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杜甫到洛阳举进士不第而归。于是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过起“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途中写下了这首《望岳》诗。此诗题目虽为《望岳》,但全诗无一“望”字。细读精思,句句是写向岳而望,追随着时空的变化,沿着心理的轨迹,由现在望岳而遐想将来的登岳,从而描绘出一幅苍茫开阔的“泰山图”,勾画出泰山磅礴的气势,苍翠葱郁的景色,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和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的情怀。全诗用一个设问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古典诗歌艺术的长廊中,以视觉手段来构筑意境的诗歌作品,当首推曹操的《观沧海》和杜甫的《望岳》。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对比感受两首诗歌的独特艺术魅力。一、统领全篇——一字当先《观沧海》一诗,起句很平常,“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个“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诗人登上碣石山观海所见。而《望岳》诗则以题目中的“望”字统领全篇,全诗虽无一个“望”字,但诗歌句句都是写向岳而望。二、写景状物——大笔法、多角度曹诗把诗人亲临大海的所见景象,用朴素  相似文献   

3.
《望岳》是唐朝诗人杜甫青年时代的一篇杰作。多少年来,对诗人《望岳》之“向岳而望”还是“登岳而望”问题,众说纷云,意见不一,不少学者在对“望”的立足点的理解上大都持“向岳而望”说,如肖涤非先生、朱东润先生认为该诗作者当时没有登岳,只是向岳而望。而夏松凉先生《<望岳>解说》(见夏先生著《杜诗鉴赏》)一文就认为“本篇是登山远眺之作”,可惜,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4.
杜甫之前,与泰山有关的诗歌多与鬼神、封禅相联系。杜甫的《望岳》问世后,泰山真正作为自然审美的客体进入到诗歌创作中。全诗以“望”字统领,以“意”贯穿,从远望的赞叹,到近望的惊讶,再到震撼的细望,最后到豪情溢于言表的极望,内容上层层推进,情感上逐渐上升,一线串珠、前后不断。这首诗的妙处不在于写绝了泰山,而在于将杜甫自己的情致写绝。单纯分析泰山流于表面,核心的要义在于杜甫与泰山完全融合的情致及背后暗藏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5.
这是杜甫早年的诗歌 ,当时 ,杜甫正北游齐、赵 ,过着“裘马颇清狂 ,快意八九年”的逍遥生活 ,因此这时期写的诗普遍具有高昂的格调 ,进取的精神 ,充满一种年少气盛的活力。《望岳》就是如此。全诗由“望”字发端 ,一波三折。初望泰山 ,被泰山的雄奇壮丽所折服 ,顿感自身渺小 ,羞愧难当 ,但又非常兴奋 ,不禁以“岱宗夫如何”自我发问。随着作者自信心渐渐恢复 ,才正眼细望泰山 :莽苍的山色一望无垠 ,似乎大自然将神奇秀丽风光全聚集于此 ,心沉醉于泰山之中幡然醒悟 :何必局限于此 ,何不登上最高峰呢 ?诗人由对泰山折服到赞叹并且心灵与之徘徊…  相似文献   

6.
杜甫的《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相似文献   

7.
在杜甫的一千多首诗中,有三首同题的《望岳》诗,分别咏的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时间各不相同,登泰山之作是青年时期所写,而西岳诗是杜甫四十多岁时的作品,南岳诗则是诗人晚年漂泊荆湘时完成的。三首望岳诗,虽然写的都是登临名山的感受,但由于诗人生话经历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出处]唐·杜甫《望岳》 [赏读]诗题中的“岳”即指五岳之尊的泰山。《望岳》是一首五言律诗。这两句是诗的尾联。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愿望,诗意是,只有登上泰山的顶峰,你才看得见群山在它脚下显得多么矮小!诗句流露出不怕困难、藐视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有所作为的雄心和气概。现在也可用来形容一个人具有非凡的抱负,立志要超越众人,领导群伦。  相似文献   

9.
在杜甫诗歌中,“望”字或直接或间接不断出现。 创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的《望岳》,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清代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诗题含有“望”字,诗中虽没有一个“望”字,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充分显现了杜甫的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相似文献   

10.
在杜甫诗歌中,“望”字或直接或间接不断出现。 创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的《望岳》,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清代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诗题含有“望”字,诗中虽没有一个“望”字,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充分显现了杜甫的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中的《望岳》和《春望》的标题中都有一“望”字,诸多诗词版本(当然也包括我们的课本)在选杜甫的诗时也有意无意把这两首诗并列。这不禁让我产生了无穷的联想.如果从“望”字切入.我们会开拓出这两首诗词教学怎样的境界呢?  相似文献   

12.
赵平 《现代语文》2007,(6):86-86
这首《望岳》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作。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大气磅礴而又含蕴无穷的诗歌。在此诗中,你见不到任何科举失败后的消极颓唐情绪,只感受到一种伟人般的气魄与情怀。那么,这首诗最耐人寻味的东西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3.
徐芸菁 《作文》2023,(16):31-32
<正>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诗题可作为鉴赏古诗的突破口,巧用诗题了解诗词信息,感受诗词情怀。一、诗题的作用首先,诗题能揭示诗歌叙述的主要对象或内容。如《观沧海》《望岳》这两首诗,诗题直接明了地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前者以作者“观沧海”的所见所闻来写自己的所感;后者抓住杜甫“望”泰山,多角度描绘所看到的泰山,最后同样表述自己的雄心壮志。  相似文献   

14.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项,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诗,共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向上的朝气。  相似文献   

15.
《泰山极顶》刊于一九五九年九月二十日《人民日报》,是为庆祝国庆十周年而写的。泰山,自古称作“五岳独尊”,海拔一千五百公尺,临近东海,极顶称日观峰,峰上有日观亭。日观亭看日出,“历来被描绘成十分壮观的奇景”。刘鹗《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五回有这样的笔墨,清朝桐城派古文家姚鼐《登泰山记》,也写了在日观峰观日出。唐朝大诗人杜甫,年轻时代想登泰山未成,写下《望岳》一诗,寄希望于将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以,登泰山观日出,千百年来,成为文学家、诗人抒写、歌咏的老题材。  相似文献   

16.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小朋友,你听过这句诗吗?这句诗来自杜甫的《望岳》,因为生动地体现了五岳之首——泰山的大气磅礴(pang bo),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传说,盘古开天辟地,死后头部化为泰山。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内,山体雄伟,景色秀丽。春秋时期,孔子曾登上泰山,发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叹,足见泰山的豪迈、雄奇。  相似文献   

17.
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人们说话写作常常引用古人语句。例如:李健吾《雨中登泰山》首段在叙述作者登泰山的宿愿时引用了“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个诗文句子。前者出自《孟子·尽心上》,后者出自杜甫《望岳》诗,都是说  相似文献   

18.
佚名 《教师博览》2010,(4):61-61
孔子曾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从这个典故中诞生了杜甫的《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006年4月在美国白宫的晚餐宴席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向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吟咏了这句诗。  相似文献   

19.
巧用“数”字赋诗,能传神、表情、达意,这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累见不鲜。然而,诗人用数,各有巧妙。如: (一) 纪晓岚的“一”字诗: 一蓑一笠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这首七绝,句句用数,一数复用,通串全篇,画活了江景,写活了人物。诗中十个“一”字,读来不  相似文献   

20.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写的《咏柳》,大家都已耳熟能详。全诗四句,句句都是描绘“柳”,而又全然不露一个“柳”字,真是别具韵味,耐人咀嚼。像这样有意地避开诗题的写法,叫做不犯题,不犯题的诗就称之为“避题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