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古代汉语的教学中,师生往往都有同感:选一部内容恰当、难易适度、讲练结合的教材,不太容易。这自然不是说已出的教材都不行。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四册),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三册)以及南开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编的《古代汉语读本》等,都在古汉语的教学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功不可没。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来说,更贴近他们的工作需要、更有针对性、实用性,则更是他们所急需的教材。既不失之于艰深繁复,又不流于浅陋琐屑,这个“度”确实不易把握。河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荆贵生主编、集四十一所院校四十八位老师之力编撰而成的《 古代汉语》(以下简称《荆编》,在教材建设上可以说是作了有益的尝试,是一个可喜的收获。《荆编》上、下两册九十余万字,自一九九五年第一版印行以来,不仅受到好些专家学者的好评,而且还受到用作教材的师生及一些自学者的欢迎。目前,该书修订之第二版业已问世,明年可望编印出版《古代汉语导读》,对于教学或自学者将更为方便。现就个人阅读之浅见,略作评述。  相似文献   

2.
由我院朱星教授主编、北京师院、河北师院等协作编写的《古代汉语》教材,已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供高等师范院校用的基础教材,也可供中学语文教师备课和进修参考。教材分文选和“知识”两个部分。文选共六十一篇,以先秦两汉的散文名篇为主,因为古代汉语的基  相似文献   

3.
余行达教授主编的《古代汉语》,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这部由国家教委统一部署编写的全国师专古代汉语教材,知识系统,立论正确,观点新颖,语言简洁,在已出版  相似文献   

4.
自从六十年代初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问世以后,踵武者可谓多矣.保守一点估计,五六十种是有的.春兰秋菊,各擅一时之美,其间不乏独具风格的《古代汉语》.笔者从事古汉语教学有年,前后使用以及参考过的教材亦有三四十种,校短量长,觉得在近期出版的教材中,河南师大荆贵生教授主编、黄河出版社推出的《古代汉语》是颇具特色、最切实用的教材.昔陶渊明有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笔者浅陋,谨将在使用荆编教材中蠡测所及呈诸同好,祈请高明莞尔而教之.  相似文献   

5.
由北京大学郭饧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和田瑞娟等教授学者编著的《古代汉语》自1981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以后,广为传播,并于1987年评获“国家教委首届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然而,编著者为精益求精而又于1990年作了进一步的修订、改写,并于1991年由“天津教育出版社”重新出版。  相似文献   

6.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是古代汉语教材的重要内容。高中《语文》第三册的16篇文言文(含诗、词)中涉及“三字”判定的就有26处。但是在“三字”的定义及判定标准上,无论是现行古代汉语教材还是中学语文教材都不尽如人意,造成了“三字”判定上的混乱。可见,高中语文教材里“三字”混用现象是比较普遍的。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第三册(必修)对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征帆去棹残阳里”一句里的“去棹”,教材编著者注释为“停船”。思之再三,觉得此注不妥。首先,“去”在古代汉语中没有“停”这一意义。查《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等主编)、  相似文献   

8.
由东北师大宋振家教授主编,198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发行的《古代汉语》,被国家教委指定为自学考试、全员培训、专业合格证考试“三沟通”教学的专用教材,使用相当广泛.到1993年7月,已印刷7次,发行量达36.0447万册,足见其影响之大.这部教材的难易程度对大专文科进修颇为适宜.其体例,分文选、通论上下两册;范文后附选词概述,阐释重点词的多种义项;基础知识每章后有练习:这与多数教材大体类似,是本书的优点.课文注释,大多确切,特别如《滕王阁序》等篇,详尽而精当,对自学者会有不小帮助.  相似文献   

9.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在国内高等院校使用范围极广,影响很大。不仅所选作品文质兼美,注释精当,而且《古汉语通论》和《常用词》也能给人以启示。在现在出版的古汉语教材中,不能说是最完美的一部,至少可以说是比较受欢迎的一部。笔者对古代汉语这门课执教多年,对《古代汉语》这部教材(下称“教材”)使用多次,深受教益。当然,正象其它教材不是十全十美一样,这部教材也存在一些缺点。关于“教材”在《文选》注释上的一些疏漏,一些学者和教人已在一些文章中  相似文献   

10.
广播电视大学中文等专业开设的《古代汉语》是学员们感到难度较大的课程。卫星电视教育频道播放了这门课,对学员是有帮助的。但各教学班因条件所限或其他原因,基本没有组织收看。为保证教学质量,面授辅导这一环节就显得十分重要。 关于教材的几个问题 电大1982年开设中文专业时,用的是郭锡良、唐作藩等人编的《古代汉语》。该教材分为上、中、下三册。其体系脱胎于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1990年起,电大中文专业采用朱振家等人编的《古代汉语》,共二册。学制与过去一样,仍是一年。新教材主要是为使“符合远距离教学的要求”,以简明浅易、系统性强形成自己的特点。较适宜以成人学员为主的远距离教学。比之旧教材,没采用“古代的姓氏和名号”、“古代的职官”、“古代的地理”、“古代的历法”、  相似文献   

11.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具有很强的权威性,被国内很多高校选用为古代汉语教材,在古代汉语教学界享有崇高声誉,影响广泛。经过几次修订和校订重排,这部教材日臻完善。然而,校订重排本第一册中仍存在疏误和一定的欠妥之处,下面笔者就略抒浅见。一、注释有误1.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齐桓公伐楚》)(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1999,下同)王力《古代汉语》注(以下简称"注"):马  相似文献   

12.
当前,几本在国内外影响很大的古代汉语教材、专著,都辟有专门章节论述“名词用如动词”的问题。近几十年来,先后出版的各种古典经籍的注释,大都采用此种提法。什么叫“名词用如动词”呢?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指的是“古代汉语有些名词  相似文献   

13.
我在河北省中师语文年会上(八五年宣化)曾经提交了拙文《中师(古代汉语)常识识问题探讨》.弹指十年,中师《语文基础知识》由原来的六册书变为现今的三册,而现行第三册中《古代汉语常识》部分也作了不少修改和订正.例如:卻克伤于矢”(《左传·成公二年》)写成“欲克伤于矢”(《左传·威公二年》)一句出两错的情况没有了.(原错见第六册第七十八页)然而,既然要讲古代汉语的常识,理应概念准确,引例精当且内容尽可能地完备些,依此标准衡量.仍觉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与辩明.今依教材顺序,探讨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4.
教材(2002年11月第2次印刷的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辞海》(1989年版缩印本)、《古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杜2000年出版)、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杜1989年出版.以下简称朱编)、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89年出版.以下简称郭编)等书。  相似文献   

15.
由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全国高校地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朱翔主编的,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4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册,选修7册)现已全部通过了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查。高中地理教材已在广东、山东、江苏等省进行实验。这套高中教材主要特色有:  相似文献   

16.
《新编古代汉语》这部教材 ,已经走过一段历程。 1979年6月 ,曾以协作教材的名义 ,内部出版上册 (语法部分 ) ;1984年 7月 ,油印出版全书 :均名《古代汉语》。 1989年 12月 ,由北京出版社公开出版 ,更名为《新编古代汉语》。 1992年 4月 ,该社出版修订本 ,恢复原书名。因责任编辑庄海泉先生已经退休 ,这次改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增订本。这部书在举国教材“充栋宇 ,汗马牛”的时代能持续流传2 0年 ,如果广大读者不给她以生存的时间和空间 ,是完全不可能的。读者为什么能给她以青睐呢 ?因为她比较符合读者的需要 ,比较符合时代的要求。经过 2…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深圳市海天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第五册信息技术教材《信息技术》中的第六课——给机器人装“眼睛”. [教材分析]本教学案例是以深圳市海天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第五册信息技术教材《信息技术》中的第二单元《机器人开始行动》的第一课“给机器人装‘眼睛’”为蓝本而设计的.  相似文献   

18.
暨南大学中文系是 1994年国家教育部 (时称国家教委 )确定的“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该系王彦坤、朱承平、熊焰三位先生编著的《古代汉语教程》 (以下简称《教程》)是暨南大学中文系“国家文科基地”系列教材之一 ,2 0 0 0年 7月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全书 5 2万余字。推陈出新、后出转精是学术发展的必然规律。《教程》广泛借鉴现行同类教材的编写经验并力求创新 ,在内容选定编次、古注编排等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 ,是一部科学实用的好教材。正如王力先生在他所主编的《古代汉语》卷首序言中明确指出的 :“古代汉语是…  相似文献   

19.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 (试验修订本·必修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有“持其踵为之泣”句 ,对此句中的“踵” ,新编教材注释为“脚后跟”。检一些较有代表性的古诗文选注本 ,如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 ,第一册 ) ,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 ,上册 ) ,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册·散文部分 ) ,江夏等编著《初中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3年 6月第 1版 )也把“持其踵”的“踵”注释为“脚后跟”。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 ,第…  相似文献   

20.
目前所通行的古代汉语教科书和有关古汉语的著作,在谈到作为第三人称代词“其”和“之”的用法时,有一种所谓“活用”为第一、第二人称的说法。有些书虽未言“活用”一词,但若“有时候可用作第一、第二人称”云云,实际上也是一种“活用”说。如下列几种书就是这样说的:“‘之’和‘其’虽然同属第三人称,但是可以灵活运用;有时候是说话人本人自称,有时候是指对话人。”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但最近出版的由王力校订、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上册已无“活用”之说)“‘之’‘其’虽属第三人称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活用为第一第二人称。”(朱星主编《古代汉语》下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