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张舒予教授在<视觉文化概论>一书中对视觉文化的定义为:"将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素、以视觉可以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态的文化统称为视觉文化",所以视觉文化不只是视觉艺术,凡是人们可以通过视觉感受而直接获取信息与解读意义的文化样式都可以纳入视觉文化的范畴.因此,除了传统的绘画、雕塑、建筑、工艺品、戏剧、舞蹈等视觉艺术样式外,摄影、电影、电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大众传媒也是视觉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复旦大学陈思和先生在为张舒予教授的<视觉文化概论>作序时也说到:"摄影、电影、电视等大众传媒渗透于日常生活,人类经验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视觉化和具象化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更使这种视觉经验无所不在."正因为此,笔者想对"视觉经验之于视觉文化的影响"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远程教育杂志》2006,(2):F0002-F0002
南京师范大学视觉化研究所张舒予教授带领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设计开发了视觉化网站,以视觉素养培养和民族化传播相结合的理念,对视觉化的教学科研、资源开发与技术创新进行视野独特的探究与交流,以达到“从眼睛到心灵”的传播与交流效果。  相似文献   

3.
论视觉文化语境中我国高校的影视素质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化向以形像为中心的文化转型,视觉文化“狼烟四起”——电影、电视、网络以及各种广告铺天盖地。每时每刻向大众传输着各种信息和形象,“视觉文化在中国兴起,无可争辩地使电影拥有一种远比小说更权威的力量”(周宪),在这种“猖獗”的视觉文化语境中,人的“素质”除了听说读写能力外,更要包括人们应对各种媒介尤其是“视觉”媒介的能力,我国教育界应借鉴一些西方国家在通识教育方面的经验,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影视传播教育,引导学生接受具有憾人心力的视觉效果的影视作品,使他们拥有分析选择影视传播信息内容的自主能力。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出现了视觉文化,阅读逐渐地转变成各种不同的读图形式,如摄影、电影、电视、MTV、卡通、网上flash等等。图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有超过文字的趋势。不仅影像文化比文字文化拥有更多的受众,传统的文字媒体也越来越多地借助图像的魅力。英国学者约翰·伯杰在《视觉艺术鉴赏》一书中写道:“历史上也没有任何一种形态的社会,曾经出现过这么集中的影像、这么密集的视觉信息。”  相似文献   

5.
苏家兵 《林区教学》2013,(1):117-118
视觉审美心理概论是建立在实验经验基础之上的以格式塔理论为主,力图从形式本体的角度提示人类视觉的审美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注重视觉艺术的整体性研究,注重心理学实验性的考察,强调视觉艺术审美中的知觉与直觉。维斯顿作为摄影视觉大师,其摄影作品注重视觉语言的简化与被摄体"形"的追求、"质感"的把握。在极其微小的被摄体中常能以小见大,把被摄体情感化地表述出来。在大量丰富、实地的摄影作品中把视觉审美中的视觉平衡、色彩把握、质感表现、画面韵律等表现到了极致。用视觉美术审美心理特征理论分析维斯顿摄影作品风格有着现实与理论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超越纯粹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文化观念对视觉过程的作用分析,探讨传统视觉思维方法,可以揭示传统视觉文化结构,彰显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的视觉审美要求,从而实现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更好的继承、发展、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视觉艺术作品,让中国传统的视觉文化更耀目的登上世界文化舞台。  相似文献   

7.
当下视觉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日益深入,如何培养大学生对视觉文化理性、客观、科学的鉴赏能力,这是我们应该予以最大关注的内容.教师正确的引导、加强自身学习和艺术实践是提高视觉文化鉴赏能力的必要手段,除此,在视觉艺术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视觉文化鉴赏能力还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学习视觉艺术的语言;二、在视觉艺术中发展各种观念;三、在视觉艺术中传递和阐述意图;四.在情景中了解视觉艺术.  相似文献   

8.
在视觉文化勃兴的整体氛围中,视觉文化传播所依赖的主要媒介——视觉媒介表现出了鲜明的、以感性主义为中心的视觉消费特性。具体到电视、电影、网络、广告等视觉媒介中则又分别表现为娱乐至上、制造视觉奇观、视觉快感与精神虚无及意义的碎片等不同的传播特征。  相似文献   

9.
一、视觉文化与教学资源 1.视觉文化走进学校成为必然 较早提出“视觉文化”这一概念的是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尔拉兹,他于1913年在他的《电影美学》中使用了“视觉文化”这个名词。其含义是“通过可见的形象来表达、理解和解释事物的能力”。许多学者也对此概念进行了探讨,如:本雅明对机械复制a寸代电影的讨论,麦克卢汉对视听文化的见解等。  相似文献   

10.
视觉思维是视觉语言之源。视觉思维的觉醒和拓展,为艺术的表现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可以把视觉艺术的表现看成是对人类存在本质的陈述。“再现”只能部分地反映事物的“量”,而能够反映事物的“质”的新艺术形式的出现,使视觉艺术更具表现力。  相似文献   

11.
从视觉文化的维度观照宁夏的风物摄影,即通过对各类风物摄影作品的梳理,可以让人们更清晰、直观地了解宁夏风物摄影的内蕴,也对研究宁夏的宗教信仰、民俗与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王屹宇 《学语文》2008,(5):13-14
我们正进入读图时代。在大众文化消费中,视觉文化正逐步或已经超越文本文化成为主体,电影、电视、卡通、广告、MP3……正在成为学生文化阅读的主要形式,语文教育在读图时代也正受到视觉文化的影响和改造。  相似文献   

13.
视觉文化作为一个新兴的学术研究领域,其学术起点是对视觉经验的重构;其发展轨迹是对“文化转向”的加入和反思,试图把视像化、视觉性作为理解后现代文化性质的钥匙;其知识体系的基础是跨学科研究。在这三个方面,视觉文化都得益于文化研究的理念和方法。与此同时,视觉文化也发展了文化研究欠缺的理论维度,对后者形成补充。  相似文献   

14.
张艺谋电影历来备受争议,特别是《英雄》、《十面埋伏》放映后,一边是评论界、媒体的口诛笔伐,一边是观众涌入影院,票房收入高扬。究其原因是由于视觉文化语境中文化精英的失语——影评人面对“叙事电影”到“景观电影”的变迁,无法解读“电视人”“跟着感觉走”的视觉消费。从而导致一边是大众的视觉狂欢,一边是文化精英对电影的叙事解读的固守所引发的社会失序。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来临.视觉影像已经铺天盖地、无所不在地覆盖了我们的生活、覆盖了我们的文化、覆盖了我们的传播。先是摄影、电影、电视,然后又出现了网络,出现了数码化的成像方式,这是视觉文化的转向。事实上,早在20世纪后半期.针对图像信息越来越多的事实,杨小彦、钟健夫等有识之士就提出“读图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6.
在21世纪的艺术视域中,数字影像成为新媒体艺术创作的主要媒介,电影、电视、录像、计算机网络等媒体制造的影像成为主要的艺术传播平台。利用新媒体进行创作的影像艺术以数字化的图像语言为视觉表象,以新技术手段为诗意载体,借助于Video、摄像机、投影仪、互联网和多媒体视频编辑软件,制造了后现代社会的“仿真”与“拟像”现实。大量的影像与Video艺术实例证明,影像艺术具有视觉诗意:借助视觉画面的审美表现力传达作者对影像文化的诗意追思。  相似文献   

17.
影像的教育力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莹 《广东教育》2005,(7):60-61
现代传播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文化形态异军突起,改变着人们的欣赏习惯和思维方式。伴随视觉文化教育思潮的滥觞,利用电影、电视、摄影等媒介进行教育的尝试与革新,是当前教育一项颇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第五代导演”的创作转型是在当前文化的“视觉转向”中完成的。“第五代”的影像从承载“生命欲望”向迎合“视觉欲望”的转化背后还存在着意识形态和文化身份的变迁,他们已经从精英文化的代表转换为大众电影产业中的首席工人。“第五代”的转型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文化之手导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索视觉手段引导中国文化的方式,尝试用“视觉艺术”手法是将文化发展与科技进步相结合,将国家对文化引导的思路、人们对文化认识的现状,从映现,浓缩到引领,采用通用、感染力强、普遍的艺术和技术方式转达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创造规范、美观、便利、普遍的“中国式”生活方式引导和树立民族品牌.  相似文献   

20.
图像和文字一样,都是“抽象”的,只有学会理解它的“语言”,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图像传达的意义。因此,要提高中学生解读图像的能力,首先需要他们学会观察分析图像的视觉艺术元素,比如图像的细节、构图方式、景别等。作者围绕训练学生理解这些视觉元素展开,希望学生学会通过分析图像中的视觉艺术元素深刻全面解读图像传达的信息,提高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