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熙的《林泉高致》是中国绘画美学理论的重要著作。“夺其造化”,是其美学思想核心。郭熙强调了创造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生命活力;创作主体必须直接审美观照自然山水;艺术家必须善于营造一个兴奋适意的创作心态;“三远”论表明了中国山水画艺术走向了更加成熟。  相似文献   

2.
郭熙的山水画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郭熙的《林泉高致集》是山水画理论的集大成。它的美学价值在于明确回答了山水画的本质特点是源于人热爱自然山水的本性,论述了人的情感变化与自然山水景物变迁的对应关系。它的艺术价值在于提出对自然山水“取之精粹”的艺术概括的观点,以及中国山水画的视觉原理和空间表现的“高远、深远、平远”即“三远”的创作规律。  相似文献   

3.
<林泉高致>是我国山水画发展至高度成熟时期的产物,其中的许多理论影响了后代的大批山水画家.文章试从"可游可居"这一立论出发,来探讨<林泉高致>的意境美学.  相似文献   

4.
郭熙的《林泉高致》与李成的《山水诀》这两篇画论在语言和风格上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在于单纯的文本与文本的比较中,能不能探索出一条同时对二文作者的个人情感以及社会性都能够深层理解的路径。比较两篇画论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试探性的。它没有得出推进性的成果,但对于后文的展开也是必要的。二是中心论述。每一次论述,都是以对《山水诀》中的某一句话开始的,而对在《山水诀》中没能出现却在《林泉高致》中有所涉及的内容,由于论题所限制就完全忽略过去了。  相似文献   

5.
《滨州学院学报》2018,(5):80-84
突破以往研究中对郭熙美学思想分析的儒道判别的框架,从"学画""作画""观画"三个方面对《林泉高致集》中表达的美学思想进行分析,郭熙的画论思想包括重视学画时的修养工夫、作画时的变化以及观画时的林泉之志等内容。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山水画几乎无一例外都会表现出一种"远"在其中,或是景之远,或是思之远。"远"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以郭熙《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远"为例,结合"三远"带给人的视觉心理上的感受来阐释"远"与中国美学内涵的关联,以此为突破口来解释中国山水画之所以"远"的缘由所在。  相似文献   

7.
中国山水画中的“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艺术境界,只有通过《林泉高致》中“三远”即“高远”、“平远”、“深远”的绘画方式才能实现,进而达到中国山水画审美的空间意识。郭熙的“三远”论,是他对山水画意境的一种有力概括,从表现“远景”开始,进而构成“远势”并弛向“远思”。画中“远”的空寂,使人的思绪跟着山水的“远”而无限延伸,渐渐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郭熙的《林泉高致》是具有丰富的美学思想及哲理性的文献,为中国绘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张海生 《文教资料》2011,(11):103-105
郭熙在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起很大的作用,是一位有代表性的画家。他的《林泉高致》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山水画创作的理论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林泉高致》的出现标志着山水画理论已进入成熟阶段,对于今天的山水画创作与研究仍然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充分阐释了“时空结合”的美学思想。他对于空间艺术有精辟、周到的论述,他把时间特征表达得如此鲜明,向空间艺术注入了时间意识,突破了黑格尔等西方美学家公认的“绘画是空间的艺术”的理论,开拓了山水画时空结合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0.
皴法:这是山水画写生中画山石必须掌握的技法.历代山水画家创造的各种皴法,都是在"师造化"过程中逐渐累积起来的技法经验,是民族绘画中极宝贵的传统之一,值得珍视和学习.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  相似文献   

11.
荆浩是我国五代时期伟大的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他所著之《笔法记》内容丰富深厚,堪称中国水墨山水画的理论基石,也是郭熙《林泉高致》以前的最系统的、最完整的山水画理论著作。《笔法记》的核心观点"图真论"首次将山水画创作中的"真"与"似"明确的区别开来,并通过"六要"、"四品"、"二病"的观点进行阐述,确立了山水画创作的一个重要尺度。  相似文献   

12.
分析《林泉高致》,转化出山地乡村景观空间自然化、“四可”化、因地制宜等营造原则;提出了虚实相生的空间布局、主次分明的景观配置和诗意化的景观表达等空间景观营造方式,并通过案例验证了其可行性;认为乡村景观空间营造可从山水绘画理论中汲取营养,营造如画的乡村景观空间,从而提升乡村景观空间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3.
"雪域山水"作为特定文化圈的一种艺术形式语言,不仅潜藏着山水画家深层心理的文化原型,同时也在不断置换、发展着山水艺术现实形态。以"雪域意象"为论点,将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与绘画语境作为对"自然之美"展开的一种艺术观照,不仅是对"地域性"美学评判的分析与探究,更是借自然山水来折射画家生命境界的皈依和对山水艺术精神的认知。  相似文献   

14.
郑良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1):91-93,107
“林泉之心”从美学的角度理解,具有二个层次的内涵。一是抱着平等亲爱的心态,与林泉为朋。二是人情人性与山水的共鸣,移情作用的体现。它告诉我们,只要拥有发现山水之美的“林泉之心”,大可以不必隐逸到山水之中,在现实社会中同样可以获得山水之乐。郭熙的“林泉之心”就是美学中的审美心态,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相似文献   

15.
不同季节中溪泉的变化
  对于溪泉的经营,除须细细观察其水势类型外,还应熟悉不同季节中水的变化。比如,古人有“春水微碧,夏水微凉,秋水微清,冬水微惨”(宋·韩拙《山水纯全集·论水》)的说法。即使是同一季节的水,在不同天气下又有不同状态。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分析瀑布,就列举出“雨中瀑布”“、雪中瀑布”、“烟溪瀑布”三种状态。自然界中气象万千,水自然也随之莫测万变。画山水者定要细细观察揣摩,不可马虎。  相似文献   

16.
“远”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理论的重要审美范畴之一,具有“超越有限,追求无限”的本质内涵,这在北宋·郭熙、郭思所著的《林泉高致》中有多处体现:山水画家的审美情怀、观照客观景物的审美方式、山水画空间表现与主体心理的关系以及意境理论的成熟等。“远”观念对于山水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对于全面、准确理解北宋时期山水画所具有的“超然之美”的艺术旨趣颇多裨益。  相似文献   

17.
中国山水画艺术及其理论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共生共荣的美学思想。宗炳《画山水序》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生态美学思想。中国山水画及其理论中包蕴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对当代生态美学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自然山水作为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永恒主题,有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因之缘。自然山水在中国人的心中具有寓意的象征,山水代表着宇宙自然。中国山水画的美学精神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同一,中国人移情于山水来传达内心的深情,是灌注了主观性情的人化自然,是自然与人的生命精神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邵金峰 《天中学刊》2012,27(3):89-91
郭熙的《林泉高致》是中国古代画学名著,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审美智慧,其中的"丘园养素"的山水功能论蕴含着浓厚的家园意识;"饱游饫看"的审美观照体现了物我平等的古典生态智慧;"易直子谅"的创作心理内蕴着古典的生态人文主义情怀;"可居可游"的审美目标展现了古代画家对理想生态环境模式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从《世说新语》出发,分析当时人们对山水自然审美态度的转变,指出这种审美态度具有与山水平等沟通、在其中怡情乐志和体味生命哲思的特点,并讨论了由此所形成的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