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林庚先生毕生创作并潜心研究中国诗歌,取得了许多创造性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为中国诗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提出的节奏音组和半逗律的理论创见,丰富了对于中国诗歌民族形式的理性认知,并为格律新诗的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石;他在楚辞、唐诗和诗歌史研究领域取得了公认的成就,开创了中国诗学研究的新局面;他人格精神的诗学价值对于当下中国诗界也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诗派”和“现代派诗学”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曹万生先生著《现代派诗学与中西诗学》(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厚实的材料和深刻的理论研究而具有开拓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重要收获。它一方面加强了中国现代派研究的某些结论,  相似文献   

3.
林庚简介:字静希,北大中文系著名教授、诗人。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祖籍福州。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并出版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开始尝试新格律体,名动一时。后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北大中国文学史教研室和中国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专于中国文学史,尤长于楚辞、唐诗研究,并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统一起来。主要著作:诗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问路集》等;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空间的驰想》等。  相似文献   

4.
穆木天这位中国象征诗学理论王国的奠基者之一,长期以来消失在文学史的视野之外。为呈现穆木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本文选取其前期诗学理论的代表作品《谭诗》做出解读。《谭诗》是以"纯诗"为理论核心并从"纯诗理论提出的现实动因"、"纯诗定义"、"实现‘纯诗’理想的要求"几个方面向外辐射的一个体系。尽管《谭诗》有不少理论建构上的缺陷,但它作为对当时诗坛现状的初次反拨,有着重要的文学史意义。我们完全有必要在新形势下深入探究穆木天的诗学理论主张和诗歌创作,正视穆木天的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5.
作为20世纪后半期华语学界最为重要的古典文学阐释架构之一,海外及港台"中国抒情传统"研究,不仅致力于比较诗学论域中"抒情美学"的理论建构,同时也倾力于开拓抒情传统之文学史书写及重构的话语空间。其中,围绕着高友工的美典理论,其普林斯顿的追随者(孙康宜、林顺夫)构筑出抒情传统视野下的中国文学史叙事,为五言诗、律诗、词体等文类的演进及亲缘关系提供了独到而深入的解说,描绘出自汉末至宋末的一段抒情文学的风云传奇。  相似文献   

6.
王文生的《中国美学史》以古典文学作品及理论著述为研究范围、以中国文论中的"情味"为核心研究对象,它展示的不仅是情味理论发展的历史,还是历代文学作品情味变迁的历史。王文生细致爬梳一手资料,力避陈说、独立思考,孜孜不倦地探寻中国美学原味,他以实际做法例证了真正的"比较诗学"精神———"在总体比较中发展各自的特点,吸取彼此有益的经验以丰富发展各自的美学思想",其著作扎实厚重、视角独特,树立了中国美学史研究的新路标,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方法论价值。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三大诗学理论之一,"性灵说"在现代学术语境中受到了特别的关注。将从中日学术史的宏观视野出发,对"性灵说"的现代学术境遇展开深入的比较与分析。在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文艺理论批评史》著作中,赞同"性灵说"的声音明显要高亢于否定的声音。究其原因,"性灵说"所潜含的诗学理念与人性解放观念与"五.四"新文化精神是契合的,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支撑新文化运动与新文学革命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启蒙主体论让百年中国新文学获得了生命根基,也因此延续着自己的精神血脉.<摩罗诗力说>是鲁迅决意从事文学的奠基之作,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诗学眼光.在鲁迅的主体论思想中,"心声"是一个独具慧心的核心语词."心"(主体)与"声"(文学)的交合,使得鲁迅由文学而主体、由"心声"而"立人"的启蒙思路得以成为可能.尽管鲁迅的文学创作获得了普遍的文学史意义,其后的诗学原理并没有形成一种相对稳固的诗学传统与理论谱系.  相似文献   

9.
南社诸子与梁启超倡导的诗界革命关系密切,在诗歌创作与理论探索上皆有所深入,是诗界革命的忠实继承者、发扬者.高旭、林庚白、汪兆铭等人对新意境、新名词的阐发,尤其具有理论深度,是20世纪中国诗学的宝贵财富,对于当下旧体诗词的创作亦具借鉴意义,应当引起诗学研究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正>连绵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异彩纷呈,辉煌灿烂,博大精深。作为其文化主体部分的道德精神,价值取向,个体修养,审美理想,不仅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且熔铸成中华民族特有的良风美俗,独立人格。而作为"文以载道""诗以言志"的中国古典文学,其中充满了人伦纲常、道德风范。这些恢宏篇章,既是文学史上的瑰宝,也是思想道德与审美理想中的珍贵财富。注重冲涌审美道德精神的中国古典文学教育,目的就是为更好地  相似文献   

11.
沈曾植诗学的学术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诗学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部分 ,今人用现代分化独立的纯文学理论去理解它 ,往往失其真相。中国诗学的学术文化性格 ,同光体诗家沈曾植 ,或可谓知之最深。深入分析沈氏对于诗史嬗变与学术文化的关联 ,诗境创造与玄理儒佛 ,诗风“三关”等方面的种种认识 ,将有助于了解华夏学术的内在理路 ,重建诗学的文化认知 ,并丰富 2 0世纪中国诗学的总图景  相似文献   

12.
钱钟书先生虽以文学家及文艺批评家著称,但其在史学思想领域也颇有创见。他针对诗、史联系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即"诗具史笔"与"史蕴诗心"。钱氏这一诗、史联系理论同西方新历史主义"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理论相比照,不难发现钱氏历史诗学思想实质即在坚持"诗、史有别"的前提下融通文学与历史,进而强调文学与历史间的"互涉"。  相似文献   

13.
"雅"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元范畴。在词学中,亦是一个重要而有特色的范畴,而对词论中尊"雅"观的研究却总是散落在整个美学、诗学或词史、词派等的研究中,文章主要梳理当代词论者对中国古典词论中尊"雅"观的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从整个古典美学或文论的角度;从词学理论的角度;从文学史的角度,对雅词进行分析的;词体雅化理论与学术思想结合进行研究的;从此四部分中抽离对有关词论尊"雅"观的研究以突显其研究概貌。  相似文献   

14.
"文学经典意识"是人们关于文学经典及如何创作出文学经典的认识。在中国古典诗学中,文学经典意识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它与文学观念的自觉、艺术精神的独立与否是相伴相行的。文学经典意识的最早形态应是文化经典意识,接着是汉以来的经学式的文学经典意识,再发展到以纯粹文学观念为基础的文学经典意识。文学观念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所具有的"文学经典意识"的内涵也有不同,这又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典诗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汉魏六朝是我国古代赋体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该阶段出现了我国最早的赋论。这些赋论是我国古代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内容多针对于赋的渊源、创作、文体特点及地位等方面的概括与评价,具有早期的文章辨体意识与论赋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6.
由悲剧观、境界说、南北文学论等构建成的王国维的诗学思想,以及蕴含其中的实证精神、历史理性精神,都是中外诗学对话的结果。其对话方式是立体性的,具体表现为浅、中、深三个层次。正是凭借这种立体性、多层次“对话”的学术话语方式,使王国维奠定了自己作为中国现代诗学开山的历史地位,他的成就尤其是他所采取的话语方式,至今仍能给我们以巨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古典接受诗学的后现代理论形象是它面对当代语境转型时所生成的一种历史身份。人类精神谱系的连续性发展与其内涵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意义元素为建构古典接受诗学的后现代理论形象提供了合法化依据。这种后现代理论形象主要在三个维度获得规定,即微观化阐释构架、世俗化的阐释内涵与地方性的阐释标准。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后现代理论形象之于古典接受诗学而言不是实体性的,而是功能性的。  相似文献   

18.
司马相如与汉武帝遭遇事件的诗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相如与汉武帝遭遇是学史上一个家喻户晓的事件,但其重大的诗学意义一直未得到追问。在诗学精神方面,这一事件是时代英雄进取、崇高化心态的诗学表现。汉代诗学以此一事件为分水岭,西汉初期学诗学话语由个体性转为公共性,悲剧性转为帝国的话语狂欢;中国诗学话语以北方中心,南方边缘的旧人格局被颠倒过来;学体式从以南方骚体赋为主,转变到以融合南北诗学的大赋为主,汉代的标志性学体式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9.
朱志荣的中国文学观具有强烈的思辩色彩、自觉的理论意识和开放的研究视野。他从自己的文论观和美学观出发,使理论研究与中国古代文学的鉴赏和批评良性互动,强调中国文学的民族特性。他把意象视为中国文学的重要表征,认为中国文学从创作到欣赏都体现着基于感性而不滞于感性的领悟方式,从而超越了传统的表现说与再现说的对立;将古代文学研究的审美尺度具体概括为情、貌、言三个方面,指出古代文学中人、文同构的生命意识,论述了作家的个性与时代精神的辩证关系。他认为文学史研究要在史实的基础上重视史识,肯定文学史家发现规律的主导意识;认为古代文学研究应该体现当代性,优先阐释在当代能引起共鸣的作品,合理借鉴西方理论,体现当代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20.
“文气”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古代文论异于西方文论及现代文论的重要理论之一。曹丕首开先河,引“气”而入文论,建立文学主体论。以“气”贯通的中国古典文艺美学体系,经过许多代人的努力不断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