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是郑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电台、报刊等都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报道。笔者有一学生在2005年7月10日《光明日报》上看到一则对“西洋”的介绍:元末明初的东西洋以苏门答腊岛西北的亚齐为界,亚齐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明万历以后的东西洋以文莱为界,文莱以东称“东洋”,以西称为“西洋”。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史  ●郑和下西洋【概念解析】郑和下西洋是明代对外关系的一件大事。“西洋”指今天文莱以西南洋各地及印度洋沿岸一带。郑和下西洋能够成功进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明朝前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活跃,国力强盛是郑和下西洋的物质前提。造船和航海技术的?..  相似文献   

3.
越南的潘辉黎、阮文胜等人,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捏造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攻击郑和下西洋是在于“侵略”。本文以郑和下西洋的具体历史事实,从四个方面批驳其“侵略论”,论证郑和出使西洋是和平友好的使者,遍访亚洲三十余国,为建立和平友好的国际关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的大事。所谓西洋亦即婆罗洲以西的一切海洋,相当于现今的南洋和印度洋地区。此时的“西洋”表示中国南海以西的海洋,也就是说“西洋”与大西洋或欧美各国都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5.
600年前,317艘舰船,27000多名将士,在明朝内官监太监郑和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地从我国长江口的刘家港起航,驶向西洋。这是世界航海史上极为壮观的一幕场景,史称“郑和下西洋”。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一改明太祖朱元璋的闭关锁国政策,实行富国强兵的对外开放政策,打开海禁,派遣郑和远涉重洋。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国家综合实力强大的表现,向世界展示了东方大国强大的经济实力。1405~1433年28年间,郑和7次下西洋,途经亚洲、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我们可以比较一下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到达美洲的情况(如表1)。通过表1…  相似文献   

6.
一、郑和下西洋之目的关于郑和下西洋之目的,《明史》是这记载的:“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照《明史》记载看:其目的就有两个,将寻找建文帝(惠帝)之下落这一目的置于前,在“且”  相似文献   

7.
课本第 164页 :“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从 14 0 5~14 3 3年 ,“郑和前后航海七次”。那么 ,郑和七次下西洋都是明成祖派遣的吗 ?明成祖 ,年号永乐 ,14 0 3年即位 ,死于 14 2 4年 ,使用永乐年号 2 2年。查《明史·宦官》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在永乐三年 ,即 14 0 5年 ;第六次下西洋在永乐十九年 ,即 14 2 1年。 14 2 4年明成祖朱棣去世 ,明仁宗即位。明仁宗朱高炽即位的当天 ,便下令停止郑和出使西洋活动 ,命郑和率船队守备南京。朱高炽在位一年就死去了 ,宣宗朱瞻基即位 ,改元宣德 ,仍命郑和守备南京。宣德…  相似文献   

8.
郑和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他七下西洋,遍访亚非三十多个国家,促进了与到访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然而,关于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却有多种说法,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宣扬国威说。《明史·郑和传》载:“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王景弘等通使西洋。”郑和的随员巩珍在《西洋番国志·自序》中也说:“永乐之初,遣中外重臣,循西海诸国昭示恩威。”  相似文献   

9.
现行高中中国古代史课本第六章第六节《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重点是介绍郑和下西洋及中俄雅克萨之战的历史。对于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教科书写道:“为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要,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说到下西洋的情节与意义:“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  相似文献   

10.
郑和(1371—1435)是我国历史上名扬中外的伟大航海家。今年将隆重纪念他逝世550周年. 传为美谈的“三保太监”下西洋(今文莱以西的南洋群岛和印度洋一带),是指从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年),郑和率领一支二万七千多人的庞大船队,在长达二十八年的峥蝾岁月里,七次奉命通使西洋的事迹。郑和的船队,以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勇往向前的大无畏精神,克服种种困难,“涉沧溟十  相似文献   

11.
麻将来历     
麻将是我国独创的富有趣味性、娱乐性和益智性的休闲娱乐工具。据说,麻将产生于距今已有五六百年前的元末明初之际。那么,麻将是怎么来的呢?说法共有3种版本,现分述如下,以飨读者。第一种说法:麻将是郑和发明的。明朝宣德年间,明成祖怀疑惠帝(即建文帝)流亡海外,特命三保太监郑和率船队出海寻找。郑和先后7次下西洋,经历南洋群岛至东非30余国。船队在大海上航行,水手们感到烦闷无聊,于是,郑和就设计了一种竹牌来游戏,以便充实和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那时行船以风为动力,船上最关心的事就是刮什么风,因此麻将里便有东、南、西、北风4张牌…  相似文献   

12.
郑和卒年卒地,正史无载。郑鹤声、郑一钧“郑和1433年死于古里”一说,现已成为主流看法。明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全文与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及卒年卒地无关,其附录《非幻庵香火圣像记》,作为孤证,作者来历不明,且内容错乱残缺,关键之句“时有太监郑和等”,“和”为小号字,乃后人小注,不足为凭;郑文摘录之有关文字与明万历刻本影印件有多处差异,误将小号字“和”抄录为大号字“和”,将小注讹为正文,据此立说实不可信。明代郑和下西洋原始史料《瀛涯胜览》、《西洋番国志》“天方国”条,及2010年南京祖堂山洪保墓葬出土的《大明都知监太监洪公寿葬铭》表明,宣德八年正使太监郑和本人并未亲自出使古里国,而是副使太监洪保充正使率分艨出使,不存在郑和1433年死于古里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从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之间,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前后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时间之长,足迹之广,是中外航海史上的壮举。它比哥伦布远航美洲,达·伽马绕好望角抵印度洋要早半个多世纪。这在我国和世界航海史上都传为佳话。这一史实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浓厚兴趣,学者们探讨了郑和下西洋的许多问题,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也是他们的重要议题之一,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一新探,  相似文献   

14.
郑和出使西洋是明朝时候我国对外关系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壮举.讲授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地看到明朝前期的历史面貌和我国在当时亚洲、世界上的强盛地位,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与亚非国家人民友好关系的历史渊源,并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史尤其是对外关系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在"郑和下西洋"课题内,讲了三方面的内容:(一)历史背景;(二)经过和内容;(三)历史意义.这三方面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郑和下西洋历史事件的完整概念.  相似文献   

15.
(明)张洪<归田稿·华夷胜览序>与吴讷<思庵文粹>卷三证实:匡愚曾从郑和一、二、三次下西洋,著有<华夷胜览>,郑和使团船队到过淳泥.与此链接,<明实录>等相关的明代史料,支持郑和船队第一、二次下西洋时期到过浡泥的看法.陆容<菽园杂记>等的记载,表明郑和船队第三次下西洋时期到过浡泥.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记有浡泥,表明它为郑和船队所通达之国.茅元仪<武备志·郑和航海图>等,有福建长乐--占城新州港--加里曼丹岛浡泥的航线.张燮<东西洋考·文莱>述及,闽人有随郑和至此留居的.显然,<明史·郑和传>关于郑和七奉使,所历三十余国中有浡泥之说,并非没有任何史料根据,纯属臆断.郑和使团船队分 ,促进中浡两国人民友好关系发展的历史功绩,值得纪念,不可埋没.  相似文献   

16.
近日,笔者听一位教师上《郑和下西洋》一课,课尾教师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郑和下西洋分别到过哪些国家?选择其中的一两个,具体介绍一下。乍一看,这符合课改精神,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仔细推敲,又觉得有点问题。尽管现在信息技术发达,可要查阅郑和下西洋时的具体情景还比较困难,不要说学生,就是成人,也有一定难度。教者一味追求拓展延伸,没有把握合适的“度”,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笔者以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拓展延伸时,一定要注意把握延伸的“度”。一是延伸的深度。我们知道,学生的延伸探究和科学家的探究有着本质区别。科学家的…  相似文献   

17.
郑和下西洋是中外交通史上的大事 ,因此绝大多数中国古代史教材都会用较大的篇幅去叙述它 ,人教版的中学历史教材也不例外。最近《中学历史教学》编辑部转给我一些读者的来信 ,内容都是关于教材对郑和下西洋的表述的。这些教师好学肯钻 ,提出了不少富有价值的意见 ,但对于个别建议的内容和思路 ,我认为仍有进一步辨析的必要。在这里我不揣浅陋 ,提出来与广大读者商讨一下。(一 )一位教师根据《明史·宦官》的记载撰写了《郑和七次下西洋都是明成祖派遣的吗 ?》一文 ,指出“郑和前六次下西洋是明成祖派遣的 ,第七次是宣德皇帝派遣的”。应该…  相似文献   

18.
福建长乐太平港是明初郑和七下西洋离国远航的出发港,郑和船队每次均在这里停泊,其停留时间前后累计约二年多,因而与福建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着重论述郑和下西洋与福建人才培养、宗教信仰及文物古迹等问题的关系,探讨郑和下西洋对福建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 郑和船队停泊长乐,在这里等候朔风开洋,招收水手,修造船舶,补充人员等。可想而知,随他下西洋的福建人一定不少。 郑和七次下西洋人数少至27000多人,多至30000人,但其中明确记载姓名籍贯的却不多。据目前笔者见到的资料大概统计,有姓名及其籍贯者共有74人。这些人员来自江苏、福建、上海、浙江、江西、安徽、陕西等地,其中福建人16个,占21%。人数之多,是其他地区所不及。加上外省在福建军营参加下西洋的15人,那就更多了。福建人在郑和使团中,有的担任领导工作,如闽南王景弘、晋江侯显、安溪李兴;有的担任辅佐人员,如泉州蒲和日;有的是技术人员,如福清林贵和,任阴阳官;有的从事航海水手,如长乐黄参;有的奉命参加下西洋,如闽候吴兴。此外,有一批军人从征西洋,如闽县严观、莆田许辟。  相似文献   

19.
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可是,我在教学中却发现了与此有关的一起“冤假错案”。义务教育初级中学世界历史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1课新航路的开辟练习题三“将15世纪的重大远洋航行按照时间顺序列成一表,内容包括航行年代、航海家的姓名、出发国家、到达地点或重要成就。”本来,郑和七下西洋是在1405—1433年,可是此题的答案却把郑和远洋航行的年代误为1504—1533年。如果按照这个答案,郑和下西洋就不是早于而是落后于迪亚士、  相似文献   

20.
先观察下图,然后和爸爸、妈妈或同学说一说。(1)西洋路的东面是什么路?秀山路在西洋路的哪一面? (2)东洲中学在市人民政府的哪一面?烈士陵园在长江路的哪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