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嘉 《传媒》2018,(6):60-61
在当前的媒介融合背景下,以电视媒介为单一传播方式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逐渐呈现出被边缘化的态势. 中央电视台根据媒体融合的时代要求,打破传统采编业务流程,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类型和生产流程进行了重新定位与调整,推出了首档融媒体节目《中国舆论场》.节目以融媒时代传播内容与渠道的新变化为基础,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注重用户体验,是融媒时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一次大胆尝试.  相似文献   

2.
黄超 《新闻前哨》2020,(2):84-84
近年来"CCTV News"(央视新闻旗下的短视频新闻应用)等媒体推出了短视频新闻服务,是融媒时代电视媒体应用新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实践,本文力图对融媒时代电视新闻短视频传播相关问题进行探析。一、融媒时代电视新闻短视频传播的优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提升和手机等移动设备迅速发展,依托于移动端的短视频在电视新闻传播中具有以下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融媒时代网络新闻评论的特征进行阐述,从融媒时代网络新闻评论与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提高网络媒体公信力,调动大众参与度;明确网络新闻评论价值取向,与传统媒体融合引导舆论;搭建信息化平台,技术手段控制网络言论等几个方面的措施。希望基于现代化网络背景下,利用融媒体的优势,保证新闻评论的客观性,传播更多正能量的信息,发挥出正面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电视新闻有着比较久的发展历史,确保其舆论影响力尤为重要。目前,新媒体以及互联网技术发展越来越快,融媒体时代逐渐到来。在这种环境下,融媒体发展给电视新闻舆论影响力带来了比较多的冲击,降低了其影响力。为了与当前融媒体时代基本需求相满足,电视新闻提高舆论影响力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5.
在融媒时代,电视新闻传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章在阐述融媒的基础上,分析了融媒对新闻传播产生的影响,并以CGTN新闻传播为例,从新闻传播主体、新闻传播流程、新闻传播方式等方面,具体分析了怎样在融媒背景下更好地促进新闻传播的变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2023年8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26亿人,短视频已经成为融媒时代的重要传播路径。在融媒背景下,短视频与电视、报纸、广播和其他传统媒体形式结合,为新闻报道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本文详细讨论了融媒时代短视频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7.
新融媒时代意味着媒体形式的融合,媒体形式的创新和融合给电视行业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和挑战。就目前来说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本身存在很多问题,新融媒时代对电视新闻编辑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电视新闻编辑就需要加强转型和发展,适应新媒体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徐晨  陈江萍 《今传媒》2016,(11):130-131
传统媒介主导时期电视新闻的传播广泛而具有影响力.其凭借声形兼具、客观权威、可信性高等优势获得受众青睐.然而,融媒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新闻传播的固有格局.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信息交流变得更加多样灵活,快捷便利电视新闻的传播力也因此面临挑战.本文试图从电视新闻的关键环节新闻摄影出发,强调对电视新闻摄影专业实践的深层理解与认知,把握其优势及发展趋势,为融媒时代电视新闻传播力的构建提供可参照方向.  相似文献   

9.
融媒体时代,地方报媒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适应融媒体时代的各项要求,地方报媒亟须转型升级,并探究行之有效的对策实现良好的融合发展,对传播链进行创新构建,提升自身价值和综合实力,增强地方报媒的社会影响力和综合效益,实现对舆论的有效引导。本文简述了融媒体对地方报媒发展的影响,浅析了融媒体时代下地方报媒的转型渠道,探究了融媒体时代下的地方报媒发展对策,以期为地方报媒的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苏妍 《新闻世界》2020,(5):34-36
媒体融合现已步入"深水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新闻评论报道形式正在发生转变。主流媒体不断拓展在融媒领域的评论阵地,创新评论表达方式,创新传播手段,不断扩大主流声音的有效覆盖面,以期更好地实现舆论引导。"融评",赋予了评论更多可能性。本文试以当下现有"融评"产品为线索,分析融媒体时代新闻评论的突围之道,并试图为今后新闻评论更好的发展提出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大量涌现,普通公民的话语权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不断增加,传统的电视新闻信息传播方式受到巨大冲击,这就要求各大电视台不断提升电视新闻的舆论影响力,在巩固自己的舆论监督领导者地位的同时,促进电视新闻事业持续长远地发展。本文在概述电视新闻舆论影响力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舆论影响力的因素,并提出融媒体时代提升电视新闻舆论影响力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进步,新媒体已成为现代媒介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受到了严重打击,但它必须主动适应媒介环境的变化,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融合发展,实现优势互补,以谋求更长久的发展。融媒体时代,我国舆论场也由传统媒体主导的社会场逐步转为新媒体舆论场,舆论场的生成和存在方式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立足融媒体时代舆论场特点,对融媒体时代评论工作的创新进行了分析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李智博 《新闻传播》2023,(9):112-114
融媒时代的到来,令传统大众媒介中的电视新闻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融媒体平台的技术性特性,还是媒体行业内部的市场化转型,都需要电视新闻在立足于媒体资源优势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新闻生产方、媒体平台以及受众之间的媒介沟通机制,剖析其转型与融媒时代生产的具体变化,以完成从新闻主体到信息传播的生态建构。  相似文献   

14.
李亚铭  王煜 《青年记者》2017,(32):81-82
因应当前媒介融合的变局,中央电视台于2016年3月20日推出了首档融媒体新闻评论节目《中国舆论场》.该节目每周日晚19:30-20:30在央视四套、央视网以及央视影音面向全球同步直播,其收视份额高达到5.1%,直播期间单期互动人次高达7900万次.①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融媒新闻评论节目将更多地担负起舆论引导的责任,主持人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对其主持策略的研究极具现实意义.本文使用戏剧五因修辞批评的方法,以《中国舆论场》为研究样本进行分析与总结,为融媒环境下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方略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如今,在各类新闻媒体中,新闻评论都起着旗帜的作用:它引领媒介的主流舆论,分析复杂的社会新闻事件,影响和设置着大众的议论话题.电视新闻评论出现得要晚一些,尤其是我国的电视新闻评论自1980年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以后,才真正迈出第一步,随后中央电视台开播了<焦点访谈>等栏目,接着各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评论部相继成立,新闻评论栏目在观众中的影响日益扩大并受到了普遍好评.  相似文献   

16.
融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主题报道如何进行创新才能在当下的融媒体改革浪潮中保持应有的活力,是媒体人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电视新闻主题报道的现状,并以《中国舆论场》节目为例,提出了电视新闻主题报道的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7.
国内首档融媒体新闻评论节目《中国舆论场》,改变原有的传媒主导型模式,注重用户参与、多维互动,实现平等对话、深度交流,并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社交媒体的传播优势,拓展节目传播渠道,为我国新闻评论节目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启示。融媒体时代下,新闻评论节目应注重受众本位、融通传播渠道,同时更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承担媒体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8.
张泰来  穆静 《青年记者》2022,(19):68-69
评论可视化指通过图、文、视频等多种视觉符号进行评论“融媒”表达。在媒介融合趋势下,各主流媒体不断丰富评论的可视化表达方式,让评论更加直观可感,更有效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本文以主流媒体可视化评论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评论可视化的“全媒体”表达方式、“全方位”可视化特点,以及可视化对评论生产过程和表达倾向性带来的影响、如何避免可视化带来的“陷阱”等。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促进了互联网快速发展,使信息载体更加智能化。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由于受到舆论环境越来越复杂的影响,如何能够在纷繁的舆论环境中使多元化的意见和利益诉求得到表达,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简单介绍新媒体与新媒体语境的本质和性质;然后分析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定义、特征;最后对新媒体语境下加强电视新闻评论的资源整合策略进行探讨,以期能够为电视新闻评论的表达更具深度、速度、广度,使受众更易接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融媒时代下的图片报道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总结法对图片报道在融媒时代下的具体定位和融入路径进行研究。本次研究发现融媒时代的发展对于图片报道工作格局、图片种类需求、编辑方法和传播媒介都产生了明显影响。在我国融媒时代持续发展的影响下,图片报道在视觉效果和情感渲染方面的定位变得更加明显。图片报道为了在融媒时代下实现融合发展需求,必须要促进图片报道内容以及呈现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并且图片报道方法需要向着过程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