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易斌 《中学文科》2006,(1):55-55
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历史上流传下来许多脍炙人口的对联,至今仍具有重大教育和激励作用,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极好素材。寓联于教,有助于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这些年,为了做好班主任工作,我巧用对联进行教育教学,极大地丰富了班主任的工作内涵,也拓展了教育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3.
课对是我国传统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基于素质教育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对联篇幅小,趣味性强,可寓教于乐,是汉语用字,组词,修辞,造句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最好训练形式,属对可培养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习惯,对联也是进行美育,品德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相似文献   

4.
路吉善 《历史学习》2007,(12):14-15
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一。它的历史源远流长,自五代流传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讽刺对联犀利、辛辣、巧妙、谐趣,可同战斗的杂文、讽刺漫画相媲美。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对联尤其是讽刺对联并加以讲解,可以开阔学生们的视野,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有利于进行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5.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人社会科学。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十分必要。中国传统化素有史结合的特点,引用对联于初中历史教学,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有效尝试。本就如何在初中历史课教学中运用对联这一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来激发学生兴趣、识记历史知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等作用和选用对联的原则作一番粗浅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许多别具一格的形式。对联就是中华文化中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群众基础的堪称一绝的民间文学形式。中华对联文化源远流长、雅俗共赏,历来是传播主流文化和进行道德教化的好形式。在先贤们创作的种类繁多的对联中,有一类对联是教人励志修身的。这类传统励志修身对联,大都对仗工整,文字凝炼,含意深厚,富有哲理,它旨在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使人们受到警策或自励,从而学会为人处世的艺术.提高人生的志趣和价值,有些励志修身对联堪称为内容和形式达到高度统一的文学精品。即使在当代,这些励志修身对联对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素质和道德品质也富有教育意义。励志修身对联,是我国人民创造的一种修身进德、励志图强的好方法。可使人三省其身,如听良师训导,潜移默化,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提高素质。无论是从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修养,还是从提高青少年整体素质来看,学习和欣赏传统励志修身对联都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文学样式,被誉为“民族国粹”。古往今来,人们从未间断过对对联的艺术探求,许多文人墨客以联抒情,不少志士仁人以联砺志,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轶闻趣事。不少名联佳对更是人类智慧火花的进发,聪明才智的结晶。欣赏一些优秀的对联,不仅可活跃思维,开启智慧,还可陶冶情操,提高情趣。  相似文献   

8.
刘如杰 《成才之路》2011,(1):I0016-I0016
1927年3月,陶行知在南京和平门外晓庄,创办实验乡村师范学校,开展乡村教育运动,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并撰写“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对联。对联简洁明快,是他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  相似文献   

9.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富于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它可以美化环境,可以使人增长知识,可以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和美的享受,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对联,除了可以状物写景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臧否人物、评述事件、教育群众。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撰文谈谈对联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行业楹联     
楹联是中文中特有的文化,以言简意赅,言近旨远,对仗风趣,雅俗共赏而受人喜爱。行业楹联是各行各业根据自己的特点而撰写的专用对联,它既反映了行业的特点,也体现出从业人员的思想品德、精神风貌。下面就笔者收集到的一些行业楹联写下来纠飨读者。这些对联也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素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陈天波 《中学文科》2007,(12):118-118
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有着独特的价值。在历史教学中巧用对联,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强思想教育,弘扬传统文化,从而使历史教学收到良好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漫话对联     
对联源远流长,是汉民族所特有的一种学样式。对联巧妙地利用汉字的特点,构成两句或两段音节、字数相等,词性对称,声调平仄协调的联语,如鸳鸯戏水,又似莲花并蒂,短小精悍,富于表现力,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是中华民族化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13.
历史教学中适当运用与教材内容关联密切的对联,对帮助学生记忆和掌握历史知识,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等,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对联是表现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文学形式,从对联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不少重要人物撰写的对联内容往往体现出党史的一个侧面。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读对联让学生学习一些党史知识,增强学生热爱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5.
对联,作为中国学独有的一种用语言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学形式源远流长,在语教学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其作用有四:帮教师卒章显志,助学生抓住要领;引发思考的切点,透析章的标尺;只言片语解缘由,化繁为简寓其中;悠悠对联娓娓语,指点迷津惜光阴。  相似文献   

16.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对联中嵌入数字能产生妙趣横生、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下面撷取几副,以飨读。  相似文献   

17.
对联又称楹联,是我国独特的一种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联是中华瑰宝,汉学明珠。化发达的国家都有诗歌、戏曲、散和小说,唯独中国还有对联。对联是汉字化结晶,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驭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18.
一、趣识对联 1.趣引对联。 师:魏老师是个男生,请一位女生跟我站在一起,这就有了一副对联。谁来加个横批?  相似文献   

19.
“两行文字”——对联,是中国汉语言文学丛林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一枝奇葩。这种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体裁,本身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底蕴正与当前语文教学所倡导的人文精神琴瑟和呜。不仅如此,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具有非同一般的作用。因此,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在中学语文试卷中时常能见到对联形式的题目,而在语文课堂中引入对联艺术,已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实际行动。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对联到底还是较为生疏的。那么如何将对联引入教学,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课文《狱中联欢》中有很多对联。因为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联,所以我特意用一节课的时间跟学生讲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我先让学生去找自己喜欢的对联,再给学生讲解对联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巩固有关对联的知识,学完《詹天佑》一课后,我设计了一个语文实践活动。我对学生说:“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他的事迹非常感人。让我们来写副对联歌颂他。同桌可先讨论一下,想一想应当怎样写,最好能押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