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口头文化是相对于书面文化而言的,是广大劳动民众口头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它既是民众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又是他们关于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也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是广大民众用口头语言来创作和流传的一种活的语言艺术,由散文的或韵文的叙事作品、诗歌、神化、戏剧、谚语、谜语等组成,在其产生及其发展的过程中,在广大民众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2.
关于新民谣警世功能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民谣的民众创作性、广泛流传性和贴近时代性,表明它本质上是民众的社会评价。新民谣作为民众评价活动的导向之一表现为警世功能,其警戒的对象可以是权威,也可以是民众,或者既警权威又警民众。新民谣警世功能与敬畏之心联系在一起,警世使人产生敬畏之心,从而实现教化的目的,这是当今实现和谐社会所需要的。  相似文献   

3.
乐进 《文教资料》2007,(29):10-13
吴嘉纪的诗歌一直为世人称道的是其反映民众疾苦的苦吟诗,古今研究者甚少关注其山水诗的创作。吴嘉纪虽久隐于渔盐、游历范围不广,但其山水诗创作却不囿于一宗一派,概括起来主要有唯美型、神游型、愁思型三种类型,且分别形成了恬淡清真、奇丽精妙、凄丽孤峭的迥异风格。本文以吴嘉纪的山水诗为例,重点分析了其山水诗歌的创作意境,以管窥其因题制宜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4.
现实题材影片创作的薄弱所造成的银幕与社会现实的距离和电影创作者对社会现实观照的缺失,以及电影创作中过度的商业化和娱乐化追求,已成为当下国产故事片创作中存在的明显问题。由于主流电影体现了主流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与审美观,在电影创作生产和电影市场上占据着主导地位,它引领着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是推动国产电影创作和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主角,所以其创作理应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和民众生活,理应更好地表现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和民众诉求,显示出更加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因此,在主流电影的倡导和实践中,就需要大力弘扬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强化现实主义精神,使主流电影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并努力追求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作为五四新文学的健将的朱自清从书斋走向民众走向民主斗争前列的人生之路,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艰难历程;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本文论述了朱自清的散文世界:散文创作的分期、风格、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农村三部曲》是茅盾的重要作品,在社会剖析派创作范围下,这一"三部曲"作品表现出其家乡桐乡乌镇地区的乡俗、乡情与乡语,既透露出青少年生活对创作的影响,也表现出他对底层苦难民众的关怀。  相似文献   

7.
昭君传说是民众自己创作在民间长期流传的产物,其中蕴涵着民众对传统伦理道德的认知和体认的丰富的内容,深刻反映了民众在伦理道德文化心理层面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今天重温《讲话》依然有新的启示,尤其是关于文艺与人民大众的关系的论述,仍有现实意义,值得深思。文艺自身价值的实现毕竟是始于其成为人的意识中的事实之时,始于其与审美群体的世界观和审美取向发生关系之时。社会主义文艺在合此规律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与民众的血脉联系,强调促进人民的进步事业的价值。其中,文艺创作者做到与民心"同构",是其创作提升精神力量的重要前提,而且惟其如此,其创作才可能真正实现与民众感应互通,并进而形成情通意适的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9.
中国吉祥装饰的创作观念生发于民众普遍的“求吉”心理,吉祥图案的创作并不是想当然的行为。而是民众在长期社会生活中经过多方面观察、体悟递渐形成的心理机制。它既是理性的,又是现实的,从多个层面表达了人们对安定和谐、健康幸福的企盼。  相似文献   

10.
当抗战戏剧以能否最大限度动员民众投入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民族自卫战争成为衡量其自身成就的最主要标志时,大众化、民族化便成为包括戏剧在内的一切文学艺术发展的必然指向。沿着大众化、民族化道路,桂林抗战戏剧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重视民众期待视野,从民族心理层面熔融着中华民族的意志与情感;关注大众情感反映,努力创作符合观众心理期盼的艺术作品;遵循大众审美习惯,运用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承载时代的召唤与期盼。  相似文献   

11.
《太平广记》符命小说基本上是唐五代时期的文学作品,是探讨唐五代天命观念的重要文献资料。由于命数天定的导向,符命小说不仅有特定的文学主题,折射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所在,而且有相对固定的书写程式,展示出独特的叙事特征。符命小说宣扬命数天定观念,属于民间世俗文化的小传统,虽然与儒家文化大传统有一定差异,甚至悖离,却是精英文化不可或缺的有益补充和必要存在。  相似文献   

12.
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以现代寓传统的方式表达今昔对比、今不胜昔的历史沧桑感这样一个主题。在多种现代小说技巧的运用当中,饮食隐喻的运用更是对《台北人》这一主题的映照与深化。  相似文献   

13.
平民情怀与消解虚幻神话--池莉小说主题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池莉作为"新写实"的代表之一,其小说受到了一定的误读.池莉小说的特质不是评论者所谓的"零度情感"或"淡化价值判断",而是炽热地关注凡俗人生、认同公众生存体验的平民情怀和对平民生存价值的张扬;基于平民化的文学视角和追求真实的创作目标,在爱情题材领域,池莉小说表现出对传统文本所传达的爱情神话的消解;在历史题材领域,池莉小说塑造了不同于传统文本的新形象,表达了对正统历史的文学修正.  相似文献   

14.
伍家沟故事中描述了多方面的民间信仰,主要有鬼魂信仰、神仙信仰、精怪信仰、巫术信仰等,可谓一部民间信仰的百科全书,伍家沟故事通过民间信仰的描述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增强了作品的浪漫色彩,反映了下层民众的理想和愿望及某些心态,影射和讽刺了封建官府的黑暗和腐败,也有少量故事宣扬了封建迷信思想。  相似文献   

15.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20世纪伟大的英语短篇小说家。她的作品有挥之不去的幻灭感,她结合自身坎坷、阴郁的生活经历,如实地抓住生活中的片断和瞬间,透过平凡的生活现象,揭示出20世纪初西方社会存在的深刻主题——普通人从童年到成人各个阶段在日常生活的挤压下滋生的幻灭感。  相似文献   

16.
《死者》是二十世纪著名的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早期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的压轴之作.《都柏林人》以爱尔兰首都为背景,描绘了20世纪初都柏林市井百姓、社会生活的"精神瘫痪"状态,试图揭示爱尔兰社会的精神症结,唤起民族意识."精神瘫痪"在《都柏林人》一书中贯穿始终.本文探讨"精神瘫痪"这一主题在《死者》中的体现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典故是古代诗词曲常出现的人物、历史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等。不了解典故的含义,就无从理解作品的主旨。从用典目的看,可以类比其人或其事,也可以对比其人或其事。用典类型有明典、暗典、反典等。  相似文献   

18.
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广为流传的佛教经典《吉祥经》用15个具体、生动的故事,较为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什么是吉祥,人们应该怎样获得吉祥等问题,从而构建出"吉祥"所蕴含的和谐理念。其中达成和谐是"吉祥"的主旨;家庭和谐是"吉祥"的基础;人际和谐是"吉祥"的关键;内心和谐是"吉祥"的本源。  相似文献   

19.
《说岳全传》作为岳飞题材集大成之作,其神怪情节历来为小说家所诟病。但是,对于这些超现实的故事情节,也不能一概斥之为糟粕。一方面,这是作者对故事本身的构造,情节要素之间具备"因果关系",发展符合或然律或必然律;另一方面,某些情节或许荒唐,却取材于早期民间传说,反映了民众的爱憎和信仰。神怪情节借助神话、仙话与鬼话三种民间文学样式进行"安排",丰富了故事情节,迎合了大众审美,其出现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小说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尤多拉·韦尔蒂是美国最受欢迎和重视的作家之一,她的写作主题和风格独树一帜,其影响超越了南方文学的地域性,使她成为世界级的作家。她笔下小人物的悲喜剧,正是动荡不安的南方社会的真实写照。本文通过对其短篇小说集《绿帘》的分析,阐述韦尔蒂小说的主题思想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