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授《琵琶行》,一般老师都会紧紧抓住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或紧紧抓住琵琶女的自述,尝试走进琵琶女的情感世界。这两者,一为间接的“语言”,一为直接的“语言”,俗话说“言为心声”,借此去揣摩琵琶女的心理自然没什么不可以。但卡尔·莱特曼曾说过:“一个普通人在谈话的过程中,平均10分钟就会说3个谎言。”真正能透露人们内心真实想法的...  相似文献   

2.
《同学少年》2009,(2):27-27
亲爱的语文: 你好! 有人说,语文是郁达夫秋风里的故都,语文是朱自清月映照下的静谧荷塘;有人说,语文在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笔下流淌,语文在浔阳江头琵琶女的乐声中回荡。而我要说,语文,你是我生活中一道永不磨灭的风景。因为有你,我的生活变得更加美丽!  相似文献   

3.
《同学少年》2009,(4):27-27
亲爱的语文:你好!有人说,语文是郁达夫秋风里的故都,语文是朱自清朗月映照下的静谧荷塘;有人说,语文在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笔下流淌,语文在浔阳江头琵琶女的乐声中回荡。而我要说,语文,你是我生活中一道永不磨灭的风景。因为有你,我的生活变得更加美丽!  相似文献   

4.
<正>白居易在《琵琶行》里有两句很能表现人物心情的诗句:"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其实,在这之前,对琵琶女的出场,诗人已经花了很多笔墨了。"忽闻水上琵琶声",写琵琶女在这"枫叶荻花秋瑟瑟"的夜里,一个人独自抚琴抒发内心的愁闷,这琴声中也许也还带着点寻觅知音的意思。但是,当真有人"寻声暗问弹者谁"的时候,琵琶女就踌躇了。踌躇的表现是什么呢?"琵琶声停欲语迟"。内心渴望出来与人交流,又深感此时出来与人相见颇不方便。即使别人"移船相近邀  相似文献   

5.
对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历来人们的评价都是命运悲惨,是封建社会受压迫妇女的代表等,然而我觉得琵琶女不仅不悲惨,反而十分幸运。她悲叹岁月流逝,美丽容颜不再,这本来就是人生的自然规律,人活的时间长了,自然会衰老,每个人都是这样,无论美与丑,所以这根本不能成为琵琶女悲哀的原因。她哀叹自己的丈夫“重利轻别离”,这就更不应该了。她在那样一个看重女子名节的时代,青楼女子,更何况是一个人老珠黄的老女人,她能够嫁给衣食无忧的商人,实属幸运。琵琶女似乎不知好歹,太以自我为中心了,还嫌自己的丈夫重利轻情,殊不知,这正是她丈夫的…  相似文献   

6.
在白居易的《琵琶行》这篇课文中,“弟走从军阿姨死”比较难以理解。课本上没有对此句注释,教参也只对“阿姨”作了注释,把“阿姨”讲成庶母或母亲的姊妹,这里指娼女的养母或养母的姐妹。那么,“弟”究竟作何理解呢7有人认为“弟”就讲成“琵琶女的弟弟”,但从文中琵琶女自述身世的部分看,她只说了自己的籍贯和住处,所述内容全是教坊里的生活,并没有言及家世,文中也没有述及父母、兄长、姐妹,由此可以推知,这里的“弟”不是指琵琶女的“弟弟”。那么,“弟”到底指谁而言呢?在古代,既可指同胞而后生之男子为“弟”,也或可称…  相似文献   

7.
《琵琶行》是白居易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全诗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妇女的身世表示了深切的同情,抒发了作者宦途不得意的感慨。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琵琶女是一个被玩弄、被侮辱的女性,读者无不同情琵琶女的沦落。琵琶女值得同情吗?我们试着讨论一下。一、从小看,其志向立志于歌舞伎琵琶女出生于京城长安东南的一个游乐区,耳闻目睹贵族的奢  相似文献   

8.
丁海霞 《新读写》2010,(11):57-57
西藏,是一个永远都说不完的梦境。有人说它壮美,还有人说它雄伟;有人说它纯净,还有人说它神秘。  相似文献   

9.
《琵琶行》是一首名篇佳作,也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篇目,其中有很多值得探讨学习的地方。上课时,对于名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中所体现的琵琶女心理状态,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学生说琵琶女是出于女性的娇羞、羞怯的心理,所以显出女子的忸怩之态;有的学生说是其恃才自大,故意吊人胃口。学生们的观点似乎都有道理,那么这句话究竟体现了琵琶女什么样的心理呢?  相似文献   

10.
白居易《琵琶行》是他极负盛名的一首叙事诗.全诗中情感最为浓烈的诗句是结尾处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琵琶女的弹奏技巧确实精妙,她的身世也确实令人同情,所以听者“皆掩泣”,但是为何只有白居易泪如雨下,青衫如洗呢?诗前小序说:诗人因“左迁九江郡”在“湓浦口”邂逅琵琶女,琵琶女的遭遇感动了他,“觉有迁谪意”.诗中写琵琶女自叙身世后,诗人感叹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原来是因为他们命远相同,情感相通.但是笔者以为,要将“同是天涯沦落人”理解透彻,将蕴涵于全诗中的情感体会深切,仅有以上了解,远远不够,还得作进一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1.
《琵琶行》是自居易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也是描写音乐的一朵奇葩《琵琶行》为了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先借秋风中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冷冷的江水和江上的一轮孤月等景物,为琵琶女的出场和演奏烘托出一种冷落、凄凉、哀伤的氛围,接着写琵琶女的出场:“干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寥寥数语,一个腼腆羞涩、满怀心事的琵琶女的形象就立于读者面前了。  相似文献   

12.
《琵琶行》是白居易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全诗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妇女的身世表示了深切的同情,抒发了作者宦途不得意的感慨。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琵琶女是一个被玩弄、被侮辱的女性,读者无不同情琵琶女的沦落。琵琶  相似文献   

13.
公元815年,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因多次批评朝政,触怒唐宪宗,被贬到江州。816年秋天,白居易送客湓浦口,巧遇琵琶女,写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说到这首长诗,人们更多的是对诗歌中关于音乐的生动描写表示欣赏,更多的是对作者在诗中倾吐的遭遇寄予同情,而很少有人关注那一  相似文献   

14.
白居易的《琵琶行》,历来被誉为描写音乐的绝唱,其中的音乐描写以“情”贯之,句句融情,可以说这正是其千百年来长诵不衰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诗人开篇以秋江月夜惜别的场面作为琵琶女出场的背景,将其置身于这样一个充满离愁别绪特定的凄清环境下进行演奏,这就为整个乐曲渲染了一种愁惨的氛围。接着诗人以细腻的笔法描写了琵琶女从调弦正音到曲终收拨弹奏音乐的整个过程。而仅仅从“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弹奏前的准备工作,就隐隐流露出琵琶女的满腹情思。清朝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一书中评论道:“‘未成曲调先有情…  相似文献   

15.
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描述琵琶女出色的弹奏技艺和不幸的身世,成功塑造了琵琶女这一生活在封建社会底层的被侮辱、被玩弄、被损害的乐伎形象,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艺人们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理解和同情。然而,笔者在教学中却发现,学生却解读出一个完全另类的“琵琶女”,几乎将这一形象的悲剧性质完全颠覆。他们或认为琵琶女并不是个被损害被侮辱的形象,  相似文献   

16.
情文并茂,脍炙人口的《琵琶行》,通过对一个歌妓不幸遭遇的描述,抒发了作者的天涯沦落之恨。诗篇根据这个立意的需要,摄取了秋夜江边与琵琶女邂逅相遇这样一个特定的镜头,形成了以弹奏琵琶为线索的精湛艺术构思。线索,是贯穿在情节发展中的脉络。在这首诗中它被安排得十分精巧。从纵的角度看,诗歌从开头的“闻琵琶声”起,一直到结尾的“却坐促弦”为止,都扣紧弹琵琶这根线索。全诗笼罩着一种凄恻哀怨之声,为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创造了理想的环境气氛。从横的角度看,诗人匠心独运地把琵琶女的飘零身世、作者仕途失意的感慨,与音乐的精彩描写有机地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儒道互补说刘兴林关键词司马迁;儒;道司马迁的思想与先秦诸子的关系,是一个老生常谈而莫衷一是的问题。有人说他是道家,有人说他是儒家,有人说他政治思想倾向儒家而哲学思想受道家影响,也有人说他融百家为一家,还有人说不能用先秦诸子的思想去范围司马迁的思...  相似文献   

18.
《琵琶行》是白居易极负盛名的诗歌。历来被人传诵不已。在戏曲界中,被多次改编。其中马致远的《青衫泪》摒弃了白居易的主题,塑造了一个敢于争取幸福的琵琶女形象。蒋士铨的《四弦秋》则忠于原著,真正演绎白居易对琵琶女的塑造。对琵琶女形象的不同改编,体现了作者不同的人生设计,抒发不同的情怀。  相似文献   

19.
<正>翻开白居易的诗篇,《琵琶行并序》历来被人称道,也自然成为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篇诗文相关的理解与阐释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但无论怎样变化,关于琵琶女形象的理解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话题。提到琵琶女形象,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好一个内敛、羞赧、自重的女子形象,她完全符合历史文化对中国女子的审美标准;而后文琵琶曲的高超技艺所描绘出的琵琶女低调  相似文献   

20.
1.切忌乱弹琵琶。有人把求异型作文说成反弹琵琶,但反弹不等于乱弹。有些论题的内涵是得到公认而确定的,根本不具备反弹的可能,如硬要反弹,那就近乎乱弹了。如“嫉妒”,其本意是因别人比自己好而憎恨,甚至打击、诽谤、讽刺胜过自己的对方。这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