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菊霞 《家教指南》2011,(3):32-37,125
为庆贺翟法荣擢升都僧统,以翟法荣及其弟翟承庆为代表的翟氏家族于咸通三年至咸通八年在莫高窟兴建第85窟。曹议金担任节度使的五代时期,嫁到翟家的曹议金长女又组织重修了第85窟。第85窟甬道北壁的重层壁面以及东壁门北侧供养人的重绘痕迹都说明,曹议金长女不仅主持重修了第85窟的甬道,而且也重绘了第85窟东壁门北侧的供养人画像。  相似文献   

2.
<正>第148窟建于大历十一年(766),是一个大型涅槃窟,在南西北三壁绘出巨型涅槃经变,其中也以山水为背景,成功地画出气势壮阔的山水,空间表现又与人物故事情节完美地结合起来。图为北壁"分舍利"场面的背景,山势表现得十分雄奇,在辽远的原野后面,危崖耸立,其中还画出一片白云  相似文献   

3.
观音菩萨     
<正>莫高窟第217窟西壁北侧盛唐这是绘于佛龛北侧的观世音菩萨像。菩萨头戴化佛冠,项饰璎珞、天衣斜披、锦裙帖体,右手持莲花,左手提净瓶,站在莲台上。菩萨嘴唇厚重、身体略呈"s"形弯曲、衣裙贴体等特征,可看出印度艺术风格,头冠上镶嵌日月装饰、手  相似文献   

4.
石室札记     
一、莫高窟第220窟东壁三佛图试释众所周知,莫高窟第220窟东壁的维摩诘经变驰名中外,以窟门为界,南侧画"维摩示疾",北侧画"文殊来问",这是学术界一致公认的。窟门上部,并列画三佛六菩萨。从构图布局来看,原设计者显然有意以此组三佛图为桥梁,把窟门两侧的"维摩示疾"与"文殊来问"连接为一个整体。再从层位关系来看,这一组三佛图与维摩洁经变都是同一时期所画,看不出有重绘痕迹(图版参,图1)。关于这一组三佛阁的定名,本院编《敦煌石窟内容总录》称之为"三身说法佛图",中国文物出版社与日本平凡社联合出版的《中国石窟·…  相似文献   

5.
莫高窟第285窟南壁故事画中的持麈人物是莫高窟历代洞窟中最早的持麈人物图像。本文论述第285窟南壁故事画中两次出现持麈人物的意义与内涵,并指出由第285窟持麈人物所体现出来的南朝传入北方的文人意识,是此前莫高窟壁画中所没有的,第285窟麈尾的形制特点也反映了时代风格的变迁和南北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相似文献   

6.
以西夏时期敦煌的涅槃变为研究中心,通过对西千佛洞第9窟,榆林窟第2、3窟,东千佛洞第2、5、7窟,肃北五个庙第1窟各处涅槃变的考察,梳理了敦煌西夏涅槃变中"抚足者"的变化。作者将这一时期涅槃变佛足处人物分成三种类型,认为新出现的贵人相老者为印度医师耆婆,这种变化与北宋以来佛教思想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作者根据<太平寰宇记>和各种<行唐县志>之记载,考订出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图中"永昌之县"即今河北省行唐县,进而认为,确定"永昌之县"地望,有助于莫高窟第61窟建成年代、"河北道山门东南路"线路等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8.
莫高窟第280窟普贤菩萨来现图考释──兼谈“乘象入胎”的图像来源刘永增敦煌莫高窟第280窟开凿于隋代,五代重修,是一个小型洞窟。窟内后部人字披隆起,西披中央画涅图,四周及其他各处画千佛。西壁南侧上部画迪叶结集①,北侧上部画乘象菩萨(图版肆图1)。一般...  相似文献   

9.
正莫高窟第329窟西壁龛顶绘出佛传故事"乘象入胎"和"夜半逾城"。前者表现佛陀诞生前,佛母摩耶夫人梦见菩萨乘象而来;后者表现太子看透了世间的痛苦,想寻求解脱之路而逾城出家的故事。龛顶北侧的"乘象入胎"画一菩萨乘象奔驰,前有乘龙仙人引导,前后有二天人侍立,又有雷神、风神跟随。前面有四身飞天迎着菩萨,或托花供养,或演奏音乐,载歌  相似文献   

10.
髡发是将头顶头发剃光、留周围头发的一种发式,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发式,可远溯至春秋战国时期。佛教虽然来自印度,但敦煌莫高窟第285窟、第346窟、第97窟等洞窟中可以看到若干髡发人物,反映了佛教艺术在流传过程中对当地和周边民族风俗习惯的吸纳,是佛教中国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敦煌文书《辛亥年腊八燃灯分配窟龛名数》中的"法华塔",前辈学者认为是今天莫高窟第143窟或第161窟上方的塔。通过考察此两塔塔内的内容,发现都与法华塔不符,在重新解读文书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文书中的"法华塔"为莫高窟第234窟上方之塔。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学界对莫高窟第285窟,以及山西云冈石窟第7、8、12、30窟,河南龙门石窟古阳洞,甘肃麦积山石窟第133窟,甘肃北石窟寺楼底村第1窟,东千佛洞第2窟,榆林窟第4窟等石窟中出现的兽面形象,大多认定为中国传统纹饰的饕餮纹。本文通过对此形象的对比研究,笔者认为此饕餮纹应为佛教文化中的"天福之面"(Kirtimukha)。  相似文献   

13.
莫高窟第98窟是曹氏归义军时期极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一所大窟,该窟表现出的现实意味尤为强烈,如供养人像数量众多、涵盖广泛、人物鲜活、身量高大、详列职衔,与之相比窟中诸佛、菩萨造像偏小,神性消退而人性崛起等,所有这些现象都是窟主政治理想和人生哲学的真实反映。从发愿、示愿和现愿三个层次看,曹氏归义军初期洞窟的营建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要向政权内外充分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执政理念、外交方略、治理路径和安邦之策,发愿直白,示愿形象,现愿笃行。  相似文献   

14.
巩县第1窟中的帝后礼佛图,是目前最为完整地保存有北魏晚期帝后礼佛出行仪仗的图像资料。该图采用“主从形式”的人物构图方式,按照每组中主像的官职品级,从位置的先后、冠服的繁简、随从的多寡、伞扇的规格等多方面体现出身份等级的差别。这反映出北魏晚期礼仪制度已完全确立并渗透进佛教仪轨中。结合该窟“中心柱窟”的空间特点,推测当时帝后礼佛主要采用“右绕式”的礼拜仪式。  相似文献   

15.
麦积山石窟第23窟彩绘女供养人,并非此前认定的北魏原作或隋代重绘,而是北周重绘,在服饰特点和人物组合配置方面充分体现出当时胡汉融合的特殊社会历史风格,真实再现了秦州地区北朝贵族女性礼佛场景。  相似文献   

16.
正第323窟南北壁均绘佛教史迹画,并以山水为背景,绵延壮阔。其中对远山的表现是画家的得意之笔。上图为本窟北壁"康僧会的故事"局部,表现康僧会从海上来的情节,画出大海中一叶扁舟,隐约可见舟中数人。表现出烟雨迷蒙的江湖景色,颇有"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意境。由于变色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P.2991<报恩吉祥之窟记>所记僧镇国建"报恩吉祥窟"功德窟,结合写本所记洞窟基本信息,如洞窟的"报恩"思想、主尊彩塑一铺"卢舍那佛并八大菩萨像"、彩塑所在洞窟空间建筑"当阳"考辨,最终确认莫高窟第234窟极有可能即是此"报恩吉祥窟".  相似文献   

18.
敦煌莫高窟第158窟作为来自中亚的粟特移民在吐蕃统治时期营建的涅槃大窟,窟内造像和壁画整体是传统的唐样唐风,但受功德主粟特民族属性的影响,同时又受到吐蕃统治的时代左右,壁画中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粟特和吐蕃艺术元素或影响。其中的涅槃经变属于中亚传统样式,经变中的各国王子举哀图中人物的榜题、第一王者像、出现在各国王子后列的猴子像和三世佛像上彩塑佛身上袈裟的团花装饰,均有粟特艺术的影子。而甬道供养人画像榜题框的形制特点、涅槃变中各国王子中赞普和中原帝王的头光,则有吐蕃历史的背景。至于新发现的涅槃造像中仅见的树上挂头陀包和澡瓶的现象,则显示出唐人高僧写真传统对该窟涅槃图像的影响。总体而言,第158窟壁画图像体现出唐、吐蕃、粟特多元文化艺术互动的有趣现象,实是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艺术相互影响渗透的难得实例。  相似文献   

19.
赵蓉 《家教指南》2022,(2):67-80
北凉三窟特指莫高窟第268、272、275窟,三个石窟毗邻相依,被学界普遍认为开凿于十六国的北凉时期。北凉三窟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属于统一规划还是渐次开凿,一直未有相关的具体研究。本文尝试利用石窟考古报告数据,分析北凉三窟的空间占位和空间改造现象。同时,将三个石窟中存在的重修重绘纳入考古层位学研究视野,动态把握由这些现象反映出的石窟本体受到干预的时间递进关系,进而对北凉三窟的开凿次第进行综合分析和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北凉三窟目前的面貌是渐次开凿的结果,第268窟前半部最先开凿,其次开凿第275窟及第268窟后半部,再次是第272窟,最后对第268窟进行了扩建,三个窟相继进行开凿、扩建,并很有可能于西凉至北凉统治敦煌时期渐次完成。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第351窟内疱疹区和非疱疹区地仗可溶盐含量的测定,调查疱疹病害的分布状况,第351窟与其相邻洞窟位置的比较,查明前期壁画地仗加固和脱落现状,据此推断出第351窟南、北壁西测疱疹病害是由崖体渗水带入可溶盐而造成的。第351窟其他区域的疱疹病害的发生可能与前期进行壁画地仗边沿加固时取用了高矿化度的大泉河水有密切的关系。室内试验模拟出与第351窟相类似的壁画病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