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文学就是人学。人物塑造在小说中具有特殊的意义。鲁迅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人物形象。鲁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中最有特  相似文献   

2.
"特征"是彰显典型人物鲜明个性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民族特性、时代特征和社会必然性的一种显著标志。鲁迅小说典型人物塑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征"的出色选取与独特生发。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文学中的经典力量,也是改善当下文学环境的一股清流。  相似文献   

3.
王美莲 《现代语文》2011,(11):25-26
提起鲁迅的小说,人们立刻就会想到孔乙己、闰土、阿Q、祥林嫂……这些人物之所以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鲁迅塑造这些典型人物时善用、巧用了白描手法。  相似文献   

4.
读鲁迅的小说,常常会接触到作品中的"我".在鲁迅前期创作的二十五篇小说中就有十一篇是用第一人称写的.所以,正确理解鲁迅小说中的"我",对于学习鲁迅作品,搞好鲁迅作品教学以及当前繁荣文艺创作都是有益处的.正确地把握文艺的典型化的创作规律及典型人物的艺术特性是正确地理解鲁迅小说中的"我"的关键.文艺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是以生活真实为依据的,但又不是生活中真人真事的简单再现和翻版,  相似文献   

5.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代宗师。他的小说思想深刻、结构多样、艺术表现方法独到,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极大的影响。本文试从创作方法、典型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结构方法以及小说所具有的浓郁的悲剧氛围等几个方面来论述鲁迅小说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6.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他本人最满意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篇幅不到3000字,却极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孙伏园在《关于鲁迅先生》中评价《孔乙已》“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的作风”。《孔乙己》体现了鲁迅先生“揭示社会的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创作意图,同时塑造了“孔乙己”这一影响深远的典型人物形象,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前学术界对于《水浒传》的研究已经蔚然成风,学术成果丰硕。但其中关于小说中典型人物的出场描写研究则篇籍甚少,笔者不揣谫陋,从研究《史记》中的传主轶事描写手法入手,得出《水浒传》作者在对其小说人物出场的故事化描写的表象之下,其实隐藏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暗示了人物的命运发展轨迹。这种曲笔塑人的手法对于我们今天的小说创作,尤其是在塑造人物方面,具有比较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鲁迅小说题材广泛,思想内容深刻,艺术技巧圆热,历来为人们所赞赏,成为经久不衰的名篇佳作,本文拟在小说体裁的范围内,试作一些整体性的专题探讨。 在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七篇小说里,在鲁迅笔下的出场人物中,他(她)们的出场各呈异彩,绝不雷同。其中有一大清早赶着上班出场的(如《一件小事》中的“我”);有站着喝酒出场的(如《孔乙己》),有天未亮就起床掏钱出场的(如《药》中的华老栓);有站住,“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态度恭敬,叫着“老爷”上场的(如《故乡》中的闰土)……  相似文献   

9.
读过鲁迅小说的人,无不叹服鲁迅刻划人物的技巧。他用那支又生动、又幽默、又泼辣的艺术巨匠的笔,塑造了狂人、孔乙已、闰土、阿Q、祥林嫂等不朽的典型人物形象,画出了“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这些人物一经问世,便象果戈里夺俄国人善于给别人起名号一样,“名号一出,就是你跑到天涯海角,它也要跟着你走,怎么摆也摆不脱”。鲁迅小说为什么具有如此神奇的魅力?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为什么具有  相似文献   

10.
孔乙己·咸享酒店和绍兴老酒凡读过鲁迅小说《孔乙己》的人都不会忘记孔乙己经常去喝酒的咸亨洒店。当年,咸亨酒店(古人有“品物咸亨”之说,作为店号是取其通达顺利之意)在周家新台门所在的东昌坊口,是鲁迅先生的远房本家开的。有个象孔乙己这样的人常常去喝酒,此人的绰号叫孟夫子。鲁迅写“孔乙己”并非为那孟夫子写照,孔乙己是科举制度牺牲品中的典型人物。当时象孔乙己这样不肯脱下长衫去做工,却已  相似文献   

11.
苏教版高二教材《短篇小说选读》中第一篇小说就是鲁迅先生的《在酒楼上》。这篇小说表现的是一个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在走投无路的境遇中销蚀了灵魂的人生悲剧。而主人公吕纬甫也就成了鲁迅笔下困惑的和悲剧命运的知识分子的经典代表形象。下面我们不妨试着来分析这一典型人物的悲哀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2.
鲁迅小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为中国现代文学殿堂塑造了许多寓意深刻又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形象。鲁迅在刻画人物时用语精妙,言简意丰,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在描写临终前的祥林嫂时,鲁迅精选角度,变换语序,简笔勾勒,使得祥林嫂的形象丰满又洗炼,鲜明又深刻,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13.
赵吉文 《课外阅读》2011,(10):319-319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600万字,其中著作500万字,辑校和书信100万字。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鲁迅先生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称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也不过份。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永垂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孔乙己、四铭等。曾经收入初中语文课本的有《孔乙己》、《社戏》、《故乡》、《药》、《一件小事》、《阿Q正传》、《祝福》等。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及初中学生实际,要学好鲁迅的文章,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14.
文学就是人学。人物塑造在小说中具有特殊的意义。鲁迅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人物形象。鲁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中最有特征的东西,他刻画人物力求写“形”传“神”,“神情毕肖”。古人有“作画形易而神难”之说,“神似”是比“形似”更高的艺术追求。鲁迅曾深有体会地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相似文献   

15.
小说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深受中学生喜爱,其原因是小说以塑造具体形象、生动感人、有血有肉的典型人物形象来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以鲁迅先生的名篇《祝福》为例,阐述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抓住环境描写中的自然环境"雪"的描写来引导学生鉴赏小说,以达到审美愉悦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鲁迅对于故乡农民是颇有情分的,如小说《故乡》里写“闰土”时可见。“闰土”虽是一个典型人物,但所取材,不少来自一个真实的“闰土”。  相似文献   

17.
论文拟将从小说《祝福》反封建桎梏反礼教吃人的主题出发,深刻剖析新旧交替时代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困境——古老民族精神信仰体系的崩塌,并将通过小说中祥林嫂、鲁四老爷和文中的"我"等典型人物的分析,挖掘鲁迅先生对中华民族精神信仰缺失的焦虑和反思。  相似文献   

18.
论文拟将从小说《祝福》反封建桎梏反礼教吃人的主题出发,深刻剖析新旧交替时代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困境——古老民族精神信仰体系的崩塌,并将通过小说中祥林嫂、鲁四老爷和文中的"我"等典型人物的分析,挖掘鲁迅先生对中华民族精神信仰缺失的焦虑和反思。  相似文献   

19.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小说《故乡》,凡读过这篇课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人,一定对那位在西瓜地里拿着钢叉刺猹的少年英雄留有深刻印象吧。“‘闰土’虽是一个典型人物,但所取材,不少来自一个真实的‘闰土’。”(周作人《鲁迅与“闰土”》)这个真实的“闰土”就是鲁迅少年时代的好友章闰水。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小说十分注重并善于给人物精心设计别具一格的"出场式"。鲁迅作品中人物的出场方式,大类之,可分"自出"与"引出"两种。在他笔下。无论是"自告奋勇"的"自出"还是"引而后发"的"引出",都能自出机杼,形成独特的艺术风味和思想命意。"自出"式又有"形出"、"声出"、"情出"之别。祥林嫂的出场,就是以"我"为视点,首先露出"形骸"来的:"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