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虚静"是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先秦时期各家都谈论"虚静",而且基本意义相通,所以那时的"虚静"一词还不是一个有特定意义内涵的哲学范畴,也不是一个文艺学的概念。《文心雕龙》中的"虚静"是融合了儒释道思想而形成的崭新的古代文论概念,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把先秦诸子的"虚静"和刘勰的"虚静"强行挂钩,我们可以说《文心雕龙》中"虚静"思想吸收了诸子中"虚静"观的某一些方面,孰多孰少,但一定不能判定其专属诸子之某一家。  相似文献   

2.
虚静”是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先秦时期各家都谈论“虚静”,而且基本意义相通,所以那时的“虚静”一词还不是一个有特定意义内涵的哲学范畴,也不是一个文艺学的概念。《文心雕龙》中的“虚静”是融合了儒释道思想而形成的崭新的古代文论概念,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把先秦诸子的“虚静”和刘勰的“虚静”强行挂钩,我们可以说《文心雕龙》中“虚静”思想吸收了诸子中“虚静”观的某一些方面,孰多孰少,但一定不能判定其专属诸子之某一家。  相似文献   

3.
“虚静”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理论范畴,最早是作为一种人生态度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提出的。虚静是认识主体以其独有的心理体验方式,对其自身精神内涵进行深度的挖掘,达到一种理想的审美人生状态,从而实现对世界的认识。这为探讨和指导文学创作和欣赏具有重大的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虚静说”发展过程的考察,从文本创作的角度揭示了“虚静说”与作家创作心境的紧密联系。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虚静的心境在作家创作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后来历代文学批评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虚静”乃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一个重要范畴。这一范畴的提出及其发展演变,都包含了极为丰富的隐逸文化内容:即,由隐逸文化角度而论,虚静一语,一方面指陈了一种精神境界,而在现实层面,达到此一境界的有效及最佳途径,往往也就是“隐逸”;另一方面,它又指向了主体“存身”的方式之一,亦即隐逸的实践行为。由此,虚静论深刻地表征了中国古代文论及美学的人生论这一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6.
山水画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要求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艺术技能的训练,更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艺术精神品格、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虚静”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论思想,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强调虚静,不仅有助于学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从而创作出较好的毕业山水画作品,对于学生深刻认识我国传统文化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刘勰指出了神思与虚静的关系——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第一次把创作主体心灵的虚静引入文学创作构思中。虚静状态,是创作主体进行构思的心理条件,也是创作主体的一种境界。这一观点启发了后来的意境说,对后世文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古代文论家认为,"养气"是文学创作的前提和基础,而"虚静"是养气的方法和途径,二者相互调和。刘勰《文心雕龙·养气》中的"养气"说和"虚静"说从道家顺其自然、清静虚无、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出发,论述了作家创作的生命状态和审美心理准备,说明了"养气"和"虚静"在生命和谐和审美创造的有机统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刘勰将"养气"概念引入艺术哲学范畴,从新的角度扩展了"养气"和"虚静"的外延,也丰富了其内涵。  相似文献   

9.
虚静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虚静论鲁文忠关键词古典美学;审美心理;虚静当“虚静”主要从先秦道家哲学认识论领域被引用为古典美学范畴后,就以其确定而丰赡的含蕴,在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史上堂而皇之地占据了重要的特殊席位。将古人纷呈复杂、零星分散的有关言论、思想集中起来,爬罗剔抉,整理归纳...  相似文献   

10.
形与神是我国古代一对重要哲学概念,也是我国古代文艺美学研究的重要论题之一。对于二者的关系问题,我国古代许多哲学家、美学家曾从不同角度、结合不同的艺术样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本文简要考察哲学形神理论的发展脉络,并由此探讨形神理论对文艺审美的切入。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虚静说涉及相关的四个问题:其一,何为虚静;其二,为何要虚静;其三,如何进入虚静;其四,虚静有何功效。虚静说本是老庄、禅宗参禅悟道之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成为中国古典艺术家进行创作的不二法门。因此,古典美学的虚静说与老、庄、禅学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2.
道家的"虚静"境界与《文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道家“虚”“静”境界的探讨,进而认识《文赋》在对这一境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所涉及的虚静境界在艺术美创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1.“静”与“虚静”之关系:中国古代典籍中“虚”“静”对举,多把“虚静”作为美学范畴来剖析,其实,在哲学范畴和美学范畴两者有所区别;西方哲学强调“静”,但未达到中国美学深层的“静”之境界;2.静,作为一种创作心态,具有典型性和迫在性,并常表现为物我两忘,主客体合一,还涉及到美感;3.作为一种审美态度,静是自由无碍又自由无营的;4.静时内在自由的追求与超越,更关系到主体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生命美的体悟和发现。  相似文献   

14.
肖坤 《文教资料》2011,(25):11-12
"虚静"在创作过程中对创作主体有重要意义,历代学者对此都有自己不同的阐释,苏轼作为集书画、诗歌、散文创作所长于一身的大家,对"虚静"有自己的理解。探讨苏轼文艺思想中的"虚静",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道家文化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源流之一,对我国古代文学影响深远。"无我之境"作为意境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王国维在总结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的一个创新。"无我之境"的审美特征体现了道家文化的深刻影响。探讨道家文化"虚静"和"天人合一"两个范畴对"无我之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审美“虚静说”是中国古代美学一个重要的审美心理理论范畴.从历史发展上看,它创立于魏晋时代,渊源于先秦哲学;道、儒两家的“虚静说”对它的形成和发展均有影响,但道家的“虚静说”是其主要哲学基础.从意义上看,审美“虚静说”的“本休自由”的精神对审美、艺术家人格胸怀的涵养都具有积极意义;它也受到老庄哲学消极面的影响而带有空蒙虚幻的色彩,但又受到儒家理性精神的调节而未走向迷茫的神秘世界——由此造就的中国艺术既悠然意远又切近现实人生,中国艺术家的人格胸怀既超脱又入世.  相似文献   

17.
“虚静”与“迷狂”是中西方古代艺术创作过程中的重要的心理状态。它们具有共同物质,都是关于创作灵感的论述,都对古代学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但由于中西传统化的差异又使它们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前自然而冷静,后激动而热烈。  相似文献   

18.
“虚静”理论由先秦提出,到魏晋南北朝被文艺理论发展,成为中国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多人并不过于注意以荀子和庄子为代表的儒道“虚静”论的区别,倾向于把二者放在一起来理解“虚静”审美范畴。但事实上,儒道“虚静”论有本质的区别。庄子“虚静”论是与道家体道工夫紧密相连的,它更多属于一种精神境界论,因而具有美学性。而荀子的“虚壹而静”说是与认识中的解蔽  相似文献   

19.
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美学家,他的美学思想在他的著名著作《庄子》中有十分完整的理论表现.由于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所决定,庄子的美学思想有一个突出的要义,就是虚无,表现在审美态度上,就是“虚静”.认为“道”是宇宙本体的最高境界以空灵自然、无为为美.所谓“虚静”实际上是老子提出的,但是把老子的虚静说中无为和归于自然的一面加以发展的是庄子.他最先肯定了审美过程中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20.
通过梳理古代文献中有关孤虚的记载,结合出土文献资料,探讨了古代数术式法中孤虚法的历史发展过程。并将沙市关沮周家台秦简中的孤虚法与线图一结合起来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