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王成光 《山东教育》2005,(3):104-104
初中化学教材中讲到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约占空气总体积的0.03%。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数据呢?不同地点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相同呢?我通过多次实验,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用一次性输液器制作空气质量监测器。  相似文献   

2.
初中化学教材中讲到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约占空气总体积的0.03%。能不能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这个数据呢?不同地点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相同呢?我通过多次实验,成功地设计出一套方法——水柱移动法测定微量气体。  相似文献   

3.
用干冰来测二氧化碳气体在一定质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吸收率,是可以做到的。通过吸收率的数据分析,氢氧化钠浓溶液想要完全吸收二氧化碳气体是比较困难的。文章总结了增大氢氧化钠溶液对二氧化碳气体吸收率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采用注射器与量气管组合的自制实验装置,用氢氧化钠浓溶液充分吸收一定量人体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利用压强差并巧妙地根据白鹌鹑蛋移动的距离换算得出二氧化碳的体积,进而计算出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  相似文献   

5.
浓H2SO4H2C2O4NaOH溶液初中化学课本对一氧化碳的可燃性、氢气的燃烧及氢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爆炸两个实验只作了梗概的叙述,本文拟详述这两个实验的具体做法。一、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实验1.制备一氧化碳(1)取5克左右草酸晶体放入小烧瓶内,再注入25毫升左右的浓硫酸,按图1所示的装置装配好仪器。(2)用酒精灯给烧瓶加热,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用排水法收集一氧化碳气体。取一个集气瓶放入水槽中,先注入三分之二体积的水(留三分之一体积的空气),然后收集满一氧化碳气体(得到一氧化碳和空气的混合气体),用毛玻璃片盖好后上下…  相似文献   

6.
以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中和反应为例探索和改进了热滴定法(即在增加酸溶液体积的同时,减少碱溶液的体积以保持总体积不变)测量中和反应的温度变化。温度变化对酸的体积作图形成有尖锐断点的两条直线,由其外推交叉点可知酸碱恰好反应时的最大温度变化和酸的体积。两条直线交叉可以准确地反推交叉点,由交叉点数据计算出的中和热与标准中和热很接近。这样改进了文献上的热滴定法,从而避免了由曲线外推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带来的误差。  相似文献   

7.
文章就安徽省2012年九年级学业毕业考试化学试题中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实验进行定性和定量探究,发现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并不完全,氢氧化钠溶液的增重不能作为实验数据进行定量计算。  相似文献   

8.
81年高考化学试题中有这样的题目:用50毫升1.0 M盐酸跟50毫升1.1M氢氧化钠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量反应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如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氢氧化钠溶液,为什么求得的“中和热”数值偏低?  相似文献   

9.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是一个定量实验,知识容量大、内涵深刻。现将实验中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归纳如下,以便同学们更好地把握这个实验。1.该实验的原理是什么?答:该实验是利用某物质只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且生成物不是气体,从而使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减少,压强变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使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当集气瓶内外气压相等时,集气瓶内增多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即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此体积占实验前集气瓶内空气的体积的百分数即为空气中氧气体积的百分数。2.燃烧匙内的物质为什么要用红磷?能否用其他可燃物如木炭、硫粉、铝箔、铁…  相似文献   

10.
如何用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这是八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一个重要的实验,要学生直接设计实验很困难,即使做完实验还有很多同学很难理解,我们可以通过以下5个探究活动突破自主设计的瓶颈,领会教材设计者为什么选择这个实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利用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制备二氧化碳气体,分别用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计时收集)和向上排空气法(点燃火柴棒验满)三种方法进行收集,再在密闭条件下使二氧化碳气体与5mol?L-1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反应,并利用压强传感器测定体系压强变化,经换算可得知不同方法所收集的二氧化碳纯度。结果显示,排水法收得的二氧化碳纯度最高,通过火柴棒验满收得的二氧化碳纯度最低。  相似文献   

12.
朱月芳 《时代教育》2009,(7):131-131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无明显的现象,针对这个近年中考的热点问题,笔者从三个方面进行实验设计.一是证明生成了新物质碳酸钠;二是证明气体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后被吸收;三是通过压强变化来设计不同的实验装置.  相似文献   

13.
一、二氧化碳熄灭蜡烛火焰初中化学第五章第二节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部分[实验5—3]二氧化碳熄灭蜡烛火焰的实验现象:底下的蜡烛先灭,上面的蜡烛后灭。由此得出结论: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2.在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因此,二氧化碳可以用来灭火。对此学生会质疑,为什么说在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呢?所有的可燃物着火都可以用二氧化碳熄灭吗?为答此疑,我在教学中补充了一个实验:将镁带先在空气中点燃,然后放入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让学生观察现象,结果镁在二氧化碳中剧烈燃烧,瓶内壁产生大  相似文献   

14.
为适应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我校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成立了实验兴趣小组,多次组织活动进行实验。在活动中,师生们集思广益,制作了许多教具和实验装置,其中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测定器,值得推广。一、用途方便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教材中提到二氧化碳的含量约占空气总体积的0.03%),便于比较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相同,避免了传统测量方法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15.
同学们,你吃过紫甘蓝吗?它是一种紫红颜色的蔬菜,其紫色的叶球在众多的蔬菜中十分显眼。在生活中我注意到,凡是含有叶绿素的蔬菜都是呈现出绿色的。我又从资料中得知,不同颜色的蔬菜是因为它们各自含有不同颜色的色素。那不同颜色的色素其性质是否一样呢?我决定做一组实验,来探讨一下紫甘蓝的色素对酸碱度的敏感性。首先,我用热水作溶剂将紫甘蓝叶子中的色素提取出来,然后,我分别将其加入相同体积不同酸度的6种溶液——硫酸溶液、醋酸溶液、硫酸锌溶液、醋酸钾溶液、碳酸钠溶液和浓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我看到,6支试管中呈现出了各异的鲜艳颜…  相似文献   

16.
<正>一、实验目的1.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没有明显现象,学生在学习这个性质时认识模糊,很容易出错,并且这个性质往往成为各种考试的热点,增补一个现象明显让人印象深刻的实验是很有必要的。2.增补后的实验能达到以下要求:现象明显、操作简便、药品节约、没有污染。3.要防止氢氧化钠溶液中溶剂水对此反应的干扰,同时通过控制变量做了水与二氧化碳作用的对照实验。4.化学反应的本质是由新物质碳酸钠生成,通过滴加稀盐酸  相似文献   

17.
初中化学中不少实验如氢氧化钠与盐酸,二氧化碳与水、氢氧化钠反应等无明显现象,从而导致了学生的认知困难.为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通过设置对比实验,使现象从"无"到"有",具体包括:用指示剂检验酸碱性、测量反应前后的温度、检测反应物减少和生成物产生等,让学生利用间接的实验现象或手段感知反应的发生及其微观过程,深刻理解"无明显现象"化学反应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性质来补充高中化学第一册实验(5-1)和(5-2),其操作简便,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实验对化学教学至关重要,它是引导学生获取证据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的基础。以对氢氧化钠溶液变质问题的分析为载体,通过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发生反应”的实验设计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证据推理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0.
同学们知道,二氧化碳灭火器或泡沫灭火器灭火是由于灭火器喷射出的二氧化碳(或泡沫带二氧化碳)覆盖在燃烧物上面时,隔绝了帮助燃烧物烧燃的空气,从而使火焰熄灭。如用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或用小苏打(碳酸氢钠)跟酸作用生成的二氧化碳),是否能灭烛火呢?用这样产生的二氧化碳对挨近的高低蜡烛火焰是谁先熄灭呢?你可能认为: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低的蜡烛先熄灭,是这样吗?请同学们做下面的实验。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泡沫灭图1图2实验器材:无色玻璃杯(或广口瓶)、石蜡烛4段(甲组长度分别为1cm、5cm;乙组长度分别为4cm、7cm)、小苏打(碳酸氢钠)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