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莫凡 《中国出版》2023,(1):39-43
近代报刊的在地化过程,即是读者由阅报感知到逐步接受的过程。在由读书人向读报人的转变中,新式报刊为士人提供了新式知识的体验场域,改变了他们认知社会的方式,并在阅报活动中赋予了个人社会“在场”的身份与意义。阅报惯习的形成是读者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他们由阅报而展开的自我审视与社会反思,逐渐内化为个人志业与理想,加速了传统士人向新式知识分子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尔雅》     
《尔雅》是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一部专著。有称“孔子教鲁哀公学《尔雅》”,又称“周公著《尔雅》一篇”,或言“孔子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孙通所补”,或言“沛郡梁文所考”,莫衷一是。其实成书可能在西汉末甚至东汉初,略晚于《毛诗》。它缀辑旧文,递相增益,非成于一人之手,周公、孔子都是依托之词。  相似文献   

3.
清末岭南革命报刊风起云涌,致力于在下层社会传播革命思想。在报刊传播实际中,阅报所、演讲等中介形式推进了在识字率极低的下层社会进行的报刊推广。一方面,报刊阅读改变了下层社会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渠道,是清末知识阶层"启蒙"运动的主要方式之一;另一方面,岭南革命报刊与政党及政治关系密切,阅报活动也是革命思想传播的手段。革命思想从报人到下民、从革命理想到武装起义,各种阅报活动在下层社会的普及推广起到了强大的"鼓吹"之力。  相似文献   

4.
“人物语言”是新闻写作中的重要一环,但是处理不当,也会影响写作的表达效果。笔者在日常阅报和写作教学中搜集到一些“误例”,并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5.
我1987年3月开始业余写新闻稿,到1988年12月,一年多的时间里,被《中国青年报》《人民公安报》《北京日报》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市以上新闻单位采用稿件67篇,被市公安局和延庆县委宣传部评为优秀通讯员。回顾写稿的实践,我的初步体会是“捡”“精”“思”“闯”“挤”这五个字。写作的知识靠“捡”。写文章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即使遇到好的题材,头脑这个加工厂再灵,也出不了名牌产品。为了“捡”知识,我除了备有“阅报本”“读书笔记”,注意随时把  相似文献   

6.
“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共同节日,在我国列入庆典已90年。90年来,每逢五月一日,全国各地都有不同规模的庆典活动举行。世纪阅报馆有幸珍藏一批载有“五一”国际劳动节诞生史和最初植入中国时的情况的老报刊,意义颇为重要。岁值“五一”国际劳动节120周年暨这个伟大的节日传人中国90周年,  相似文献   

7.
2002年初,我调入台前县工商局从事机关通信员工作,每天收发报刊是我的一个主要“业务”。手里每天都“流通”大量的报刊,“近水楼台先得月”,自己在分发报刊前总要先浏览阅读。伴随着那醉人心脾的墨香,阅报、赏报,关注报刊我意想不到的是,  相似文献   

8.
李文芳 《大观周刊》2011,(52):123-123
通过极富感染力的导语使学生人情、移情、陶情,一言概之则是以“导”激“情”:而知识启迪型的导语设计方法则是工具性的体现:教师更多注重的是已有知识的运用,一言概之则是以“导”启“思”。  相似文献   

9.
平时阅读报刊,常见这样那样的征稿启事。天长日久看得多了,竟也看出一点“门道”来。譬如对于应征稿件的处理,不管采用与否,大抵都是不退的,但在具体表述上却显出不同的“风味”:有一种是“一律不退”、“一概不退”或叫“概不退稿”的,硬语生言,干干脆脆,使人读来也好、听来也罢,总有一种生味与辣味;另有一种与前者反  相似文献   

10.
“独家新闻”别解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关于独家新闻,一本颇有影响的辞典收了两种解释。其一是:“只有一家新闻机构单位报道的新闻”;其二是:“某一新闻媒介抢先刊载或播发的独自一家的消息”,“还应是概括事实更本质、启迪人心更深刻、社会影响更普遍,指导作用更明显的重大新闻”。其他著作的解说大抵如此。所不同的是,或只取前一种解释,或只取后一种解释,并非两种解释兼收并蓄。应该说,这两种解释都有其道理,但前一种解释似乎过于简单,不便操作。后一种解释也值得  相似文献   

11.
钱大昕在中国学术史上成就卓著,其难能可贵之处在于精通话多学科,且各有建树。段玉裁《潜研堂文集序》称:“夫自古儒林,能以一艺成名者罕;合众艺而精之,殆未之有也。若先生于儒者应有之艺,无弗习、无弗精。”阮元《十驾斋养新录序》指出:“国初以来,诸儒或言道德,或言经术,或言史学,或言天文,或言地理,或言文字音韵,或言金石诗文,专精者固多,兼擅者尚少,惟嘉定钱辛婚先生能兼其成。”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的煌煌巨著《嘉定钱大听全集》十册四百万言,也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本文仅就人们不大提到的钱大听的版本学…  相似文献   

12.
这次参加会议并发言的还有一家肖级电台.肖级电台也面临着与城市电台相似的发展机遇和问题。河北电台的“一家言”不失为城市电台多打开了一扇窗。  相似文献   

13.
在采访活动中,记者往往比较重视对方(?)”“言”即语言表达,而自觉不自觉地忽视对方的“言”外之“色”——非言语表边.实际上“非言语表达”在采访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采访中,采访对象的许多心理活动,言语无法表达或不便表达的,却通过各种姿式、表情流露出来。这种种“言”外之“色”,是采访对象思想感情的间接的或者比较隐蔽的反映。一个有经验的记者,在采  相似文献   

14.
论点辑录     
“独家新闻”别解关于独家新闻,一本颇有影响的辞典收了两种解释。其一是:“只有一家新闻机构单位报道的新闻”;其二是:“某一新闻媒介抢先刊载或播发的独自一家的消息”,“还应是概括事实更本质、启迪人心更深刻、社会影响更普遍,指导作用更明显的重大新闻”。应该说,这两种解释都有其道理,但前一种解释似乎过于简单,不便操作。后一种解释也值得推敲,“抢先发表”和具备“重大”品质,一部分独家新闻的确是这样,但不见得每一条独家新闻都是如此。就是说,这两点不一定就是独家新闻的质的规定性,而独家新闻质的规定性却另有别的…  相似文献   

15.
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和灵魂,这是政党报纸时期所有办报人和阅报人的共识,毋须多言。然而到了商业报时期,评论却失去昔日光彩,在新闻体裁的园地里渐渐难觅踪影。有人认为,商业报作为一种经济独立的职业报刊,其主要职能就是为受众提供尽可能多而全的消息,或者“置观点于客观事实报道中”,  相似文献   

16.
当记者的人总是希望自己的稿子发表后能被人记住,最好被人永远记住,即稿子能有最长的生命力。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一种崇高的职业追求。但是,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绝大多数新闻稿是读后即忘,它并没有长久的生命。这是新闻的信息本质所决定的。信息的特征是稍纵即逝,传递信息的新闻当然也就是“易碎品”了,这是基本规律。要想作品难忘,就要在“易碎品”中寻找“耐用品”,这就注定了当名记者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虽然新闻是易碎品,但也不是每一件作品都要被时间之锤敲碎。我们读新闻史,回忆自己几十年间的阅报经历,还是发现会有一些新闻作品留…  相似文献   

17.
当记者总是希望自己的稿子发表后能被人记住,最好被人永远记住,即稿子能有最长的生命力。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一种崇高的追求。但是,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绝大多数新闻稿是读后即忘,它并没有长久的生命。这是新闻的信息本质所决定的。信息的特征是稍纵即逝,传递信息的新闻当然也就是“易碎品”了,这是基本规律。要想作品难忘,就要在“易碎品”中寻找“耐用品”,这就注定了当名记者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虽然新闻是易碎品,但也不是每一件作品都要被时间之锤敲碎。我们读新闻史,回忆自己十几年的阅报经历,还是发现会有一些新闻作品留在记忆里,挥…  相似文献   

18.
周淑利  裴雷 《兰台世界》2012,(36):34-35
清末阅报处的大量出现是中国近代报业繁荣的结果,阅报处并非简单地将报纸陈列出来,供有需要者取阅,而是有着一套很规范的组织章程。本文从梳理直隶省阅报处自身发展历程入手,初步分析阅报处的活动内容及其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9.
平时阅读报刊,常见这样那样的征稿启事。天长日久看得多了,竟也看出一点“门道”来。譬如对于应征稿件的处理,不管采用与否,大抵都是不退的,但在具体表述上却显出不同的“风味”:有一种是“一律不退”、“一概不退”或叫“概不退稿”的,硬语生言,干干脆脆,使人读来也好、听来也罢,总有一种生味与辣味;另有一种与前者反差鲜明,代表语言叫做“恕不退稿”,恕者,宽容别计较也,虽说也是不退稿,但使人读来、听来却有一种甜味;再有一种叫做“一般不退稿”,那意  相似文献   

20.
应约为一家报纸阅报“挑刺”,发现有的年轻记者将被采访对象的某些规划当作新闻进行报道。比如《××××(地名)风吹草低见牛羊》,字里行间不见此地发展牛羊养殖业的任何新闻事实,通篇只是养牛养羊的数字规划,养牛养羊是一门极为艰苦、极讲科学的活儿,而这位记者笔下全是规划数字,仿佛“风”一吹就见到成片的牛羊,读者会提出疑问:这规划究竟能否变成事实?又如,一篇某地级市发展旅游业的报道,通篇写的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