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清政府对回部地区的直接管理始自乾隆朝,所以探讨乾隆对维吾尔族的政策,对于研究清代边疆史和民族史都是有意义的。本文重点论述三个问题:第一,乾隆治理回部的政策取向及宏观策略;第二,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后恢复秩序的相应政策及乌什事变后的若干调整;第三,乾隆治回政策的特点及简单评价。 一 回部泛指天山以南维吾尔族聚居的地区。明末清初,该地区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康熙年间,北路准噶尔部南侵,统治回部地区长达半个多世纪。乾隆二十年(1755年),准部内乱,乾隆帝乘机出兵收复北路。与此同时,如何管理南路维吾尔民族的问题被提到日程上来。同年六月,定北将军班策建议让维吾尔族旧人大小和卓木返回南路,“招服叶尔羌、喀什噶尔人众”。乾隆帝接受这一建议。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五月,副都统阿敏道奉命往库车招降,被大、小和卓木所诱杀,招抚回部的工作宣告失败,此事也就成了武力解决回部问题的导火线。  相似文献   

2.
黄帝战蚩尤,是平定叛乱的军事斗争;黄帝战炎帝,是反对分裂的军事斗争.黄帝总结了两战发生的经验教训,加速了肇造大一统国家制度的历史进程,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并开始实行了选贤任能的“禅让制度“.  相似文献   

3.
普宁寺仿照西藏桑耶庙的形式,是清乾隆皇帝在承德建的第一座寺庙。准噶尔部的发展演变和两次叛乱导致了西北地区的混乱。修建普宁寺和平定准噶尔部叛乱是同时进行的。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对稳定西北边陲、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满族自入关以来.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统治了中国200多年,这当然与其强劲的八旗兵是分不开的。但是入关以后,开始奢靡不堪,导致战斗力尽失当年之勇,经历了康雍两朝的积淀到乾隆时期达盛世。但是乾隆晚期开始迷信武功.大事征伐,导致财政亏空,开始由盛转衰。贪官横行、民怨沸腾、叛乱不止,乾嘉之际白莲教乱之平定更是耗资巨大且不见成效,最终则不得不借助于乡勇之力,以“坚壁清野”、“设屯练兵”之策略才得以平定叛乱。  相似文献   

5.
本论述了乾隆帝出兵平定台湾林爽起义的战略及其转变。乾隆帝在战争前期实行的对台攻势战略没有达到其战略目的,造成了战场上清军损兵折将被动挨打的局面;战争后期,乾隆帝适时调整战略,作出了首先进攻诸罗的战略决策,扭转了战局,使清军掌握了战场上的主动权。从而保证了战争后期平定台湾林爽起义的胜利。  相似文献   

6.
本论述了乾隆帝出兵平定台湾林爽起义的战略及其转变。乾隆帝在战争前期实行的对台攻势战略没有达到其战略目的,造成了战场上清军损兵折将被动挨打的局面;战争后期,乾隆帝适时调整战略,作出了首先进攻诸罗的战略决策,扭转了战局,使清军掌握了战场上的主动权。从而保证了战争后期平定台湾林爽起义的胜利。  相似文献   

7.
涿鹿之战指黄帝部族和炎帝部族联合在河北涿鹿战胜东夷集团蚩尤部族的战争,是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且给社会带来巨大影响的一场战役,揭开了华夏文明发展史的序幕。涿鹿之战体现了黄帝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是一场叛乱与平定叛乱、分裂与反对分裂的斗争。这场战役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并进一步确立了国家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体现在民主思想、法治思想、经济思想、军事思想等方面,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乾隆十七年,为扭转满人逐渐荒废清语骑射等满洲旧制、渐染汉习的局面,乾隆帝于紫禁城箭亭树立《训守冠服骑射》碑,向八旗臣仆阐发维护满洲旧制的重要性。同时,他还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满人对清语骑射等满洲旧制的维护。乾隆对满洲旧制的重视及为维护满洲旧制所采取的措施,固然较为有效地维持了满洲的民族特色,但其主要目的在于维护满人的独立性,强化满族的统治基础。  相似文献   

9.
大和卓即布那敦,小和卓即霍集占是新疆南疆维吾尔族封建主玛罕木特之子。“和卓”,波斯语,意为“火者”即回族始祖穆罕默德的后裔。康熙年间,回部发生了白山派和黑山派的宗教之争,北疆准噶尔部噶尔丹趁机占领了南疆,被平定后,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又复出兵南疆,尽俘两派和卓后人迁往伊犁。大、小和卓和父亲一起被拘禁,被迫率数千维吾尔人在伊犁一带垦殖耕作,受尽虐待,直到乾隆二十年(1755)清政府平定了准噶尔达瓦齐势力的叛乱后,布那敦、霍集占才被获释。清政府妥善地安置了他们,派兵护送布那教回到叶尔羌,继续皖治旧部,  相似文献   

10.
兆惠(1708—1764年),字和甫,满洲正黄旗人,姓吴雅氏,乾隆朝著名的满族将领。他是孝恭仁皇后(雍正帝之生母)的族孙。父佛标,官至都统。兆惠入仕开始于1731年(雍正九年),先是“以笔帖式入值军机处,”官秩虽低下,但在中枢决策机构。雍正帝去世时,他不过官至内阁中书。1736年(乾隆元年)24岁的乾隆帝即位,一朝天子一朝臣,比乾隆帝年长3岁且有远表之亲的兆惠,作为新朝着重培养的年轻下级臣子,很快就被识拔起来。累擢兵部郎中、内阁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刑部侍郎、正黄旗满洲副都统、镶红旗护军统领,逐渐…  相似文献   

11.
17世纪初,属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的土尔扈特部因与准噶尔部不和,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繁衍生息。1771年,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率部众起义东归,历时半年,途经艰险和苦难,付出巨大民族牺牲,终于抵达故土,促进了祖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土尔扈特部回归的原因,目前学术界大体归为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沙俄的民族压迫和剥削;二是民族向心力和文化认同;三是清政府的民族和宗教政策。笔者认为:除以上原因之外,准噶尔部的平定也是土尔扈特部东归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清初治藏政策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设立了驻藏大臣,这一制度的实施为后世治理西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西藏由于远离内地,在政治经济方面与中原有较大差别,同时由于历史上受蒙古部族控制,中央王朝很难对西藏进行直接管辖,另外,准噶尔部在当时多次侵扰西藏,这些都使得驻藏大臣的设立成为顺应时代之举。  相似文献   

13.
在亚马逊热带雨林深处的消亡部落先前的照片促使政府采取措施来保障其安全并设法维持他们的生计。  相似文献   

14.
顾农 《天中学刊》2014,(1):117-120
潘岳具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和个人条件,一开始出仕就在最高层机构里任职,一般来说前途是非常看好的,而此后他却一直沉沦下僚,原因在于卷入了当时官场的派别纷争。他过于紧跟录尚书事、太尉贾充,而贾充其人在西晋初年的政坛上地位相当微妙,受到中书、门下二省的抵制,因而潘岳也遭山涛等对立面的嫉恨,而山涛长期主管官员任用,于是潘岳就一再碰壁,不得不一度归隐。  相似文献   

15.
刘长佑于同治初年出任直隶总督,是因为畿辅地区陷于多种"匪乱",清廷期望靠他平乱致治。其任间,只能以在外督军作战为主,驻衙署时间较少,对其他政务的操理受限,不过,创始"练军"之事可算"亮点"。他在被任用的同时,也不免受到疑忌。其最后被革职,直接和表面原因是不能有效镇压"盐民"起义,就深层原因而言,则与湘系群体势力的趋衰态势不无关联。无论如何,其人对于湘、淮要员主政直隶乃至北洋来说是为前驱。  相似文献   

16.
所谓“一代有一代之学”,“后世莫能继焉”.作为封建社会末世的晚清是一个众声喧哗、光怪陆离的时代,其时小说因士大夫们出于改良群治的目的而被置于“化最上乘”,新旧观念杂糅的新小说在给今人留下晚清“社会史料”的同时体现出的是巴赫金所言的“狂欢化”色彩。  相似文献   

17.
氐族苻氏在军事部落集团的基础上建立政权时,氐、羌贵族势力豪横,无君臣之体。苻生继位后,为维护和巩固脆弱的皇权,大杀酋帅重臣。而夺得大位的苻坚,更重用汉人士族王猛,继续打击朝廷和地方上违法的氐族豪强,建立起强大的专制君主制度。苻坚还实行“夷狄应和”的民族政策,采取对投降的异族贵族的优礼制和对边境异族的羁縻制。他为促进民族和解、缓和社会矛盾,而坚持抛弃民族偏见、反对民族歧视的理念是非常宝贵和值得称道的。  相似文献   

18.
实地调研发现,大学生村官取得的积极效应优化了农村干部队伍,促进了农村发展,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充实了农村人才储备。存在的问题是大学生村官"下不去"、"干不好"、"呆不住"、"流不动"。政策建议是完善选拔机制,保证大学生村官"下得去",提高大学生村官的职业认同度,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农村工作技能,完善大学生培养方案,增加农村管理的教育培训内容,建立健全跟踪培养机制,使大学生村官能够"干得好",设计各种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19.
:乾嘉学派是中国学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流派。康乾盛世经济、社会安定和软硬兼施的文化政策为乾嘉学派的形成奠定了政治、经济基础 ,从而使该学派得以流行和壮大  相似文献   

20.
“实干兴邦”是科学发展观的“压船石”,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实干兴邦”就是强调“把理论和行动统一起来,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方向,不争论,埋头干”;“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执政者要强化品德修养,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要把这些理念融入到高职院校的科学发展之中,用每个高职教育工作者的行动和一个个具体成果去圆国家和学院的发展“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