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思是一缕“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丽以相思为题材的古典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却有着很强的生命力.这或许正应了韩愈那一句话:欢娱之词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闺怨相思.离愁别绪的诗词往往被诗人抒发得淋漓尽致。但诗人在抒发相思情感时所采用的写法却各有迥异。在这里,我想谈一下表现相思时所采用的“揉直使曲”的手法。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文人总是多情而又多愁。身世之悲.漂泊之叹,相思之苦;宦海沉浮之不可期,渺渺故乡之不可及,似乎成为了诗人们心头挥之不去的情愫。于是雁鸣悲秋,猿啼沾裳,鱼传尺素.蛩寄凄婉.芸芸万物.大至鲲鹏,小至燕雀.无不被诗人们寄予了丰厚的情感。  相似文献   

3.
顾之京 《河北教育》2011,(10):46-46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晚唐诗人李义山吟咏相思、离别的千古名句、千古绝唱,凄关温婉,撼人心弦。  相似文献   

4.
刘方平(生卒年不详),唐代洛阳人,一生未仕隐居汝、颍水边。擅山水画,工诗。刘方平是活动于开元、天宝年间的一位知名诗人.喜咏物写景之作.绝句尤最擅长,以写闺怨、相思者为多,语言清丽.想象微妙.婉而有致,在当时独具一格。《月夜》这首绝句颇能显示其诗风.读后令人心醉。  相似文献   

5.
离别与相思自古就是诗人们永恒不变的创作主题。“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诗人是多情的,离别与相思在他们的笔下总显得那么的肝肠寸断和欲罢不能。《涉江采芙蓉》即是一首哀婉动人的相思曲。  相似文献   

6.
《玉台新咏》这部诗歌总集,作为宫体诗的代表作品,大多诗人将他们的笔墨放在了对女性的描写之上。而作为表现女性之美的服饰成为一种意象频繁出现在诗歌中,它不仅体现的是魏晋六朝诗人的一种审美观念。而且有些意象还深深地表达了诗人相思之意或者愁苦之情。本文着眼于服饰意象,力图从"罗类衣物"、"带"、"巾"等意象群来分析诗人的情感,解读六朝诗人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意象是构成诗歌的最基本要素,诗人们常借用意象来表达情感。相思是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一大主题,它是恋人间表达爱情最直接、最有意味的方式。在唐代的相思诗中,存在着丰富的自然意象,它们被诗人用来寄托相思情绪,而其鲜明独特的艺术特色,也提升了诗歌的深厚韵味,增加了唐代相思诗的艺术美感。  相似文献   

8.
《蒹葭》是《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被誉为"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它描写了诗人对意中人的憧憬、追求和失望、惆怅的心情,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正因为空间距离或心理距离的关系,《蒹葭》全诗写得扑朔迷离,在模糊的意象中,展示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朦胧美。  相似文献   

9.
“梦”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很早便进入中国文人的视野进而成为诗人表情达意的常用题材,宋代词人李清照就创作了大量的“梦”意象。代表着词人生命律动的青春之梦、相思之梦和怀乡之梦,让人们体味着词人一生的情感脉动。  相似文献   

10.
胡银元 《文教资料》2007,(34):65-67
雁,作为一种较特殊的审美对象,引起了无数文人的吟咏,自《诗经》以降,咏雁诗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诗人借咏雁来表达自己的羁旅之情,相思之苦,离愁别恨,具有凄苦感伤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11.
李商隐的《春雨》作于大中四年,是诗人初到徐幕雨夜思家所作,题作《春雨》,却并非直接写春雨,而是抒写在春夜雨中的相思之情。本文试作赏析。  相似文献   

12.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袞》意蕴绵长,主要呈现出一种清丽之美。诗中重城一词并不简单等同于高城的含义,它在古诗词中所具有的深而远的特质让人产生无法逾越、攻破之感,因此重城在此诗中便成了诗人相思之情的隔断物。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词语,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3.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相似文献   

14.
望月怀远是古代诗歌吟咏不绝、屡见不鲜的话题。古往今来 ,月既是故乡的烛火 ,又是他乡的辉光 ,也因此而成为诗人们天马行空似的联想的依托。盛唐诗名早著的张九龄这首《望月怀远》就是如此。这首诗从“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切入 ,一开始就给读者展现出一幅视野广阔的海上明月图。让人仿佛看到一轮明月从海上冉冉升起 ,高悬长空 ,四海与共 ,给人无穷的遐思。诗人借月起兴 ,虽说“天涯”未必真是天涯 ,但写出了异地的两人相思。这里 ,以月为媒 ,一月牵起两地 ,一月连起两心。在他们共享明月的时候 ,不言相思相忆 ,相思相忆之情却溢于言表…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品悟,让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2.通过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3.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悟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16.
韦梦雪 《丽水学院学报》2003,25(4):11-12,23
柳作为一种原型意象,蕴涵的丰富非其它意象可比。综合起来看,至少有三种:一是象征离别,蕴含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别后的绵绵相思之苦。古代有折柳送行人的习俗,诗人多采用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表现。二是用杨柳象征春天,柳眼、柳芽、柳丝、柳叶、柳花、柳絮,皆是诗人吟咏的对象。三是以柳喻人,寄寓身世之感。既有男性诗人用以比拟心目中美好的女性形象,也有女性自比自叹,自抒胸怀。  相似文献   

17.
台湾诗人高雨秀的诗歌《相思》,以其精练的语言,平缓的语调,含蓄的语境,选取了生活中极其普通的事物——雨和泪,通过它们的巧妙联系,表达了大陆和台湾人民之间无处不有、无时不在的乡愁,使故园之思、宝岛之恋这一主题更加突出,跃然纸上,读来感人至深,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8.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更是一位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诗人。他能写出许多“与日月同辉”的不朽诗章,正是他那复杂的生活遭遇和极高的文学修养的结晶。《湘夫人》是一首缠绵悱恻的爱情诗。诗人用了第一人称的浪漫抒情手法和清新典雅的语言,如痴如醉,如诉如泣地抒发了他对湘夫人这位理想女神的相思爱慕之情。诗中隐含地暗示了诗人“性”的躁动和渴望,对之求之不得而产生了在哀伤、彷徨、依恋、失望中自我安慰等复杂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19.
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了大量与爱情生活有关的《无题》诗,生动地描写了刻骨铭心的相思之苦和缠绵炽烈的爱情追求。他的《无题》诗虽因无题而变得难于理解,但读者只要用心去体会、品味,仍会被那些美丽动人的诗句所感动。  相似文献   

20.
李金坤 《学语文》2012,(2):46-47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1972年创作的《乡愁》(见卷首),分别以"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人生成长四阶段的时间顺序,逐一展示了诗人"我"与"母亲"(生离)、"新娘"、"母亲"(死别)、"大陆"之间朝思暮想、难以排遣的"乡愁"。全诗采用层层递进、渐次放大的表现形式,将诗人对亲人的相思与挚爱之情升华到对祖国母亲的眷念与酷爱之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