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证 《收藏》2006,(1):28-33
1977年,美国发射“航天者”号太空船,为了能与“外星人”打交道,太空船上装有一张喷金的铜唱片,唱片上录有27首世界音乐名曲,其中就有一首是我国的古琴曲《流水》。  相似文献   

2.
何循真 《收藏》2006,(10):62-63
古代绘画赝品多难鉴定,非高手一般不敢贸然收藏,近现代绘画名家精品价位已不菲,升值空间有限;所以,今天大多数收藏家,投资家都年上当代绘画这一块。全国有上万职业画家,当代绘画产销两旺。火爆的市场刺激了画家的“创作力”,有的画家一天能画十几张相同的作品,比画百元大钞还快。  相似文献   

3.
悟道与机缘     
范迪安 《收藏》2006,(3):31-32
艺术批评中常有一种奇怪现象,面对一件艺术作品,往往难以在同一领域中找到恰当的评语,然而隔山有知音,在相邻的领域中可能掂出更能说明问题的参照对象。  相似文献   

4.
青山白云图     
默知 《健身科学》2009,(3):F0002-F0002
山中夜雨,天明方晴。水气蒸腾,缘树而升,化为烟云。我于茅堂早起,悠闲无事,散步溪南,欣赏雨后新生的溪水,直一是其乐无穷。  相似文献   

5.
程宏谊 《上海集邮》2007,(10):33-35
俄罗斯绘画艺术从古代到现代,形象地展现了这个伟大民族纯朴、刚强、热爱生活的个性。在苏联时期,以及现在俄罗斯联邦发行的绘画题材邮票上,风格多样的绘画作品汇成了—部微型的俄罗斯绘画史。[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但爱鲈鱼美     
李世新拓 《垂钓》2007,7(9):3-3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和文学家范仲淹赞美鲈鱼的诗。[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戴南海 《收藏》2001,(6):56-57
罗聘(1733~1799年),字遁夫,号两峰,别号金牛山人、花之寺僧、衣云和尚等。原籍安徽歙县,生于扬州。罗聘家境不富,父母早逝,但从小读书用功,记忆力强,边读书边学画,年轻时就在诗、画方面有了名声。他酷爱金石考古,常外出漫游,这对他的画风颇有滋养作用。三次上北京,虽名动公卿,“倒屣(音喜)恐晚”,却“一生道长,半世饥躯”,甚至“质衣欲尽,债帖难偿”。  相似文献   

8.
画之憨者     
刘鸿伏 《收藏》2006,(1):52-53
观古今画家作品,或华滋浑融,或磅礴狂野,或灵怪荒旷,境界不同而造境写情自异,体派纷呈,风格变幻,观者迷目,识者拍案称奇。  相似文献   

9.
傅京生 《收藏》2006,(12):42-43
袁武先生是一位处理画面黑、白、灰“视觉交响”效果的高手,仅以他的《老子出关》和《羲之爱鹅》中的“灰调子”为例,即可见出他的匠心独运之高妙——画作中,有以泼墨法表现的大块的“灰调子”,如《老子出关》中的天上的云,《羲之爱鹅》中的芭蕉;也有以淡墨通过一笔一笔的色勒构成的“灰调子”,  相似文献   

10.
《收藏》2006,(2):30-31
李文亮是一位深入研究传统、严肃地对待传统的画家,作品中充分体现了笔墨的纯粹和美感,创造出独特的意境,表现出纯正的中国文化精神。——中国画廊联盟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11.
《收藏》2011,(10):I0033-I0033
人生是一种体验,题材的选择和艺术的表现形式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在广阔而丰富的生活中吸取创作的灵感,传统绘画的理念和中国绘画特有的人文气息使我始终徜徉在一股心逸至高的抒情状态中。体验、感知、表现、领悟,一切新的东西都会使我流连忘返,过去的方法、特点、符号以及所谓的风格在新的感知面前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相似文献   

12.
见迹明心     
田黎明 《收藏》2006,(2):32-32
中国传统文化是讲人性的文化。 文亮是一个在传统文化中徜徉的人。他对人淳朴厚道,对艺术虔诚执著,还有他超然的情怀,正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格。  相似文献   

13.
《收藏》2006,(3):206-206
许宏泉 别署和州,九鹿朝阳馆主人,1963年生,安徽和县人,现居北京,职业艺术家,作家、美术史学者。历任《边缘&;#183;艺术》《中国典藏》主编。  相似文献   

14.
戴南海 《收藏》2001,(12):36-37
黄慎(1687~1772年),初名盛,字恭懋、恭寿,号瘿瓢子、东海布衣等,福建宁化人。黄慎一生布衣,父亲早卒,事母以孝称。由于家境贫困,16岁离家,从师学画,以求卖画养家。他学习刻苦,读书勤奋,所以他的画很早就有点名气。他33岁时离家,曾游历过瑞金、南昌、南京等地。雍正初年后侨居扬州12年,与李鲜、郑燮等常相往来,画风随之一变,从此易工整为粗放,且于人物外兼作花鸟和山水。著名传世作品有(《仕女图》卷(现藏山东省博物馆)、(《墨菊图》轴、(《漱石捧砚图》轴(均藏故宫博物院)、(《伏生授经图》轴、(《醉眠图》册页(均藏天津艺术博物馆),还有(《瓶梅图》轴和(《菊蟹图》轴等。著有(《蛟湖诗钞》。  相似文献   

15.
中国山水画作为山水美的艺术表现,它的早熟首先是以中国人的“天人合一”基础上早期形成的对于山水自然美的审美欣赏作前提,其次是山水诗的早熟作了它的先导,而从绘画本身来看,人物画、佛教壁画中的山水背景更从审美和技法两个方面促成山水画的分化独立和完善成熟。  相似文献   

16.
郭海田 《收藏》2001,(12):38-39
“文革”前,连环画作者名家辈出,力作层出不穷,蔚为壮观。不料,随着20世纪60年代政治斗争的加剧,连环画创作由为人民服务演变成单纯地为政治运动服务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作品先后问世,如《一支驳壳枪》、《夺印》、(《箭杆河边》等。以“革命样板戏”为题材的(《白毛女》、(《红灯记》、(《沙家浜》,以及配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作品大量出版,如(《年青的一代》、(《龙江颂》、(《丰收之后》、《大寨英雄谱》、(《南京路上好八连》、(《毛主席的战士—廖初江、丰富生、黄祖示》等,一时成为主流。连环画创作范围越来越狭窄,一大批熟谙古典题材的高手已无画可作,即使画出来也不能出版,如陈光镒的《林则徐禁烟》(后于1978年出版)、任率英的(《钟离剑》(至今没有出版)等。许多不合时宜的画作均被打入冷宫,难见天日。连环画已是江河日下,难以为继,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希冀和要求了。  相似文献   

17.
刘勇先 《收藏》2006,(1):55-55
据清光绪二十二年平利县志记载:“陈贞姑,县丞陈可箴女,幼喜读书,明大义,性纯孝……工绘画,绣佛像……族人陈王晃有贞姑传载家乘焉。”  相似文献   

18.
潘惠民 《收藏》2006,(8):70-71
肖像画面我国传统绘画中称“写真”“传真”“传影”或“传神”,是一种以具体人物形象为对象的人物画,瓷上肖像画,俗称“瓷板画”“瓷像”,是一种直接在瓷板(器)上绘画的瓷制艺术器,瓷上肖像画是在中国传统画法,陶瓷彩绘和西方照相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绘画艺术与烧瓷工艺结合的产物,源于清末景德镇,创始人为邓碧珊(1874-1930年)。文革瓷绘肖像是指“文革”期间制作,以描绘毛泽东等各种形象为主的瓷上肖像作品,是行泽东时代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子兰 《收藏》2009,(5):30-31
鹧鸪天 白髯春衫着意狂,高怀青眼对玄黄。 禅心常效松梅老,漠漠寒天独自香。  相似文献   

20.
姚荣铨 《收藏》2001,(2):46-48
香港有一个“云峰画苑”,地处九龙尖东维港之畔。熟门熟路的港岛人不会乘地铁去兜圈子,而是到香港大会堂前乘尖东的轮渡,反而来得便捷。一上岸就见“云峰”所坐落的尖沙嘴中心,入得“云峰”即见一副对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