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倾听     
《同学少年》2012,(10):22
我不善言辞,不愿滔滔不绝地海阔天空,也不愿口若悬河地天花乱坠,更不愿信口雌黄地喋喋不休……我倒愿意静静地倾听,用心去倾听。倾听是一种学习。倾听书本,就是与大师交流。在夜深人静的雪天,在雨打芭蕉的黄昏,在春风和畅的午后,捧一本闲书,品一杯香茗,走近大师,倾听箴言。听庄子谈《逍遥游》,与他一起"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或登上李清照的舴艋舟,倾听她那载不动的一腔愁绪;或打  相似文献   

2.
日本“俳圣”松尾芭蕉的俳谐作品具有浓厚的“闲寂”色彩,俳句的意象组合与情感表达独具中世和风之美。“闲寂”意境集中体现了松尾芭蕉的创作理念与处世态度,同时作为日本民族传统审美意识的缩影,其对后世的日本文学创作产生了长远影响。这种中世审美意境的形成,与松尾芭蕉对佛教禅宗的理解密不可分。松尾芭蕉早年接触佛教,在接受中国佛教禅宗的过程中独创出了“闲寂”境界,这为蕉门俳谐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闲寂”意境与佛禅因子相互融合,并在后来的蕉门俳谐论——“侘寂”中大放异彩,其中的“虚实“”风雅”与“不易·流行”理论皆蕴含着“闲寂”意境以及对俳谐禅意的哲学阐释。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教材,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理解母亲宁愿自己病死也不愿损坏社会公德的高尚品质,体会父、母对后代真正的关心和爱护,又要培养学生辨证地理解事物的能力。全文围绕“芭蕉花”写。先写“买”芭蕉花,次写偷芭蕉花,再写母亲“献”芭蕉花,结果挨打、被训、最后“还”芭蕉花,末尾交代这个故事的深远影响。教学亦宜循此思路进行,重点在“献”花一节。为什么要买芭蕉花?因为“相传”此花是治头晕  相似文献   

4.
芭蕉小语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展有余清。”翻开中国的诗册、画册,总能找到芭蕉的踪迹。芭蕉,似乎生来就与中国的诗画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的文人爱以芭蕉人诗,诗捌中的芭蕉又和雨难解难分。“更闻帘外雨潇潇,滴芭蕉。”“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亦飕飕。”雨打芭蕉.已不仅是一幅景致,更是诗人心情的写照  相似文献   

5.
自古咏“芭蕉”的文学作品涌现不断,而在诸多文学作品中,唐代钱翊的《未展芭蕉》算得上是较为出色的.关于《未展芭蕉》在古书中的记载,不同的典籍在用字上略有出入.试图通过对“芭蕉”题材和意象在唐五代文学作品中运用的梳理,来领略“芭蕉”意象传递给我们的形态美、意境美、情思美;并通过对《未展芭蕉》的简单分析,从格律和整体诗意上把握“坼”和“拆”在此诗中的运用,以此来体会全诗的朦胧意境和真挚感情.  相似文献   

6.
<正>每当在炎炎夏日看到芭蕉宽绰浓绿的叶片,总能令人感受到丝丝清爽。芭蕉整体呈现出的飘逸形态也成为诗人们审美观照的对象,或手握书卷,对蕉独坐;或秉烛西窗,闻雨打芭蕉,不免引发心中幽幽诗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宋代蒋捷的这两句词,以强烈的色彩和形态对比,不仅将初夏风光点染得诗情画意,更是把青春难返、盛世不再的惆怅蕴于词句当中。芭蕉,除了我们熟知的寄托愁情的“雨打芭蕉”,还有用以表现闲适风雅的“蕉叶题诗”,喻指禅心佛性内蕴的“芭蕉喻空”,以及含蓄表达缠绵缱绻深情的“未展芭蕉”意涵。对“芭蕉”意象内涵的理解和把握,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精神世界,了解蕴于其中的民族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7.
用批评的眼光读书是应当提倡的,但一定要实事求是。不然的话,别人就不能信服。比如清代的王士祯曾讲过这么一件事:边司徒写了一首《华泉》诗,其中有句云:“自闻秋雨声,不种芭蕉树”。有一批评者读后认为:芭蕉不是树,此说不通。听的人不服,说:《花间词》中不也有“笑指芭蕉林里往”之句吗?芭蕉既可成林,怎么就不是树?一语就驳倒了他。  相似文献   

8.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此乃宋代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词中之名句。如今,这一江南美景,因酸雨污染将风光不再。为此,李政道博士致函朱镕基总理,请予关注并妥善处理。又幽默地提议,蒋捷名句“或可略改几字”,改为“:酸雨容易使人伤,酸了樱桃,黑了芭蕉。”色味皆变,酸雨为害之烈,可见一斑。——摘自《咬文嚼字》李政道巧改宋词@世华  相似文献   

9.
乐于倾听     
习雪 《少年月刊》2014,(4):31-31
耳朵是心灵的一扇门,美好的声音.源于耳朵的倾听——细雨绵绵,芭蕉不语,忽然有了预感,浪漫的故事不再仅仅属于梦中:清风爽爽。  相似文献   

10.
虾虾 《阳光搜索》2005,(2):31-31
想感受言承旭的心情感的彻底释放,欣赏“太阳之子”的强健体魄,倾听“暴龙”内心世界吗?让我们用心倾听言承旭的首张个人专辑《第一次》,一同体验言承旭感性,阳光,极富个性魅力的“音乐之声”!  相似文献   

11.
月儿幽幽.风儿愁愁,今夜我无法入睡,倚窗而立,倾听窗外风摇芭蕉的细语.我的泪悄然滑落…  相似文献   

12.
雪中芭蕉     
林清玄 《语文新圃》2009,(12):19-20
王维有一幅画《雪中芭蕉》,是中国绘画史里争论极多的一幅画,他在大雪里画了一株翠绿芭蕉。大雪是北方寒地才有的,芭蕉则又是南方热带的植物,“一棵芭蕉如何能在大雪里不死呢?”这就是历来画论所争执的重心,像《渔洋诗话》说他“只取远神,不拘细节”。沈括的《梦溪笔谈》引用张彦远的话说“王维画物,不问四时,桃杏蓉莲,同画一景”。  相似文献   

13.
说到倾听,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说过:“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寥寥数语,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听”的重要性。善于倾听应该是教师的一种品质。倾听是一种心与心的对话,是师生间的心灵之约:倾听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知识的获取。在课堂教学中.一个教师能否有效倾听学生的发言.  相似文献   

14.
《用心灵去倾听》(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真实地记录了“我”与“问讯处”工作人员苏珊交往的过程,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15.
芭蕉     
教室的外面种着几棵芭蕉树。几天前它们被修剪去了四肢。说实话,我并不喜欢这些芭蕉,总有“何人无事种芭蕉,风也潇潇,雨也潇潇”之叹。今天天空变得阴暗,下起了大雨,风和雨交加起来,仿佛成了它们生命的终结曲!风雨是无情的,万物都被它们玩弄于股掌之中,恣意地改变着形态,还有什么可以与它们抗衡呢?我茫然地把视线转到近处,落在那几棵受伤的芭蕉树上。然而那些伤员让我大吃一惊,原来被剪去的肢节不但恢复了元气,还比以前更加茂盛了。那长而宽的叶子在风中摇摆着,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自己的坚强。我忽然对芭蕉产生了一种亲切与敬畏的感情。在芭…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神话有所谓“千里眼”、“顺风耳”的神人神技。“顺风耳”即听力之最。教师要一双“顺风耳”做什么?去“倾听”学生的课堂反应啊。要获得反馈信息(以便及时做出教学上的相应调整).教师就得放下身段,细心“倾听”,虚心整改,让教学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7.
<正> 孔子历来在我国和在世界各地被尊为圣人圣哲,他的思想影响中华民族文化两千多年,流传于世界诸国。在我国,曾有诗坛上的“诗圣”杜甫。在日本有“俳圣”松尾芭蕉和“歌圣”柿本人磨。缅甸的信摩诃蒂拉温达也被奉为“诗圣”。贾米则有波斯“末代诗圣”之  相似文献   

18.
潘德梁 《小学语文》2014,(7):112-115
【文本解读】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三组围绕“心灵之歌”这个专题编写。《用心灵去倾听》是其中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述了“我”和从未谋面的、在问讯处工作的苏珊通过电话交往的过程,赞扬了苏珊用心灵倾听“我”的心声,用母爱的情怀帮助“我”成长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对苏珊深切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全文围绕“我”与苏珊交往的过程展开,多处前后照应,不少词句感人至深。  相似文献   

19.
红狐     
芭蕉树下的青草上坐着一只小小的红狐。它竖着两只灵巧的耳朵,静静地倾听着,似乎期望听到美好的音乐,虽然不远处有一个大型的建筑工地,正发出轰隆隆的噪音;它睁着两只圆圆的小眼睛,专注地观察着,似乎随时准备响应某种召唤。这是一只被施了魔法的红狐,虽然它非常美丽,但是人们行色匆匆,几乎没有一个人注意到它。天黑了,下了一夜雨。第二天早上,红狐仍然一动不动地坐在芭蕉树下,等着谁来解开它的魔法。这是一个明媚的早晨,阳光像金子一样洒下来,芭蕉开花了,擎出了一个巨大的红色花苞。一个小男孩和他的爸爸一块儿走了过来。“爸爸你瞧,那是什…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倾听。”这是小语课教学的重要使命——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倾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素养。在小语课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表达前,强调倾听什么”,“表达时,提醒怎样倾听”,“表达后,评价倾听效果”,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表达与倾听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