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朗读作为语文学习必须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大纲中明确提出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不难看出"有感情"是朗读训练的最高要求和追求。就某一篇文章而言,其本原自然要溯及文章创作者倾注与表达的情感,但作为读者是很难感悟到与作者完全吻合的情感的。因此,朗读的感情大部分有赖于读者的感悟。通过创设相类似的情境,唤起学生相关的情感经验,也就应该读出感情来了。  相似文献   

2.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朗读,强调了一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评价"有感情的朗读",是"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造作……"可见,新课标对于语文阅读课中朗读教学的方向树立了更明确的标杆,情感朗读的评价标准是:在领悟文本的基础上自然的朗读,就是情感朗读。也就是说,读,是要给自己听,此时的朗读已然上升到另外一个境界——情感诵读。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即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一定要建立在对作品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小学生的朗读要有感情,必须要有过渡,要有铺垫,教师要设法架设朗读与有感情朗读之间的桥梁。文章从问题、情感、情境、想象、激励五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达到提升小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对学生进行培养的一项重要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明确提出了小学生要正确而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之要求。这就不难看出,投入感情,是开展朗读教学中的最高目标与追求。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情感投入问题。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给我们明确了朗读的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流利”的朗读易指导也易检测,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难度就比较大了。何为“有感情”?应该是能深入体会作所表达的情感,融汇读的情感,披情入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  相似文献   

6.
通过几年来的朗读教学实践,笔者初步总结出感情朗读的方法——悟情导读法。我们知道,任何文学作品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要读得有感情,首先必须充分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作者取得情感共鸣,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入境又人情,再加上适当的朗读技巧指导,那么在朗读中体现这种情感就不难了。一、分析后之读在小语课文中,随处可发现饱含着作者深厚情感的语句、段落、篇章。作为教师,应善于帮助学生捕捉文  相似文献   

7.
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思想情感的体会都是通过朗读得来的,不仅如此,长期的、有效的朗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韵律美。书声朗朗,不仅展示了学生蓬勃的朝气,还为我们的教学注入了生机。在我们教材中,很多篇目的课后朗读中都有"有感情的朗读"的字眼,这不仅体现了新课标对语文学习的要求,也为语文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因为,只有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才能对作者的思想情感有深入了解。笔者现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8.
朗读是一门艺术,是读者与文本的一次细心、细致的情感交流与对话,是再生成、再创造的过程。有感情地朗读有利于深入文本、培养语感、熏陶情感。具体而言,朗读时应做到:读讲结合、选准"读点"、读而有法、伺机而读、边读边思。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对"有感情朗读"作了特别的说明,在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的理解。提倡朗读要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这分明是针对朗读教学中"重技巧,轻感悟""感情夸大,矫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提出了关于朗读的教学目标,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里"有感情地朗读"是指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在日常的教学中,每个教师都能要求学生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但能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就很难。本篇论文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研究朗读教学,该如何有效地进行朗读。  相似文献   

11.
修订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较实验稿课标有较多的调整和变化。这些调整和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课改十年的反思,是对以往模糊认识的厘清,是对一些错误做法的矫正。拿"有感情朗读"来说,新课标主要是一"增"一"改",增的是:"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  相似文献   

12.
读中感悟已成为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通过师、生、文本三者的对话,让学生感悟文本,培养语感,积淀语言,得到审美愉悦,受到情感熏陶,已成为大家的一种共识。学生能否有感情地朗读文本,就成了检验朗读教学乃至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尺。然而指导朗读难,指导感情朗读更难。学生为什么读不好?  相似文献   

13.
朗读存在着外显形式与内隐机制,要辨析朗读中“声”与“音”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与关系.“有感情地朗读”有追求朗读情感化、情绪化的倾向,不能体现感知、情感、想象与思维等心理因素协同作用的规律,应用“用心朗读”取代“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指导中不能把态度当作情感产生的条件,而要通过艺术形象将态度化为情绪、情感的体验.  相似文献   

14.
颜雪冰 《考试周刊》2014,(12):58-58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训练,而且要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何为"有感情"?应该是能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融会读者的情感,披情入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如果仅仅是力图表现作者之情,而少自我之情;或者是自我之情澎湃,而无视作者之情,则皆不能谓之为"有感情"地读。文章围绕对低年级学生的感情朗读的指导方法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5.
胡平 《成才之路》2012,(2):73-73
正朗读是一种声音响亮而富有感情的读书方法,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新课程标准》中也对朗读做了明确的要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朗读的训练,培养学生朗读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学生的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要求: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引导低年级孩子有感情地朗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所以要巧拨孩子心弦,激发其对文本感情的共鸣,使其情不自禁地爱上朗读。一、巧拨语感之弦,为有感情朗读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读"提出了更细致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朗读能力的要求。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也是小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读有多种读法,有情感地朗读是一种常见的读法,但是,真正有感情地朗读,是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更高一层的要求,要让学生读得有感情并不容易。  相似文献   

19.
正朗读是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能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同时要求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长期以来,不少老师误解了"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要求,指导朗读时,喜欢起伏很大的语调,更有甚者,要求学生朗读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新大纲》反复强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仅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特点,也为小学语文达到《新大纲》提出的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标,展示了一条途径。本文就从童话教学为切点,拟从感情朗读,思维训练,综合读写等方面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一、整体朗读,体验情感1.感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