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马克思之所以研究俄国农村公社问题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密不可分。马克思指出俄国农村公社具有"二重性"、孤立性等特点。对待俄国农村公社的走向问题,马克思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在"资本论"时期,马克思对农村公社持中立态度,既不认为它具有生命力,也不反对它有生命力;在1877年《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马克思对俄国农村公社持悲观的态度,认为俄国农村公社有可能遭受资本主义的一切灾难;而在1881年《给维·伊·查苏利奇的信》及其信稿中马克思又持乐观态度,认为俄国农村公社有可能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走向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2.
农村公社是马克思剖析亚洲社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角,马克思对亚洲农村公社的看法大致经历了从否定到不怎么否定的过程.19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马克思把以印度为代表的亚洲农村公社看作是亚洲社会封闭、落后、野蛮的象征。70年代中期之后,马克思看到了俄国农村公社的某种积极意义,认为处在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俄国社会,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3.
经过反复思考,马克思认为俄国农村公社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问题,是生产力落后的俄国农村公社如何达到高度发达。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恩格斯研究表明俄国农村公社不可能成为共产主义的起点,通过把马克思与恩格斯关于这一问题的论述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看出,马克思与恩格斯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思想在理论依据上是相同的,他们的研究起点不同,他们这一思想对指导生产力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东方社会思想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侧面,重新审视和界定马克思东方社会思想的内涵实有必要。马克思对俄国农村公社的剖析是其东方社会思想的经典之作,在剖析俄国农村公社的过程中显露出来的方法论意义,值得深度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平均主义是人们的平等观在经济上的要求。俄国历史的发展长期受平均主义思想的影响。平均主义与俄国的农村公社密切联系在一起。农村公社是培植俄国平均主义的土壤,也是平均主义得以延续的载体。同时,平均主义原则又是农村公社得以长期存在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初稿)》中提出,“从理论上说”和“从历史的观点来看”,俄国存在着走新式社会发展道路的可能性,因为俄国“农村公社”和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同时存在,它能够吸收西方的一切积极成果,而不必经受资本主义发展的波折和痛苦.但从俄国的现实看,农村公社“几乎陷入绝境”,俄国走新式社会发展道路的可能性趋于消失.马克思在俄国社会发展道路上的两种设想,体现了发展道路选择上的灵活性和可变性.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强调自己在俄国能否"跨越卡夫丁峡谷"的问题上不持看法或观点,并且反对把自己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发展和灭亡的理论视为"一般发展道路"的理论。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初稿)》里,马克思强调"从理论上说"俄国可以不经历资本主义制度而占有西方资本主义生产的成果,但是必须"从纯理论回到俄国现实中来",现实情况表明农村公社"几乎陷入绝境",而且专制统治者和新生资产阶级准备给它"最后的打击"。如果俄国爆发革命,形成农村公社自由发展的条件,农村公社就会成为俄国社会新生的因素,但这只是一种假设。事实说明,马克思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俄国可以"跨越卡夫丁峡谷"。他在此问题上持谨慎态度和理智观点。俄国此后的历史证明马克思的态度和观点是十分正确、十分必要和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一)前封建因素的残存是沙皇制度形成发展的历史根源之一。九至十世纪,当西欧各国封建庄园经济走向成熟,中国唐宋之交封建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俄罗斯民放才开始从军事民主制的农村公社中解脱出来,进入阶级社会。这时,它已不能按步就班地经过奴隶社会再进入封建社会,而直接由农村公社状态跃入封建社会。未经母体充分孕育,必然先天不足,大量前封建因素保留在俄国社会内部。在整个俄国封建社会历史中始终存在着农村公社的某些残余,直到1906年斯托雷平的土地政策开始执行,农村公社才最后瓦解。村社组织多少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与统治阶级作斗争的某些民主方式。这就是俄国封建地方政权中长期存在民主选举机构的原因,尽管这种选举总是操纵在  相似文献   

9.
理清马克思形成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研究方法,对准确理解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是有益的。在马克思的学术生涯中,早期主要侧重于逻辑思辨的方法,将印度和俄国等的农村公社视为原始公有制的遗存并推论出亚细亚生产方式,即公社土地公有制。晚年则侧重于经验实证的方法,应用人类学和民族学的成果对原始社会史和农村公社进行实证研究,使亚细亚生产方式所定义的公社土地公有制和原始社会氏族公社组织联系起来,科学揭示了人类早期社会从氏族公社到农村公社的演变过程,阐明了从公有制到私有制的发展过程,最终完善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0.
在形成俄罗斯文化深层特征的过程中,农村公社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俄国的农村公社的存在有上千年的历史,19世纪达到发展的顶峰。农村公社经历了基辅罗斯时期的维尔福、莫斯科公国的黑乡、17世纪的重分型公社,1861年改革后村社发生了较大变化,直到苏联农业集体化,村社的历史才宣告终结。村社既是农民自己的民主组织,又是官方统治农民的基层组织,在社会性质上具有双重性和矛盾性。村社孕育了俄国农民崇拜皇权、集体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的发表在俄国引起震撼,俄国民粹派反对《资本论》关于由资本主义灭亡到社会主义建立的一般发展道路,认为俄国存在古老的农村公社及合作制,可以不必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从而促使马克思对俄国公社前途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2.
(一)导言列宁所著“俄国资本主义底发展”一书,於一八九九年初版问世。这是一本杰出的著作,其中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根据大量统计资料的分析,对改革后的俄国,於十九世纪最后三十年来,农业中和工业中资本主义的具体发展方式,作了一个多方面的渊博的说明。同时,列宁此书是战斗性和论战性的。它是为了反对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在俄国革命知识份子和工人阶级当中相当流行过的民粹派观点和“理论”的。民粹派否认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忽视无产阶级这支主要的革命力量。他们硬说,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不是通过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工人阶级与农民联盟的革命斗争,而是通过发展农村公社,民粹派把农村公社理想化了,并认为它是社会主义的“萌芽”。民粹派对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他们的观点阻碍着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因此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当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揭露民粹派的观点在科学上不能立足,指出这种观点对革命事业的危害。这一任务,列宁在其所著‘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一书(一八八四年)中出色地完成了。在这本书中,列宁给了民粹派以致命的打击,揭穿了他们假装人民之友,实际上反对人民的本来面目。而在‘俄国资本主义底发展’一书中,列宁则完成了从思想上粉碎民粹派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民粹主义作为落后农民国度的特有现象,是俄国农奴制度走向危机和资本主义薄弱发展的产物.俄国民粹主义的共同特征是信仰和崇尚“人民”,对资本主义怀有厌恶和恐惧,企图通过被理想化的农村公社,跳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民粹主义是俄国先进知识分子对社会发展道路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4.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经济危机的根源,但不是任何阶段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都必然导致经济危机,马克思本意中的“卡夫丁峡谷”不是指资本主义制度,只能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某些阶段和导致的经济危机及其所带来的灾难。无论是马克思给查苏利奇的复信,还是有关“卡夫丁峡谷”问题的相关文献,马克思均没有提出“跨越”的思想,只是对该问题作了深入的有益的思考和酝酿。“跨越”是指俄国在落后的农村公社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直接进入社会主义。“不经过”是指俄国农村公社可以绕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通过其他的社会发展道路而过渡到社会主义,二者是根本不同的。  相似文献   

15.
一、1905年革命与《10月17日宣言》 1861年改革以后,从19世纪80年代起俄国在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统治下出现了“反改革时期”,此后沙皇在维护传统体制和追赶西方模式之间来回摇摆。到20世纪初,农村公社与市场机制的矛盾越来越明显,俄国又一次走到十字路口。世纪之交俄国先后两任内务大臣——维特与斯托雷平是两个大改革家,他们主政20余年,对推进俄国现代化进程各有建树,因此成为苏联解体后“改革史研究热”中被谈论最多的改革明星。  相似文献   

16.
农村公社是一千多年的俄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社会结构,是俄国社会史中重大问题之一。十九世纪上半叶,俄国学术界对俄国村社起源问题进行了研究,产生了争论。至今,苏联史学界对这个问题也并未获得完全一致的意见。争论的焦点是古罗斯公社的性质问题,即到底是父权制家庭公社,还是地域公社的问题。因此,这一争论实质是涉及到古罗斯的社会发展阶段问题,涉及到罗斯社会的某些理论问题。本文不准备从一般公式出发,而是准备从已知的考古材料和文献材料出发,对罗斯村社起源问题做一初步介绍,并考察几个问题,希望从中得出几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认为"卡夫丁峡谷"是喻指资本主义制度而不是指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波折,实施"不通过"行为的主体是俄国农村公社而不是俄国,"不通过"的方式是"绕过"而不是"跨越","不通过"的条件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方面的.  相似文献   

18.
认为“卡夫丁峡谷”是喻指资本主义制度而不是指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波折,实施“不通过”行为的主体是俄国农村公社而不是俄国,“不通过”的方式是“绕过”而不是“跨越”,“不通过”的条件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方面的。  相似文献   

19.
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究竟能否跨越这一问题曾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热烈讨论,但人们译这个问题的看法一直是界限模糊的,因此有必要予以澄清,马克思恩格斯所关注的跨越问题仅仅是围绕俄国农村公社的命运展开的,这一问题可简单地表述为“俄国农村公社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吗?”。他们以及列宁、斯大林都不普论述过俄国或中国能否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问题,事实上,人们对此问题的关注,是对社会主义实践4 理论注,我们需要探讨的实际上是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关键问题,对此,必须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之上,通过社会主义改革的实吓来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20.
从基辅罗斯时期直到20世纪20年代,村社一直是俄罗斯最基层的农村社会组织,有着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在俄国历史发展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村社不仅是农民生活和生产的组织,而且是国家法令和政策的传播工具。村社职能涵盖了农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行政司法、兵役、宗教等内容。1861年改革前后农村公社的职能虽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但不可否认,在具体的经济职能、管理职能和社会职能上却在悄然发生着嬗变。正是这种细微的嬗变,为其后俄国历史的剧变积聚了力量,同时,也是俄国社会历史发展变化在农民社会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