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讨论了述语分别为“有、是“的存在句的不同语义关系,提出在存在句式“方位词语或处所词语 有/是 事物名词或名词短语 附加成分”中,当述语为“有”时,方位处所词语表示的空间和事物名词表示的事物之间的语义关系为部分充满关系;当述语为“是”时,方位处所词语表示的空间和事物名词表示的事物之间的语义关系为完全充满关系,并由此探讨了为这种语义关系所决定的“有”和“是”在具体句子中使用时的互换情况。同时本也考察了“事物名词或名词短语 在/是 方位词语或处所词语 附加成分”作为存在句式的真实性情况,指出用“是”作述语的“事物名词或名词短语 是 方位词语或处所词语 附加成分”句式并非存在句,其实质是判断句;用“在”作述语的“事物名词或名词短语 在 方位词语或处所词语 附加成分”句式才是真正的存在句。  相似文献   

2.
对非常规“及物动词+处所名词”结构的认知理据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结构中的处所名词存在三种不同的语义;该结构的形成归因于两类语法转喻操作:“容器代内容”和“处所代受事”;语法转喻操作受到句法语义的限制和语境因素的调控.语法转喻能够对非常规“及物动词+处所名词”结构的形成作出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语法、语义及认知的角度,以“吃食堂”和“吃湖南大学食堂”为例,着重探讨了“吃+处所名词”这一结构形式中的“处所名词”的特征以及使用上的条件限制。  相似文献   

4.
"很+X"结构的语义制约条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详尽分析了"很"与后续成分X组合形成的各种"很+X"结构的语义特征:X可以是形容词性成分、动词性成分与名词性成分等;认为"很+X"结构作为一种构式用来表达主观感受上的程度"高",其核心语义制约条件为"无界"和"层级性".  相似文献   

5.
“V+你的+N+吧!”句式是一种具有双重表义功能的特殊祈使句,语义成分“你的”义值已经虚化。该句式有其存在的特殊语境,动词“V”必须能形成“你+V+N”的语义结构,“N”在此句式中隐含着被主观肯定的语义条件。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以"走后门"为代表的一类"走+N_(处所)"惯用语结构语义成因的剖析,认为"走"作为不及物动词搭配N_(处所)的非常规结构在历时层面是古代汉语状语后置的遗留,在共时平面是在句法生成中,V要求语义靠近核心的原则与不及物动词宾语位置空缺,为N_(处所)进入提供的可能。在两者作用下,形成"走+N_(处所)"非常规搭配的结构。在语义形成上,"走"的转喻及"N_(处所)"的隐喻,以及两者结合后的整体隐喻形成该类惯用语结构。在教学上,将"走+N_(处所)"的结构语义形成的规律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通过语义层层揭示的手段,将属于语义隐晦的"走+N_(处所2)"惯用语语义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7.
"在+处所词+Vp"与"Vp+在+处所词"是表达动作或状态发生处所时常用的句式,文章从句法、语义和语用角度对其进行比较分析。首先,句法上探讨了主语为受事时,这两类格式对动词句法形式的要求;两类句式是否都能在把字句中出现;动词带有附加成分时,两类句式的合法性。其次,语义上探讨了句式中动词和处所词的语义特征;语义指向和语义表达功能的差异。最后从语用上探讨了语用焦点、语用意义以及动作对象的定指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再+X+不过”格式中的“X”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并对“再+X+不过”格式的句法和语义进行了探讨。从音节特征看,“X”主要是单双音节、多音节;从范畴特征看,“X”主要是形容词、心理动词,且都能受程度副词修饰;从句法特征来看,“再+X+不过”主要作谓语和定语,作状语和补语的情况不多。“再+X+不过”的语义特征有三方面:陈述性、倾向主观性、极值描写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在+N_1+的+N_2"格式存在的句法歧义进行分化,发现该格式具体可分为"在+N_1[方位名词]+的+N_2[处所名词]"和"在+N_1[处所名词]+的+N_2[处所名词]"两种多义格式类型。导致该格式歧义主要有四个限制因素:一是不同语境中,"在"既可以是介词,也可以是动词;二是N_2[处所名词]具有[-方位]的语义特征;三是N_1、N_2必须都能作"在"的宾语;四是N_1和N_2之间必须能构成修饰关系,且"在+N_1[处所名词]+的+N_2[处所名词]"格式还必须满足N_1[处所名词]?N_2[处所名词]。该格式的句法歧义与"在"有关,在不同的语境中,"在"的语义指向不同,形成了多指歧义关系,这是导致其句法歧义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介词+X+来说”和“介词+X+说来”这两个看似相近的结构,在介词选择、X的语义类型和整体功能三个方面均有差异。对“介词+X+来说”和“介词+X+说来”展开比较研究,有助于促进人们对二者的认识,并丰富框式介词结构这一领域的研究视角和成果。  相似文献   

11.
在汉语句子序列中,处所成分跟中心动词之间具有动态的语义和句法联系。在确定汉语句子具有三大层级(基础层级、扩展层级和派生层级)的基础上,本文运用现代“移位”理论,以动态的眼光,考察处所成分由状位移向动词后宾位的各种情况,主要说明了促使或阻碍后移位发生的诱发因素和限制条件,讨论了移位后处所成分的层级分布、语义变化强度以及它作为动词论元的句法和语义选择。  相似文献   

12.
凝固结构“俗话说”是句法、语义、语用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转述语的形式出现,相对于其后的“俗话”,句法上处于从属地位,属独立性插入语,可发挥独特的语用功能“。俗话说”所启引的核心句(记为X),结构形式多样,语汇性质丰富,进入“俗话说+X”表达式的X具备两个特点:一是群众性,一是“知识性”“,知识性”是X能进入“俗话说+X”表达式的主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A式“处所+V+施事”←→B式“施事+V+处所”是供用——益得类可逆句中的一个语义小类.其中,句中施事格[+受动性]语义特征的增强,使它可以合法身份出现于宾位;但它生命度的高低也同时会对它宾位的合法身份产生一定的影响.可以进入这类可逆句的动词都具有[+附着]的语义特征,并且所表动作往往是由人发出的;同时,这些动词进入可逆格式的自由度也并非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4.
根据胡裕树(1981),位于主谓句句首的“在 X 方位词”应该是全句的修饰语。本文着力讨论“在 X 方位词”的内部结构要素、内部结构关系,同时揭示出“在 X 方位词”在语篇中不同层级单位的对内成活、对外衔接的动态功能。  相似文献   

15.
"副词+的+X"结构是副词的一种超常用法,本文重点分析助词"的"在"副词+的+X"结构中的句法语义功能。副词作定语必须是带有标记的,助词"的"必须出现。它在句法上通过后附,将副词修饰化为指称性"X"的修饰成分,作定语。在语义功能上可以明确副词与"X"之间的语义关系。"的"对"副词+的+X"结构有促成作用,甚至影响成句。  相似文献   

16.
"给予"类三价动词有两种基本的句式结构:"NP_1+VP+Np_2+NP_3"双宾格式和"NP_1+P+NP_2+VP+NP_3"格式。本文根据萧国政先生的传息语法理论,对这两种基本式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配价成分可缺省与不可缺省的情况做出解释。配价成分能否缺省,即NP_2或NP_3在具体的句子中被省略后句子是否仍然成活,这不仅取决于句子的语形结构和语义结构,还取决于句子的语息结构。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方位词的使用与人类对空间领域的认知密切相关,缑瑞隆先生发表在《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4期上的《方位词“上”、“下”的语义认知基础与对外汉语教学》(以下简称“缑文”)举例说明了方位词“上”、“下”语义构成的差别及其与认知的关系,并运用原型理论、意象理论来揭示导致它们用法不同的认知因素,笔者读后颇受启发。不过缑文有许多值得商榷和补充的地方,本文提出一些看法,求正于各位。囿于篇幅,本文只讨论“上”的意义及其语义认知基础。我们要重点探讨的是“上”的粘着用法,即“上”在方位结构“X上”(音shang)中的用法(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名_1+的+名_2”结构中心名词省略的语义规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汉语中,由“的”构成的名词性偏正结构中心名词往往可以省略,由“的”字短语直接代替整个偏正结构。本文专门讨论“名_1+的+名_2”结构(即“名词性修饰语+的+名词中心语”)“名_2”省略的语义规则。§1 “名_2”的省略同“名_l”与“名_2”之间的语义关系有某种程度的对应关系。就一般情形来说,当“名_1”与“名_2”之间有以下几种语义关系时“名_2”可以省略: A.表领属(非固有关系)①:这是我的衣服,小王的[衣服]在床上。B.表处所:天桥下的茶馆还卖烧饼,街口的[茶馆]不卖。  相似文献   

19.
词性的界定是语言研究的基础。该研究以现代汉语“X+化”派生词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从句法功能和语义特征两方面分别讨论了对于现代汉语“X+化”派生词中“X”词性的界定。研究表明,仅靠“X”的句法功能是不能判定词性的,要以语义为基础,分析“化”字和“X”的语义特征,再结合句法功能判定规则,是确定词性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网络上出现了很多与“哥、姐”相关的新词语,这些词语通常套用“X+哥(姐)”模式构词。文章试对“X+哥(姐)”的结构和语义特征进行分析,探析“X+哥(姐)”兴起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