解决这一学习难点上花了很多心思,也说明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并不是一张白纸。那么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到底有多少了解呢?我们先对两个班108个学生做了前测,一共有三道题:(1)请你用两种方法求下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