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寒山的人生历程大致可分为幻想建功立业、失意归隐山林、寂灭皈依佛祖、佛门修行得道四个阶段,他由仕而隐、由隐而僧的人生道路是不平坦的,他也曾感到痛苦,困惑、悲哀、但他豁达大度,顺其自然,自我超脱,最终内心觉悟、明心见性,为纯洁佛教理想、维护佛门清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吕玉栋 《考试周刊》2010,(56):19-20
王维是盛唐诗坛上与李白、杜甫鼎足而立的大诗人。由于他的作品中充满浓浓禅意,后人称他为“诗佛”。本文试图通过对王维的人生经历、当时的社会环境、家庭因素、人文心态等多方面因素探求王维的忘求之境与佛门情结,反映他丰富多彩的人生姿态。  相似文献   

3.
自动走向佛门是精神解脱,被动走向佛门是精神禁锢。妙玉“身在佛门,心系红尘”,其情感矛盾的变化折射出她人生思想的变化历程,反映了佛性与人性在其心中地位的转换。人性的复醒,使妙玉对红尘生活的向往与日俱增,她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步履艰难地迈向世俗世界。妙玉在人性与佛性的门缝中呻吟、挣扎,最终被佛性与人性两扇大门挤扁了,磨碎了。  相似文献   

4.
世事的变幻,情的打击,将韦应物逼近佛门,僧人的引导,佛学的熏陶,使他思想扳依佛门,而浩荡的皇恩,济世的情怀,又让他自身留佛门之外-在佛门前徘徊。  相似文献   

5.
佛教“苦谛”与杜荀鹤诗的身世之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山林隐逸诗人中多叹老嗟卑之作,在杜荀鹤诗集中,更是充满了感伤身世的凄凉戚苦之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饱经坎坷、屡受摧挫的人生体验使他不得不信解佛理禅意,尤其是对佛教“苦谛”深有体会:另一方面也因为与佛门有较深渊源,所以对世事人生有比一般人更深的感悟和更多的感叹。这种身世诸苦的诗篇,反映了封建社会部分文人的心灵归宿与精神结局。  相似文献   

6.
徐渭《玉禅师翠乡一梦》受佛教熏染,融入了多种佛教因素,如转世、因果轮回及度脱观念。作者借助佛教因素,表达了对佛门禁欲主义的嘲讽,同时也反映了其独特的人生体验,折射出晚明社会的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7.
鉴真的脚印     
鉴真大师刚入佛门时,主持让他做了谁都不愿做的行脚僧。  相似文献   

8.
贾岛的人生有两个核心追求,一是应举,二是苦吟。前人对这两点论述较多,但是把这两点分别同其早年长时间的佛徒生涯放在一起考虑,就会发现这段经历对其应举与苦吟产生的不同影响.一方面,曾多年为僧的贾岛为何久困科场而执著不悔?原因在于诗名成为他新的信仰;另一方面,多年的佛门生活使贾岛可以把一种坚忍的苦行精神转移到诗歌的创作之中,这是苦吟习惯出现的根源。结论是在贾岛的人生历程中,应举是表层的现实追求,苦吟是深层的精神信仰,这两点决定了贾岛由僧还俗、终生苦吟不辍的独特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9.
贾岛的人生有两个核心追求,一是应举,二是苦吟.前人对这两点论述较多,但是把这两点分别同其早年长时间的佛徒生涯放在—起考虑,就会发现这段经历对其应举与苦吟产生的不同影响.一方面,曾多年为僧的贾岛为何久困科场而执著不悔?原因在于诗名成为他新的信仰;另一方面,多年的佛门生活使贾岛可以把一种坚忍的苦行精神转移到诗歌的创作之中,这是苦吟习惯出现的根源.蛄论是在贾岛的人生历程中,应举是表层的现实追求.苦吟是深层的精神信仰,这两点决定了贾岛由僧还俗、终生苦吟不辍的独特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10.
《新作文》2006,(3)
佛门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樵夫上山砍柴,不慎跌下山崖,危急之际他抓住了山腰处一根横出的树干,人吊在了半空中。但崖  相似文献   

11.
郑雅琳 《文教资料》2010,(13):10-11
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苏轼在秉持儒家积极进取、热爱生活的精神的同时,吸取佛门随缘自适的思想。坦然面对人生,保持自己荣辱不惊的人格尊严。本文即从分析禅宗文化的形成入手,对苏轼随缘自适的处世哲学、人生如梦的禅学主题、富于理趣的禅诗进行了具体解读.以期能还原一个真实的苏轼。  相似文献   

12.
“夜半钟声”历来是关于《枫桥夜泊》讨论的热点,前人大多是议论当时寺庙是否有夜半撞钟之事,而对“夜半钟声”作为诗歌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在表达作者情志方面的作用却很少注意。实际上,“夜半钟声”这个内蕴丰厚的意象,象征了诗人在苦苦寻求人生出路之后得到的答案:皈依任性自足、物己双忘、无所拘牵的佛门净地,求得心灵的恬静,人生的解脱。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的诗文是他人生体验的再现。陶渊明以他不凡的智慧、独特的思维、细腻的情感诠释着他的人生,他把对人生的感悟、思考以朴实平淡的语言展现在世人面前。本文尝试从文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角度,通过挖掘作品和潜意识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分析他的人生经历再现陶渊明的内心世界,主要论述了陶渊明童年经验对他人生体验形成的影响。童年经验为他的整个人生定下了基调,并使他在战祸频繁、朝政败坏、生民涂炭的时代里选择了平淡宁静的田园生活。  相似文献   

14.
苏轼是个智者,他从小就对人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从他青少年开始直至密州任上提出超然物外思想为止,分析研究他在各个时期对人生思考的言论和行动,得出了"超然思想的提出是他人生思考成熟的标志"的结论。文章还阐述了超然思想对于认识人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日本的兴让馆《白鹿洞书院揭示》还活在日本(日)平板谦二著熊庆年译引言中国理学书籍,由到中国学习佛教的僧侣带到了日本,那是镰仓时代前期末的事。这些书籍在佛门不能外传,儒学在佛门学,儒生由佛门出,儒生从属佛门。因而,日本在很长时期里,没有真正的朱子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在全篇构局上将"金陵十二钗"的命运均归属于"薄命司"中,但其中惜春因勘破红尘而在大厦将倾之时清醒自救、主动皈依佛门;李纨一生在自我设计的人生轨迹上行走,并最终获得凤冠霞帔的人生补偿,其一生虽然平庸,但未见悲剧;巧姐在母亲王熙凤的余庆庇佑中幸免于难、回归自然。这三个人物虽名在"薄命司"中,但实为"薄命司"中非薄命人物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7.
2009年4月12日,吴孟达做客湖南卫视《背后的故事》节目,回忆起那些曾经走过的人生岁月,他惑阮颇多。当主持人问他在自己走过的人生中,最让他感动、最难忘的是什么时.他说:“是周润发对我的帮助,他曾经善意的拒绝,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18.
庄子的智慧     
郑杰 《课外阅读》2007,(10):52-53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里,庄子的智慧是独具魅力的。他的思想矿藏里包含了对自然、对人生、对历史的提问。他关注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对生命的存在进行哲学的思考。他的思想充满着东方的智慧。  相似文献   

19.
<正>传说一座寺庙里有个大师带了三个徒弟。大徒弟不守佛门法规,学习不认真,经常惹是生非,多次受到教育但效果甚微。二徒弟和三徒弟进步很快,在师傅教诲下,各方面日益长进。一年后,大徒弟依然不才,令人厌恶。二徒弟、三徒弟建议师傅将大师兄逐出佛门,以免影响佛门和师傅形象。可是,师傅却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老大没有教育好,  相似文献   

20.
一个日本男孩,自幼酷爱画画。十二三岁时,因家境贫困,来到井山宝福寺出家为僧。但是,他常为了习画而误了诵经,以至触犯了长老。长老严令他不准在寺内作画。这孩子由于不忍割舍,仍然时常为了作画触犯佛门圣规。长老气极了,命人用绳子将他反绑在寺院的柱子上。男孩伤心的泪水滴落脚下,不料却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用大脚趾蘸着泪水,画出了一只活灵活现的老鼠。这种无以复加的挚情、专注使长老大为震撼,他立即令僧徒给男孩松绑,并从此不再干涉他作画。对作画一往情深的孩子,经过身心一致的磨砺,对大自然的风骨、神韵终获不同凡响的理解,创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