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几种常见的教学队形1.两列横队。正面示范以及原地进行练习时采用比较适用;2.多列横队的对面站立(即学生成横队站在教师两侧)。对动作详细讲解,需要侧面示范时以及体育活动游戏前的讲解时比较适用;3.扇形。常在学生人数多或环境噪音较大的情况下或有时在活动中需要暂停进一  相似文献   

2.
一、教师示范的位置和距离 教师示范位置的选择应根据学生的队形、动作的性质以及安全的要求等要素来决定。一般而言,学生成横队站立时,教师站位定点在横队排头和排尾形成的等腰三角形的顶点上(图1);学生队形为圆形时,教师的示范位置应该在圆心上(图2);学生队形为扇形时,教师的位置应站在前排扇形面的圆心上,即半圆的圆心(图略);  相似文献   

3.
一、编号站队法教师根据全班人数、男女比例,按照高个在前、矮个在后的标准排队。把每个学生的名字记录下来进行编号,然后按照编号排好横队或者纵队,学生只需记住自己的编号就行了。集合站队时,体育委员只要将排头的位置安排好,其他学生报号依次站队。当个别学生站队忘记自己的位置时,只要马上报告自己的编号,教师就能很快按照编号帮助学生找到位置。二、手势站队法在编号站队的基础上,再给学生讲解手势的含意。教师左手握拳在左肩上,右手向右平举,表示高个学生站在教师的左侧,矮个学生站在教师的右侧,面向教师站成横队(也称“一”队);教师…  相似文献   

4.
<正>一、男女生在队伍中的站位问题:班级男女生排列成四列横队时,一些教师往往把男生排在前面、女生排在后面,也有的恰好相反,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提示:从生理的角度来看,中学男生身高偏高些、女生较矮些。因此,一般情况下,班级男女生排列成四列横队时,前两排为女生,后两排为男生。后排高些,前排低些,便于学生观察、听讲,因此,将个子相对男生矮些的女生安排在前排是一贯的做法。从管理的角度讲,女生的纪律性较强,站在前面,有助于给后排的男生以榜样作用。因此,女生站在前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笔者有幸观摩了一次普通高中优质课评比活动。在评比中,笔者注意到很多教师对队列练习重视程度不够,有的指挥错误,有的遇到复杂队列变换时竟然省略不做。例如有一节篮球课,队形变化需要从四列横队变换为三列横队,按理说这是个较为复杂的队列变换,需要下好几次口令方能完成,然而这位教师一声令下“成三列横队——走”,学生就神奇地变换好了;还有一位教师在学生尚还处于稍息状态时,  相似文献   

6.
老游戏“报数接力”其做法是:站成四列横队,每列横队从排头开始按1、2、3……顺序报数,报至排尾时,最后一个同学迅速跑至队伍的排头处,接着再按1、2、3……的顺序报数,如此进行至恢复原队形,先跑完的一组为胜。  相似文献   

7.
<正> 在体育教学中适时地进行集中注意力练习,不但能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扰,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使体育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下面是两例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方法: 一、齐数教师手指。学生成四列横队向中间看齐,然后前两列蹲下,教师站在队列前的中间位置(能够兼顾处于不同位置的学生),然后高举双手(等心朝前),让学生数教师的不断变化的手指。要求学生  相似文献   

8.
一、队列操练与队形变换①队列常用动作方法:学生站成两列横队,老师喊立正、稍息、看齐、报数等口令,学生按口令完成动作。要求:准确、整齐、迅速。②原地转法方法:学生站成两列横队,老师喊向后转、向左(右)转等口令,学生按口令完成动作。要求:准确、整齐、迅速。③原地队列变化方法:学生站成两列横队,做由两列横队变一列横队,两列横队变四列横队及其还原。做由两列横队变四路纵队及其还原。做由两路纵队变四路纵队及其还原。要求:准确、整齐、迅速。  相似文献   

9.
<正> 体育教学中,在调动队伍、传授技术时,正确合理的应用手势来配合口令,对完成好教学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在队列变换时,教师为让学生站成二列横队,只要发出集合口令,同时左臂上举,伸出两个手指,右臂侧平举,示意列队方向,学生便会清楚而迅速站成二列横队。同样,由横队、多路纵队变成二路纵队,只要左手上举,伸出两个手指,右臂握拳上举,学生马上会领会排成二路纵队。还可用食指指向教学地点,再使用上面的手势,使队伍正确、迅速调动到位。总之可  相似文献   

10.
一、大步走+快步走+快速大步走 教师带着学生成一路纵队围着适宜周长(上课前已用石灰标示好,依学生人数而定,约每人间隔2~3米)的圆的周长线先大步走、随后快步走、再快速大步走各2~3圈,之后教师走人圆心处带着围在圆的周长线上的学生进行柔韧和伸展性运动。  相似文献   

11.
李杰 《体育教学》2006,(3):34-34
1.直接调动队形法在队形变化比较简单时,老师可以直接调动队形。例如上课时,学生成散点站立,集合队形时,只要下达口令:“成某列横队集合”。学生即可完成集合动作。2.示范引导调动队形法上课时,有些队形的调动,老师可站到排头位置直接引导学生进行,例如一路纵队蛇行行进时,老师  相似文献   

12.
根据教学需要或不同的教学环境,采用不同形式站队,会给学生以新颖、鲜明、醒目的感觉。同时.这种常站常新方式.可激发学生求知欲,使注意力迅速地移到教学中去。一、普通形式 1.正规式。学生站成二或四列横队,前后、左右均为一臂长间距。其运用普遍,站队迅速。 2.段落式。四组站成两列横队,每列的两组之间间隔2米。组别分明,教师可随时  相似文献   

13.
<正> 中小学体育课基本队形编排,多数为男女生各两列横队的队形.这种队形整齐一致,适宜整班教学和队列训练。但由于学生多,教材、教法复杂和学生个体差异大等原因,不便于区别对待和管理. 近几年我采用“组合型”的编队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以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为主要依据,兼顾身高.将男女生各分成人数基本相等的四个锻炼小组(每学期重新调整一次).每列横队男女各一组,矮前高后,男女生前后错开,共四列横队,八个小组,每组选一名小组长,并按排列顺序确定男女组号(见下图).  相似文献   

14.
<正>一、"第四列现象"描述"第四列现象"是指在体育教学中,第四列的学生在课堂常规的遵守及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等方面,较前三列相比较差的不良现象。四列横队是体育课运用最多的集合和教学组织队形,运用四列横队教学在给教学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因此而出现"第四列现  相似文献   

15.
赵晴  邵杰 《体育教学》2012,(10):67-68,2
大家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发现一个现象,一般以四列横队进行教学时,前排的学生学习很积极,特别是在广播操、武术操等学习上,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能带领后排同学完成动作。而与之相反,站在后排的学生有的因为被站在前排的学生挡住视线,看不清教师的示范,跟着前排学生机械模仿,动作完成的质量有所下降;有的受"后排现象"影响,加上教师关注不够,从而对学习内容持有消极态度,表现在课上,学练不积极;有的是因为对自己不够自信,认为自己做动作不协调、身体素质不够优秀,怕被老师点到示范等原因,主动选择站在后排。那么怎样来关注后排学生的学习呢?  相似文献   

16.
<正>一、按座位排队,有效建立排队概念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对队列没有概念,排队颇为费事。为此,笔者在第一节室内课时让学生互相认识,记住前后左右的小伙伴,初步渗透纵队和横队的概念,并试着排一下方队(保持座位的顺序),以后的几节课可以沿用。二、给学生编号排队,有利于学生识记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方向感差但又活泼好动。第一节体育课排好的四列横队,到第二节体育课大部分学生忘了自己站得位  相似文献   

17.
<正>一、二列横队变四列横队口令的运用二列横队变四列横队的动作要领是:前排1、2报数;口令:成四列横队——走。听到口令后,报"2"的学生,右(左)脚向右(左)后  相似文献   

18.
<正> 一、课的内容: 跑几步单脚踏跳双脚落入沙坑;一齐打靶。二、课的任务 1.巩固单踏双落的技术,发展弹跳力。 2.提高投准的技能,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三、课的进行 (一)开始、准备部分(8—10分钟) 1.队长整队(三列横队),教师协助把队排好,粗略检查着装。 2.师生问好。 3.宣布本课内容。 4.向右转成三路纵队,练习齐步走。要求三个人的小排面要齐,左翼第一人负责前后的距离,右边两个人负责排面整齐,都向左翼看齐。 5.三路纵队边走边散开,间隔距离适当放大,然后成三列横队。由排头取短绳发给每人一条。拿绳后把绳折成四折,两手握绳,与肩同宽,放手体前。  相似文献   

19.
<正>在日常体育课堂教学的准备部分,很多教师会套用固定的模式:先整队,接着让学生围操场慢跑,跑完后成四列横队做活动关节的热身操。这个模式虽然符合运动规律,但一成不变的跑步方式和千篇一律的热身操往往  相似文献   

20.
<正> 在体育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奇偶数方法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增强课的趣味性。使学生在欢乐、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体育知识,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一、奇偶数在徒手操练习中的运用在做徒手操时,为了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可以运用奇偶数。以四列横队为例,教师可要求第一和第三个八拍由奇数列做,第二和第四个八拍由偶数列做,这样做起来波浪起伏,使学生感到很有新意。二、奇偶数在田径教学中的运用例如:在学习蹲踞式起跑时,为了增强学生上肢支撑能力及其心理稳定性,可以要求学生记住自己的号数是奇数还是偶数。当听到信号“各就位”时,全组都走到起跑线前,做起跑动作:“预备”时提臀,但最后以老师所叫的数字代替“跑”的信号。当喊某一个奇数时,所有奇数都跑出去,偶数不准跑,如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