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街道司最早设置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景德四年,并入东西八作司。天圣元年,将东西八作司一司分为东西八作司和街道司两司,街道司重置。宝元二年,街道司再次被废除,其职责由东西八作司领之。嘉祐二年,第三次重新设置街道司。绍兴十年,街道司最终被废除,其职责归于工部。街道司设有勾当官二员,由武臣大使臣或三班使臣差充,指挥五百兵士,各穿青衫子一领。嘉祐三年之前,街道司隶属于三司河渠司,其后隶属于都水监。宋代街道司不是全国性的管理机构,仅设在开封和临安。职责主要是:修治街道,疏导积水;打扫卫生;巡视街道,管理交通;查处侵街店铺,管理市场等。街道司对宋代城市的管理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韦州古城     
韦州古城,在同心县东北八十五公里。这里青龙山耸其东,大螺山峙其西,两山相对,中间一片平滩地。由此而南,经下马关、豫旺可达固原;北过太阳山,经惠安堡直抵灵州;西穿大小螺山的连脉处,进入葫芦河川,即可南通关中,北达塞外。所以,就其地理位置而言,在古代曾是一处军事要冲,冲向为兵家视为要塞。韦州现有两座古城址,东西座落,仅一墙之隔。东面一城,为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巡抚王珣所奏筑,“周迥四里三分,池阔二丈,深七尺”①。西边一城,“西夏置韦州于此,又为静塞军”②。宋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改“韦州监军司为祥祜军”③。俗称西城为“老城”,东城为“新城”。  相似文献   

3.
“东西”一词词典里说有三个意项。一是泛指各种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dōng xī),如“买东西”或“语言这东西”。二是特指人或动物(多含有厌恶或喜爱的情感)(dōng xī),如“这老东西”“这小东西真可爱”。三是指东边和西边,后又指从东到西的距离(dōng xī),如“东西五里。南北十里”,甚至以此将“东西”拆开来用引出了更丰富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辽代的丰州、天德军和西南面招讨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辽代设置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的三个机构——丰州、天德军和西南面招讨司进行了考察。文章认为,丰州的东徙即辽丰州设置的时间,在辽神册五年(公元920年);天德军的地理位置,应该与丰州在同一地点,即今呼和涪特地区,而不在今乌拉特前旗明安川一带;西南面招讨司的辖境,在今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而没有到达大兴安岭南部一带,它的官属除招讨使外,尚有招讨副使、都监、拽刺等。  相似文献   

5.
苏轼究竟何时开始写词,学术界迄今并没有定论。本从苏轼经历、词作内容等诸方面考证和分析了《一斛珠》等三首苏词的创作时间,确认《一斛珠》作于嘉祐元年闰三月,《竹枝歌)九章作于嘉祐四年十月,《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作于嘉祐四年十一月;从而得出了苏轼写词始于宋仁宗嘉祐初年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莆田学院学报》2020,(3):83-86
针对北宋中期八闽大地知名乡贤章岘的生平事迹在历史上长期零落、湮沉的状况,通过对一些地志、方志、金石志等文献中与章岘有关的文献资料的辑考,可知章岘字伯瞻,福建浦城(一说瓯宁)人,于天圣八年(1030)登第。庆历二年(1042)为知华亭县钱贻范作《重开顾会浦记》。约在皇祐、至和中(1049—1056)为沈比部撰《齐云楼记》。嘉祐五年至治平元年(1060—1064),历知江阴县、太平州、婺州。治平中(1064—1067)转任广南西路转运使、提点刑狱。  相似文献   

7.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人.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举进士,官拜大理评事.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出任扬州天长(今安徽天长县)知县,后调任端州(今广东高要县)知府.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调京城开封任监察御史里行,后改为监察御史.景祐五年到皇(?)五年(公元1038—1053年),出使契丹,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转运使、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河北转运使、三司户部副使、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和龙图阁大学士等职.在此期间,正是范仲淹提出和推行他的十项改革方案即“庆历新政”的时候,包拯也曾比较集中地提出他的政治主张.皇祐五年到嘉祐二年(公元1053—1057年),包拯又任瀛州(今河北河间县)、扬州、池州(今  相似文献   

8.
正《八板》、《六板》和《虞舜薰风操》这三首不同曲名的乐曲,都是《八板》的异名同曲,所不同的是《八板》是68板、《六板》是60板、《虞舜薰风操》是48板。《八板》也称《老八板》(它与加花乐曲并用时才称它为《老八板》),乐曲的曲名是根据每一乐句都是八板(八拍)而得名,一乐句俗称"一大板"。《八板》全曲有八个大板,在第五大板后加四板。民间传说:(1)象征四方即:东、南、两、北:(2)象征四季即:春、夏、秋、冬。全曲  相似文献   

9.
天山廊道是指以天山山脉走向为依托所形成的交通路网。唐朝充分利用了天山南北山麓的外部廊道,保障丝绸之路东西交通畅达。同时,唐朝重视沟通天山南北的内部廊道作用,在东天山廊道设置伊州、西州和庭州,使得东天山成为三州商贸往来的要道;通过中天山廊道将焉耆、龟兹与天山北麓、弓月城联系起来,加强对西域地区的交通往来。交通四方的天山外部廊道、沟通南北沙漠和草原绿洲的内部廊道,共同构成了唐朝经营西域和对外交往的交通路网。唐朝将中原对西域的治理从塔里木盆地推向准噶尔盆地、楚河流域和河中地区,体现了唐朝与欧亚大陆不同族群和文明之间频繁交往交流的融汇态势。天山廊道在唐朝东西交通和对外交往中,发挥了道路方向标和文明载体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傅璇琮先生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对李嘉祐和皇甫冉的事迹作了精湛的考证,本文就其中两点作一补证: 1.李嘉祐贬鄱阳、量移江阴令的时间。2.皇甫冉出任无锡尉的时间。傅先生认为:“在乾元元年(758)春刘长卿贬南巴尉之前,李嘉祐即因某事得罪而被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