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主席在《实踐論》里反复闡明了理性认識依賴于威性认識的規律。学到这里,我回忆起了过去的工作,恰恰是違背了这个規律。比如在算术教学上,我一向是主張死記硬背概念、法則、公式的。认为只要学生記住了这些,問題就解决了,教学任务就完成了。至于导出概念的实际事例,以及說明法則、公式的依据,則有所忽視,不去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例中  相似文献   

2.
漢易举要     
序言昔人有言:“不知古注者,不得为經学。”群經如此,而《易》尤甚。《易》之为书,傅者恆言:“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及秦焚书,《易》独以卜筮幸存,較群經为最无闕。然自西汉以后,經說之最复杂者,亦莫如《易》。今依通經須明古注之原則,先述汉儒說《易》之要义。要义既明,而后《易》之古注始可讀;非然者,未有不杆格难通也。  相似文献   

3.
墨池记     
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於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云也。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为其故跡,豈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於山水之間,豈有徜徉肆态,而又嘗自休於此邪?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後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相似文献   

4.
<正> 一湖南溆浦一中英语教师陈抡先生著有《诗经新解》,自谓此书还《诗经》以本来面目而别有新解。其实著者窜改诗经原文,注释又穿凿附会,使原作面目全非。例如《诗·周南·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一章,清马瑞辰《毛诗通释注》云:振振信厚也。注释明确,无烦争议,但陈先生独出心裁,却云:振振公子原文为大人公子。  相似文献   

5.
《曹刿论战》中的“小信未孚”,中学语文课本注:“(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孚,为人所信服。”将“孚”解为“信任”“信服”,实际上是对旧注的承袭,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注:“孚,大信。”此训实乃杜氏之臆测,既无训诂根据,又与文意相悖。《尔雅·释诂》:“孚,信也”;《说文·爪部》:“孚,一日信。”据此,“孚”为“信”义,而非“大信”。作为晚于《尔雅》、《说文》作者的经学大师杜预绝不会不知道“孚”字的信诂,可能是他考虑到,如果将“孚”训为“信”,那么,“小信  相似文献   

6.
《周礼·秋官·士师》:"凡以财狱讼者,正之以傅别约剂."郑注:郑司农云:"傅或为付,辩(按原文为辨,据《校勘记》改)读为风别之别,若今时市买为券书以别之,各得其一,讼则案券以正之."《周礼·秋官·乡士》:"辨(按原文为辩,据《校勘记》改)其狱讼,异其死刑之罪而要之,旬而职听于朝."郑注:要之,为其罪法之要辞,如今劾矣.贾疏:云"要之,为其罪法之要  相似文献   

7.
一、巫山神女——情色光辉的洒播者巫山神女也即高唐神女,她的传说最早见于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赋》。在萧统的《文选》对其进行删改之前,根据晋代习凿齿的《襄阳耆旧传》、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卷三十四《江水》以及唐代李善对《文选》卷十六江淹《别赋》"惜瑶草之徒芳"句所作的注,可知其言原貌大约为:"我帝之季女也,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台。精魂为草,实为灵芝,媚而服焉,则与梦期。所谓巫山之女,高唐之姬。闻王来游,愿荐枕席";"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通过《襄阳耆旧  相似文献   

8.
大会颂     
《七律》 侯光明冯序鹏双桂同芳①启大端②,共商国是绘新篇。人权入宪思殷鉴③④,执政为民乐舜年⑤。减负增收收则悦,创新科学学为先。条文科律凝心血⑥,一本正经万福牵⑦。 二00四年三月注:①“双桂联芳”也叫“双桂同芳”。即,桂:桂树,花极芳香。比喻一家兄弟俩俱获功名。元,施惠《幽闺记,衣锦还乡》兄弟联芳已遂凌云之志。明·邵璨《香囊记·分岐》: “兄弟双桂联芳,摧居首选”。《研究》2003年1期:“放歌申奥办博,双桂同芳”。本期诗意是:“‘人大’‘政协’两会同时召开,枝叶扶苏,群贤竞秀。他们受全国亿万人民的重托,秉承各自的职责,…  相似文献   

9.
民办小学数学課本的第六册是《珠算与簿記》。这册教材主要是为了适应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而編写的,以滿足广大农民希望子女会打算盘,能記工、記帳的要求。全册教材的内容分珠算与簡单薄記两大部分。珠算部分的主要內容有:珠算的基本知識、整数四則計算和小数四則  相似文献   

10.
李佩 《文教资料》2014,(29):64-67
南宋兩浙東路茶鹽司刻八行本《禮記正義》是為時最早之《十三經》經、注合刻本之一,世稱黃唐本,又稱八行本。民國初年,廣東南海潘宗周(1867~1939)寓居上海得此書,印寶禮堂宋版《禮記正義》百部以為流傳,并對八行本進行了仔細校勘,作《禮記正義校勘記》上下兩卷。潘氏《校勘記》記述詳實,從內容、版本等各方面對八行本《禮記正義》進行了研究,揭示了八行本的價值。而《校勘記》本身也有着很大的價值。  相似文献   

11.
桂花(O sm anthusfragrans)为木犀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在我国已有25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和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因其芳香四溢,树形丰满,姿态秀丽,四季长青而闻名于世。千百年来,人们种桂、食桂、赏桂,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桂花文化。从神话传说到诗歌领域对桂花有数不清的赞美,可以说,桂花是植根中华民族文化精髓中的一朵奇葩!一、我国古代关于桂花的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关于桂花的记载,提到“:招摇之山多桂。”《山海经——西山经》载有“:皋涂之山,其山多桂木。”著名诗人屈原《九歌》中提到“: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  相似文献   

12.
《山海经》其书,所记博而且“怪”,世人读《山海经》,非晋代郭璞注,则不可明矣.郭氏之注,旁征博引,而尤重目验,通古今之名,异方之语;求山川诸物得名之由来;辨同名异物与同物异名.郭氏之注,可谓博大精深,信而有据.其所不详者,则付诸阙如,益见其为学之严谨.试分条述之.  相似文献   

13.
初中《语文》第二册《美猴王》一课中有一句话:“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书下注释为:“一个人要是不守信用,就没有办法了。”我认为注得不够确切。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原文是,“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注为:而,如果,表假设。信,真实,不虚伪。可,可以。大车,指牛车。輗,辕端横木,缚  相似文献   

14.
《礼記》中的《学記》是我国最早的一篇教育論文。它系统地总結了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教育經驗;虽然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但其中有些見解在今天仍然发人深省,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借鉴。最近重读这篇文章,觉得有几句話說得非常透晬,对自己的启发很大。它说:“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則易;开而弗达则忌。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作者在这里给教师提出了“和、思、易”三个要求,并且阐明了达到三个要求的具体办法。  相似文献   

15.
<正>“辨”,之释,《说文》:判也;《广韵》:别也;《易·乾卦》:问以辨之;《礼·学记》:离经辨志,注辨谓考问其所定也;《周礼·天官》:弊群吏之治,六曰廉辨,注辨谓辨然于事分明,无有疑问也。《现代汉语词典》中“思辨”词条注释中有“思考辨析”之义项。所谓思辨,顾名思义就是思考和辨析,以分析推理判断所获取的信息为基础,对事物和问题进行推敲评判,最后形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6.
《芙蕖》中“迨至菡萏成花”句,课本注为“菡萏,荷花的别称。”我们认为此注欠妥。 首先,《说文解字》云:“菡萏,芙蓉。华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蓉。”段注引高诱曰:“其华曰芙蓉,其秀曰菡萏;华与秀散文则同,对文则别。”徐锴《说文系传》也说:“菡,犹含也,未吐之意。”可见,  相似文献   

17.
徐州本为区域名称,最早见于约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曾运乾注(下同)——九州之名旧矣,此言禹别九州者,禹始分画州界,立名山川,斥大中国区域也。任上者,郑云:谓定其肥硗之所生。江声云,土肥则所生丰,土硗则所生俭,视其所生,准其赋以制贡。]……海岱及淮惟徐州。[传云:东至海,北至岱,南至淮。]淮(水)沂(水)其又,蒙(山)羽(山)其艺,大野既猪,东原底平。[又,治也。艺,传云:可种艺。大野,即巨野  相似文献   

18.
《史记·淮阴侯列传》和《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名篇,多年来都被选作大学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课的教材。本文拟就通行的大学课本和有影响的注本中一些未善或未是之解,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 (《淮阴侯列传》) 有的注本径以“祝贺”解“贺”义,是望文生训。  相似文献   

19.
《考信录》,清代乾嘉年间河北大名崔述撰。这部我国疑古主义史学的集大成之作有其独到的编纂体例;它的刊刻发行,则从一个侧面反射出时代的特点。《考信录》发凡起例不同一般,它处处体现了崔述的学术思想。其中有三点值得注意: 1.在学术上,崔述深受其父崔元森的影响,形成了经、传有别的明确观念。他说:“先君教人治经,不使先观传注,必先取经文熟读潜玩以求圣人之意。俟稍稍能解,然后读传注以证之。”①“先君谓读注当连经文,固也;读经则不可以连注读。读经文而连注读之,则经之文义为注所间隔,而章法不明,脉络次第多忽而不之觉,故必令别读也。”②崔述幼承庭训,自小便养成了经、传是两回事的明确思想,所以他在作《考信录》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把经和传注分开。他说:“传虽美,不可合于经;记虽美,  相似文献   

20.
释“东皋”     
高二册《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课本注“登东皋以舒啸”:“登上东边的高冈。放声长啸。皋,高敞之地。”此注令人费解:为什么作非要登上东边的高冈去长啸,其他方向的高冈就不能去登?或他家只有东边才有高冈?课本注“皋”为“高敞之地”是对的,但将“东”释解为实指方位的词,则不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