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译批评是对翻译活动的理性反思与评价,既包括对某个翻译文本的具体评价,也涉及到翻译过程与其它相关翻译现象的总体评析,是连接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纽带。翻译批评对于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技能素养、以及分析与鉴赏能力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化语境即是与文本生产和接受行为有关的文化总和。社会文化语境因素对于成功翻译实践具有重要作用。译者应认真审视翻译所涉及的社会文化语境因素,根据原文的具体情况和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灵活选择正确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翻译批评一直以来引起广泛的争议,人们往往从一个视角去批评另一个视角下翻译的文本,并提出对与错,忠实与否等翻译标准。随着翻译研究从规定性向描述性研究转向,翻译批评也应向描述转向,客观描述翻译行为和其背后的原因,用历史和时代的观点去辨证批评、分析翻译行为和翻译活动。立足译者主体性、文本意义不确定性及文本阐释的多样性,结合伸出你的手献出一点爱的多种英译,运用文献法、语料分析法和对比分析等方法,从对等理论视角、功能视角和读者接受视角对该翻译进行翻译批评,可以发现很难对其进行规定性判断。因此通过对Holmes的翻译学结构图的改进出发,分析出在翻译批评中应采取描述翻译批评模式,用描述的方法去分析译本和翻译活动,从而达到构建描述翻译批评模式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注重分析蕴涵在翻译文本之中的权力关系和历史语境,为翻译批评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思维方法。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翻译批评所关注的焦点是翻译过程,即翻译的外部因素及作用于其上的各种力量和所施加的影响。翻译批评的目的主要在于对翻译现象做出符合历史现实的描述、解释和评价,揭示出翻译生产的社会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文化因素对产品的影响、促进或制约作用,以及翻译主体(译者)在各种因素中所担当的角色。后殖民视域下的翻译批评应采取文化批评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批评方法。鉴于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和翻译批评的多维性,翻译批评应当是多层次和多角度的,对待译作,得出的概念和结论也不应当是惟一的,而是多元和动态。  相似文献   

5.
从接受理论看文学作品重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理论认为文本具有开放性和未定性,不同的读者会赋予其不同的理解和阐释。本文尝试运用此理论对文学翻译过程进行考察,从译者和读者的角度出发,分析文学作品重译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必要性。同时作者还进一步指出接受理论对于反思传统的翻译理论和批评,以及指导具体翻译实践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批评是翻译批评中的热门之一,传统的以文本为中心的语言学和诗学批评路径维度单一,纯文本分析多,描述性弱。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批评应该打破文本的束缚,在传统的以文本批评为主的语言学、诗学批评基础上,充分参照基于不同翻译目的、不同诗学理念、不同翻译策略、不同目标读者群的译者,不同阅读目的的读者,以及产生不同社会文化价值的社会等超文本因素,探究文本批评与超文本批评相结合的多维批评路径,发挥翻译批评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趋向良性循环的导向功能。  相似文献   

7.
作者运用文化翻译现的理论。从影视翻译的特点和原则出发.对影视字幕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处理等问题进行探讨,指出译者应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努力实现译文文本与原文文本的文化功能等值。还指出译语文化是决定翻译的因素.成功译文应以译语读者为中心,注意信息传递的效果.即读者的接受性。译语观众与原语观众心理接受反应和谐一致.是影视翻译最高标准。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传统的翻译本体论和价值论的反思,作者认为:传统的翻译本体定义具有片面性、其价值论存在缺陷,不能解释翻译活动中存在的诸多现象,并指出,翻译研究应将传统理论与现代理论结合、语言因素与文化因素结合。只有这样,翻译研究才能健康发展、翻译批评才能客观全面。  相似文献   

9.
目的论作为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核心理论,自问世以来,在国内外引发诸多研究和争议。中国学者对目的论的态度以应用为主,批评为辅。现有的批评性研究大多是从宏观的文化、整体理论或实践角度出发,缺乏对目的论本身微观的探讨。文章从细微处着手,以目的论中的翻译指令为参照,从预期文本功能、文本接受的时间和地点出发,分析目的论的局限性,以期更好的推动目的论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吕俊 《宜春学院学报》2007,29(1):148-156
分析了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的文本理论及它们同翻译批评的关系,指出它们对译学研究的贡献与对翻译批评的误导。作者主张用马克思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所提出的艺术生产理论来看待文本与语言和社会的关系问题,并指出翻译批评学的理论也应建立在这种文本观上。  相似文献   

11.
对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的可取与不足之处进行探讨,概括了其在国内的传播和批判接受过程,该理论具有进一步挖掘的潜力,应成为翻译理论和翻译批评的重要一维。  相似文献   

12.
吕俊 《宜春学院学报》2007,29(3):147-153
本文分析了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的文本理论及它们同翻译批评的关系,指出它们对译学研究的贡献与对翻译批评的误导。作者主张用马克思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所提出的艺术生产理论来看待文本与语言和社会的关系问题,并指出翻译批评学的理论也应建立在这种文本观上。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早在上个世纪早期就对翻译领域的诸多问题做出过独到的论述,论及到了翻译本质、文化翻译、翻译功能、翻译批评等诸多方面。重新认识其翻译思想,对当今国内译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操控论的渊源、发展及意识形态二维操纵角度指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文学写作与翻译的外部搡控与文本内作者意识形态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对立与对抗,这两种意识形态的矛盾才是真正的意识形态批评。并指出:翻译批评不能只停留在外部,而应深入到文本内部,扩大对文本的解读权力,以促进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5.
接受美学对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诗词对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把古典诗词译介到西方对传播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由于本身所具有的特殊形式和内容,翻译古典诗词对许多翻译家来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本文从接受美学视角出发,对古典诗词翻译过程进行了初步探索。译者首先应使自己的期待视野与原语文本保持一致,其次应充分考虑并尊重译语读者的接受水平和审美期待。  相似文献   

16.
翻译批评是伴随着翻译活动出现的,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研究学派开始从文化角度研究翻译,作为翻译研究的评价体系——翻译批评也应从注重文本转向注重文本生产的相关因素,把视角转向译入文化,这一趋势符合"翻译批评必须具有多元化的开放视野、民族性的传统意识、建构性的学术追求"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韩婧 《考试周刊》2012,(62):28-29
影视字幕英译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不仅需要考虑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需要关注中文到英文的转换过程中文化词汇的翻译,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离不开平行文本的借鉴和使用。本文将讨论结合平行文本进行字幕英译的策略,说明平行文本对译者模仿目的语读者的语言风格及翻译文化词汇时运用平行文本提升译文质量起到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受诸多文化因素的影响。根据翻译研究流派理论,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影响翻译的文化因素,对翻译具有重要的作用:一特定思想意识形态,即强制性思想意识形态或受接受语文化主导意识形态影响的意识形态,对翻译文本的选择有决定性作用;这一特定意识形态也决定了翻译文本的改写及改写策略。最后指出为达到更好的文化交流目的,非民族中心主义的翻译策略值得一试。  相似文献   

19.
翻译批评以翻译标准为指导,应尽可能做到客观、科学和公正。然而,由于翻译标准并不统一,翻译批评原则的确立和选择往往带有批评者的个人主观色彩,导致在具体操作中很大程度上无法使翻译批评做到客观、科学和公正。阅读是读者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译文要帮助实现这一过程,译者在译文中就应隐身幕后,避免干扰、影响读者与原作者的交流。译者隐形这一指标比较具体,便于从功能性、分析性和对比性批评等角度对译文作分析、评价。译者隐形作为文学翻译批评的一个尺度,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从翻译批评的方法论尺度衡量,译者隐形这一指标可使翻译批评标准比较客观。  相似文献   

20.
翻译是涉及诸多人际关系的实践活动,且翻译伦理是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务文本翻译的伦理问题以文本类型理论为指导,从语言、文化层面过渡到伦理层面进行分析,提出商务文本翻译应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侧重不同的伦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