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律的复杂性使司法裁判成为一般人无法涉足的领域,只有少数经过系统学习和严格训练的职业法官,才具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从事司法裁判活动。然而,在法治国家中,长期存在着非职业化的普通人参与司法裁判的实践。这种同司法精英化现象并存的司法民众化现象,已经成为一国司法民主的重要体现。并在国家的司法权力运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尝试在本文中对非职业法官参与司法裁判活动的理论及现实意义进行论述,并通过对非职业法官参与司法裁判方式的比较研究,反思中国司法的精英化和民众化问题,希望对中国司法制度的发展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2.
由于对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对事实与证据的不同认定,对“相同”案件做出不同判断情况的存在,使人们对法官自由裁量的性质、地位、作用发生怀疑。从哲学的角度看,这是由于未将自由裁量上的具体与抽象、现象与本质、相对与绝对关系的区别与联系认识清楚。自由裁量的本质是人文精神的彰显,是法官存在的最大价值,其地位是至上的;从现象上看,具体人员进行具体裁量时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作出的认定与判定客观上存在不足、偏差与漏误,其具体表现是非至上的。在司法实践中需要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将个体自由裁量与群体自由裁量结合起来,将抽象的自由认知判断权力与具体的自由裁量表述规范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3.
法官解释权在司法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法官对法律解释坚持什么样的司法哲学将直接影响着法律适用的效果。我国的特殊国情无疑使这一问题更加复杂化。其实,司法能动与司法克制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而是法官在进行自由裁量时享有多大的自由或者受到多大的限制的程度问题。二者在和谐社会和法治建设中发挥的功能各有千秋,法官有责任通过法律解释活动在司法能动与司法克制之间维持一种有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论法官造法     
法律的特点之一是滞后于社会生活的发展.以判例法为主的国家,法官具有根据当前社会的一般价值观念阐释既有判例形成的原则和规则的权力,而在以制定法为主的国家,法官也不能因为制定法的缺位而拒绝裁判。法理上看,法律的相对稳定性和社会的变动性必然使法律留下某些空白地带,法官自由裁量权必然存在;而我国由于法治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和成文法传统,又缺乏适用判例法的经验和复杂的技术,对中国目前来说只有从提高法官素质、增强并规范监督制度等方面着手,在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过程中,借鉴判例制度。  相似文献   

5.
司法实践中对如何认定酌定量刑情节和如何适用的问题一直存在分歧与弊端,存在对酌定量刑情节认定标准不一,量刑随意性大等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应将相对的报应刑论作为酌定量刑情节司法的理论标准;酌定量刑情节在范围上包括反映社会危害性和反映人身危险性的情节;在适用该情节时,应在裁判文书中公开法官的裁量过程,并充分论证判决理由,加强对法官利用酌定量刑情节自由裁量的监督制约,全面提高法官素质,把好法官队伍的准入关。  相似文献   

6.
周勇 《华章》2009,(22)
作为法官主观意志活动的自由裁量权是司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的,是建立法治社会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在当前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如何正确认识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法官应如何行使自由裁量权,以及如何规范法官的自由裁量权都是中国司法改革当中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7.
在新的历史时期,法官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以转变角色、严格执法,提高司法的可信度与公信力。法官角色主要包括司法角色、社会角色、行政角色。应建立以司法角色为核心,社会角色为辅助的法官角色定位体系,并兼顾行政角色的功能。法官司法角色与社会角色的承担有一定的层次性或差异性。法官角色转变应坚持以实现司法公正为终极目标,以实现审判的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自历史法学派对法典编纂的质疑以降,实在法被区分为法和活法,认为法治之法是由法、活法、自然法构成的。法治的重心转移到了活法,特别是司法和法官。这种话语系统同样影响着处于前现代场域的中国,玩味立法在法治中角色的演变,鼓吹法官自由裁量权成为了时髦。对此应持谨慎态度,期望通过对法官自由裁量权本土语境的讨论,明确形式理性法治模式方为当代中国法治路径的次优选择。  相似文献   

9.
在某种意义上,司法过程是对民主和正义的一种考量,立法体现民主,而司法则更多地代表正义。司法活动本应严格依法进行,但法官毕竟不是机器,而且为了裁判的合法又合理,需要赋予法官考虑案件特殊性的权力,也就是自由裁量权。但是,自由裁量权如果规制不当,又会被滥用。正确的态度是一方面赋予和保障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另一方面对其加以适当的规制,以充分发挥其正面价值。  相似文献   

10.
人工智能在司法中的运用减轻了法官的工作量,但并没有减轻法官的勤勉义务,工作量的减轻与勤勉义务的减轻并非等同。法官勤勉义务深层内涵要求法官亲历审判,不被信息壁垒、信息舆论所限制,并在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上,通过个案促进社会公正的实现,进而做出具有引领性和超越性的裁判。但是,人工智能在司法中的运用却存在削弱亲历性、削弱裁判的引领性和超越性的倾向。在克服这种倾向的过程中,法官勤勉义务获得了延展,要求法官加强裁判的勇气,增加裁判的敏锐度,从而及时地实现公正。  相似文献   

11.
法官自由裁量权是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根据法律规定和立法精神,秉持正确司法理念,运用科学方法,对案件事实认定、法律适用以及程序处理等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并最终作出依法有据、公平公正、合情合理裁判的权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法官在强化法律统一适用的同时,应正确运用司法政策,规范行使自由裁量权,充分发挥自由裁量权保障法律正确实施、推进法治进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当下中国,对于法官应发挥的作用,并未形成清晰的定位。由于我们忽视了对法官活动空间的界定,才出现了法官社会角色及其作用的多元。正当法律程序构成了法官活动的空间,使法官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以正当法律程序为视角,法官所起到的作用不应涵盖过多,而只应当包括指挥程序和裁判纠纷,即通过指挥程序的进行,对纠纷做出具有法律权威的裁判。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的司法改革中,“法官职业化”这一目标的提出,蕴涵了法官不是被动反映纸面法律的保守力量,而是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力量而存在。对法官职业的功能和社会角色必须重新进行定位,从而引导“法官职业化”在观念层面上的变革。法官职业具有平衡社会利益冲突的整合功能、推动法律发展的变革功能、连接国家和社会的沟通功能;同时,法官职业必须坚持民间化、社会化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生活中悬赏广告的日益增多,因悬赏广告所引发的纠纷不计其数.虽然我国法律确立了悬赏广告的合法地位,但是对其性质及构成要件并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司法实践中主要由法官根据具体的案情来进行自由裁量,从而导致了悬赏广告在法律适用和裁判上的不统一.一旦出现有关悬赏广告的纠纷,往往导致相关各方的无所适从.因此明确悬赏广告的性质和构成要件是解决相关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生活中悬赏广告的日益增多,因悬赏广告所引发的纠纷不计其数.虽然我国法律确立了悬赏广告的合法地位,但是对其性质及构成要件并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司法实践中主要由法官根据具体的案情来进行自由裁量,从而导致了悬赏广告在法律适用和裁判上的不统一.一旦出现有关悬赏广告的纠纷,往往导致相关各方的无所适从.因此明确悬赏广告的性质和构成要件是解决相关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李保甫 《红领巾》2004,(2):22-24
司法裁判是法官运用法律性思维而得出的结论性判断.法律的概念性、规则性和逻辑性等基本特性决定着法官的思维方法.我们不能将成文法国家法官的逻辑推理仅描述为“三段论“,应该通过判例来细化法律概念,在案件事实与法律概念之间建立起可参照的联系,以获取“同样事项同样对待“的司法效果,提高法院判决的社会公信度.  相似文献   

17.
刑事司法行为是法官依照法定审判程序行使司法审判权的活动,这一过程体现了法官对刑事案件进行道德价值判断和道德基本观念的选择,因此,道德为法官公正裁判提供了价值标准,是实现刑事司法行为公平正义的基础,也有利于刑事司法判决更符合人性要求。但是法治社会下法官不能以道德标准代替法律标准,应当注重把握刑事司法中道德影响的合理限度。  相似文献   

18.
法官自由裁量权是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根据法律规定和立法精神,秉持正确司法理念,运用科学方法,对案件事实认定、法律适用以及程序处理等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并最终作出依法有据、公平公正、合情合理裁判的权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法官在强化法律统一适用的同时,应正确运用司法政策,规范行使自由裁量权,充分发挥自由裁量权保障法律正确实施、推进法治进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法律的结构空缺和内容滞后性决定了法官在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过程中不能机械地照搬法律条文,这使得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存在成为必然。但这种自由裁量是有所限制的,超出一定的限度,将导致司法权的滥用。因此,既要承认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又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20.
从法理上讲,法官往往被认为是民意的代表,应倾听民意;实践中,我们的法院也把“人民满意”作为评价司法工作效果的标准。可见,在司法过程中,民意是影响法官裁判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在保证司法独立的前提下倾听民意以体现民意,并最终促进司法公正,是当前困扰法官的一个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