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某教师教学《圆的面积》的方法是——首先提问:“你们已学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了?”学生答完,教师指着黑板上画的一个圆问:“那么,圆的面积怎样计算呢?”(以此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圆的面积”)不等学生回答,教师接着说:“其实,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并不难,你们看一看课本就会了。”  相似文献   

2.
在听课中,发现有许多自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安排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课前在小黑板上写出若干条问答题(以小学自然第三册第一课“蚂蚁”为例)1.蚂蚁的身体分几部分?各叫什么名称?2.蚂蚁身体各部分各是什么样的?3.蚂蚁爱吃什么食物?4.蚂蚁用什么方法寻找食物?5.蚂蚁怎样搬运食物?然后让学生读书,边读边思考以上五个问题并找出答案,通过汇报,学生答对了老师就表扬,答不对就鼓励学  相似文献   

3.
黄旺珠 《广西教育》2014,(29):110-110
正在名师的课堂中,往往是教师老练沉着,沉稳睿智;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为何会有这样的效果呢?这是教师智慧理答的结果。何谓理答?从课堂教学的环节来看,这是教师对学生答案的一种即时性评价,也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信息输入和输出反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般偏重对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而对发问后的理答却缺乏预设和思考,由此导致一些不当理答的发生,使学生兴  相似文献   

4.
积极理答 和谐精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答,对于教师来说,应该并不陌生,它是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行为.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认为,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教学评价.它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的即时评价,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理答的好坏决定着教学的效率,理答对于形成怎样的课堂文化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该如何积极理答,使课堂更和谐精彩呢?本文主要结合一些教学案例,探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理答.  相似文献   

5.
学生的答案与教师的答案,哪一个更重要?许多人都会认为后者更为重要。说出这个答案的人,会认为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帮助学生发现自我。但是我不禁要问,难道教师的思考真的比学生的思考更有效吗?难道  相似文献   

6.
一、开放式阅读教学,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一种教学理念,是在呼唤生成的课堂,但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我们在设计时往往喜欢环环相扣.教师怎么问,如何答;怎样总结,如何过渡,一一设计.为了“完美”地完成既定的教学设计,课堂上师生步步为营,短兵相接,当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卡壳”或“争议”时,就急于把所谓的“标准”答案“抖包袱”给学生,殊不知这是在给自己和学生来了个五花大绑!试想,教师在课堂上还有什么激情、灵感可言?学生有自己的阅读期待、独特体验吗?这样的课堂又能生成些什么呢?在孙建峰老师执教的《钓鱼的启示》中,他对于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7.
课堂上,一张小嘴嗫嚅着说不出来;黑板前,一道题目做了一半却怎么也进行不下去……这些情况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时候你会怎么做呢?是急躁地打断,还是给他们一点儿思考的时间? 有些教师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急于听到学生"正确"的回答,过早地把现成的知识和盘托出,迫不及待地将知识往学生的头脑中填塞……这样,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又得到什么了呢? 为什么不给学生多一点儿动脑思考的时间呢?  相似文献   

8.
识字是小学生阅读和语言表达的基础,因此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传统的识字方法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为识字而识字,教师只要将生字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反复读一个字并写上几遍,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做怎能不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呢?  相似文献   

9.
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怎样在课堂上有效实施问题解决教学呢?一、问题情境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连问”?怎样“连问”?“连问”在教学中有何作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使“连问”真正成为一种科学的实用的点拨教学方式,真切体现“点拨“的精神实质?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连问”的实现机制可用下面的图来表示:先说明图1。教师把问题提出来以后,学生作出回答的情形可能有这样几种:a直接圆满地作答;b只回答问题的一个方面;c偏题或离题。对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较差的学生,出现bc两种答问情形较为多见。这时教师进行连问就相当适时、切合、重要。比如:学生答出了甲,教师问乙不也是答案吗?学生依此答甲乙,教师再连问:答甲乙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我时常在想:怎样的课堂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里高效地吸收呢?经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渐渐地知道答案了,那就是课堂上教师的有效理答。积极而有效的课堂理答是一种思考、对话和民主的课堂文化,是师生对话的关键环节,是最见功力的。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创设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围绕学生而进行。学生根据已有的基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探索规律,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新的教学观,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呢?一、正确处理好老师“问”与学生“答”的关系课堂教学中,无论教法怎样运用,老师的“问”与学生的“答”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处理得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处理得不当,会压抑学生思  相似文献   

13.
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初步的创新能力呢 ?笔者认为应在四个“转化”上下功夫。  一、由“好胜”向“好奇”转化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常常会提出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如汽车轮子为什么是圆的 ?为什么“二二得四” ?这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 ,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在课堂教学中 ,怎样使学生的好胜心转化为好奇心呢 ?好奇心首先来自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 ,我在黑板上贴出 2 0只按鸡、鸭、兔顺序排列的动物图片 ,对学生说 :老师和你们来一场比赛 ,由一同学说出第几只 ,大家来猜猜它…  相似文献   

14.
常常听到课改实验区的教师们提出这样的问题:课堂上,学生放开了,参与讨论了,自主探究了,但时间不够用,怎样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呢?为什么会完不成课堂教学任务?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穿新鞋走老路”,往往会造成课堂教学时间的缺失。在有的教师看来,凡是写进课本的内容就不能不  相似文献   

15.
张广慧 《中学理科》2005,(10):7-7,19
教师在教学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在黑板上题目刚刚写完,还来不及解释题意,有的学生立刻报出了答案.这样的学生有的数学基础其实很差,但却能看到问题就直接判断出结果.若要问他为什么?他也说不清原因,其实这就是数学直觉!那么直觉思维是什么,直觉思维能力怎样来培养,这都是我们教师必须关注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16.
如果有人问:学生欢迎怎样的教师呢?是滔滔不绝的演说家呢?还是纵观全局,循循善诱的教学设计师呢?答案应是后者。我发现作为一个教师——教学的设计师,做起来不容易,但意义很大。通常,教师应避免滔滔不绝的演讲,而要和学生保持经常的直接接触,使学生能透彻地了解教师的学术见解、观点。教师还应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去观察许  相似文献   

17.
<正>我国《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化能力的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任务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一、树立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在教学中,有相当多的教师相信教科书、教学参考、标准答案,学生们无论多有创意的答案,只要不符合标准答  相似文献   

18.
正学贵有疑,学贵有问。疑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的思考。那么,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在交流的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发问,使他们在学习中更好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呢?课堂上教师的探问策略就非常重要。课堂上深入的探问是提高课堂探问有效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探问,也是最常用的一种理答方式。探问,简单地说,就是教师向回答问题的那个学生继续提出更进一步的问题。当教  相似文献   

19.
德育课的教学任务,国家教委作了明确的规定,要求教师在讲课中既要从宏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又要从微观上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关键就是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教师在组织教学的内容时,针对学生情况、解决学生问题的内容,学生就欢迎。反之,就会使学生感到教学虽明确,但远离自己;理论虽  相似文献   

20.
"语文难教"是现在不少语文教师时常感到迷惘和棘手的问题,因为是母语,所以学生在认知方面并不会存在很大的认知困难。由此一来,在语文课堂上就会出现:教师在自说自话,学生要么在自顾自的神游天外,要么懒洋洋,软绵绵地无动于衷。而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乐学、会学,真正的爱上语文这门学科呢?《百家讲坛》的易中天和于丹教授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