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先秦两汉绘、刻艺术孕育着的自然山水因子,从以人物为主的背景和陪衬中剥离出来,进而形成为独立的山水画,这一过程大致经历了山水题材与其它绘画题材的分离,分离老祖宗后的初他是以及初创后的独立发展等程序,而顾恺之则是这一过程中里程碑式的人物。  相似文献   

2.
明代画家文徵明,山水、人物、花鸟诸题材无一不工,尤以山水画成就最为突出。文徵明的绘画主要师从沈周,又比沈周更加工致、典雅,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统观他的山水作品,大多透露出一种雅逸挺秀的风格,这在《双柯竹石图》中体现得颇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张晓宁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3):66-67,84
山水是中国文学的传统题材之一,但在宋代正统散文中却不易找到以此为题材的作品。然而宋代词序中却有不少可以山水小品视之,成为山水小品这种源远流长的文学形式在宋代文学中的归宿之一。之所以如此,与词序是一种非独立的文体不无关系,通过分析以姜夔与周密为代表的山水词序便可得以印证。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早在<诗经>中就有描写山水田园的诗句.东晋的陶渊明是田园诗写作的开创者,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创作的鼻祖.自此,山水田园便成了诗人们经常表现的题材.盛唐时代出现了"山水田园诗派".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除了陶渊明、谢灵运外,主要还有谢口、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范成大、杨万里等,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等人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古代山水文学的发展作了宏观性的考察与研究。认为中国古代的山水文学经过了由文学中的山水到山水文学,再回归于文学中的山水这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作为山水文学之主要写述对象的山水,其功用也由比德嬗变为感情寓托,再进而成为人物或情节之烘托和映衬。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中国古代山水文学的发展过程的考察与研究,认为:中国古代的山水文学经过了由文学中的山水到山水文学,再回归于文学中的山水这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同时,在此一过程中,作为山水文学之主要写述对象的山水,其功用也由比德嬗变为感情寓托,再进而成为烘托和映衬人物或情节之背景。通过这一纵向的描述与说明,揭示出一定的与文学、与文学思想发展有关的理论素质。  相似文献   

7.
一、山水题材与山水诗的区别和联系所谓题材,是指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即作品具体描绘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山水题材,就是作为材料而出现在作品中的对山水的描绘。诗歌中有山水题材并不表明即是山水诗。作为山水诗至少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第一、诗中对山水的描绘较多,山水是该诗的主要表现对象。第二、山水是该诗的主  相似文献   

8.
讨论山水诗,首先应该明确关于它的界定,这也是一个学界争论不已的话题。王瑶先生在《玄言·山水·田园——论东晋诗》这篇文章中曾言:“所谓‘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并不是诗人们的思想和对宇宙人生认识的变迁,而只是一种导体,一种题材的变迁。”这个观点里面隐含着对山水诗的界定,即以山水自然为题材的诗歌。这种较为宽泛的定义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赞同,比如袁行霈在其《中国山水诗的艺术脉络》中讲道:“山水诗的产生,标志着人对自然美的认识加深了。大自然已经从作为陪衬的生活环境或作为比兴的媒介物变成具有独立美学价值的欣赏对象。”也主…  相似文献   

9.
梁衡 《科技文萃》2005,(6):65-68
受命为出版社选一本爱国文选,接手之后才知道这绝非易事.既为爱国文选,起码得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内容必须能涵盖爱国的主旨;二是形式必须是散文,最好还是美文.这时我才发现在散文领域,爱国题材的作品比之山水景物、生死爱恨、新事旧情等,确实少得多.选家们编的各种选本中,也很少将爱国单列一类.平时我们印象较深的爱国事件、人物大都是从历史书上或者小说、诗歌、电影中得来的.以美文来诠释爱国大义、品评人物原来是这样的难.  相似文献   

10.
一、山水题材与山水诗的区别和联系 所谓题材,是指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即作品具体描绘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山水题材,就是作为材料而出现在作品中的对山水的描绘。诗歌中有山水题材并不表明即是山水诗。作为山水诗至少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第一、诗中对山水的描绘较多,山水是该诗的主要表现对象。第二、山水是该诗的主要审美对象。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自然观,在作画时奉行以小见大的宇宙观,以尺画显天地,在描绘客观事物自然属性的同时,更加注重表达画者主观的内心世界。古代自然观以哲学性探讨为依托,以参禅悟道为主要形式展现。道以艺现,绘画建筑等艺术形式囊括于艺之中并显现出独特的布陈置势,画道之理。中国山水画在全景式构图中通过山川之势与“人间之味”的排列布局体现人与自然相和之意,于截景之中突出刻画山川之性营造气韵生动之境,山通情,人晓意,达到物我相融的境地。中国山水画之意境展现出千人千味,生机百生,在传统自然观的影响下可观乾坤之景。  相似文献   

12.
郭煕的山水画继承前代传统,师法造化,真实探索自然山川的奥秘,对中国山水画观察、表现自然的方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溪山楼阁图》,将宏伟奇险的山川景象和精工之极的界画楼阁融为一体,表现出画家丰富的艺术创造力,在皴法、树法、墨法、章法等表现技艺上,对前人的传统进行了大胆的创造变革。山体远取其势,近取其质,雄伟壮观;杂树表现丰富,层层推远;楼阁一笔不苟,井然有序;留白连天接水,上下呼应;设色古雅沉稳,层次分明,表现出画家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为北宋山水画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郭煕提出的"三远"理论和艺术实践,是他对中国山水画作出的最大贡献。"三远"不仅科学合理地结构了画面的布局形式,而且还指向了一种精神的追求,超越客观物象的局限而达到心灵自由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通过作者亲身的山水画写生教学实践,对写生教学过程进行总结,提出写生教学的四个分期阶段:1,写生前准备周;2,前期写生周;3,后期写生周;4,作品整理周。指导学生解决在写生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达到良好的写生效果。这些,对于教师的山水写生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画素来以山水居首,“远”是构成山水画有如此显赫地位的重要因素。自六朝以来,“远”的理论的成熟与发展,本身就影响着山水画的继承与创新。北宋的郭熙强调“远”在中国画中的透视;到了韩拙,强调的则是画面的意境的营造;而元代的黄公望更上一层楼,把“远”的理论深化,追求画外之韵,人与物合的境界。本文将从宋元山水画的发展轨迹中探寻“远”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蜀中山水孕育了张大干的蜀中画与蜀中诗。蜀中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水、名胜、古迹众多,风物、风情、风习奇特,不仅成为张大千诗画创作的题材,而且是他情感的寄托和艺术的生命,影响到他的绘画技法和艺术风格。张大千以造化为师,天地万物为他所用,蜀中时期笔墨风范开始具有独创性,成为张大千绘画技法“变革”的前奏。蜀中诗画是张大干艺术世界的奇葩,反映出张大干恋乡的情感特性和“师法自然”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6.
董源是中国山水画史上最为著名、最具影响的画家。他在山水画上有多方面的成就:一类是从六朝以来传到李思训而集大成的缜密工致的着色山水,一类是有王维笔法精密细润的水墨山水,还有一类是奇峭雄伟、斩绝峥嵘的唐代山水风格。董源的山水画风在继承唐代模式的基础上,融入自己对南方山水细腻柔和的领会,创造出既有北方的奇峭雄伟,又有南方的清新秀丽的山水画新风。目前,关于董源现存作品的真伪,在学术界受到极大挑战。其中,本文提到的《溪岸图》,构图布局不符合五代至北宋山水画的时代特征和风貌,笔墨意境不符合董源山水画的创作风格和技法,绘画理念与董源相比差距甚远,因而不是董源真迹。  相似文献   

17.
浅谈水彩画     
水彩画是广为普及的一个画种。作为独立的绘画形式,水彩画形成于西方,是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发展而来的,由于它低廉的成本,使它在所有的色彩画种上有最大普及性。小学、中学以及初学绘画者都往往从水彩开始培养色彩感,此外,它的工具比较轻便,在户外写生时易于携带。由于水彩画采用的工具与所用材料和制作过程的特点,水彩画与其他各种绘画有着显著的区别。同时,也是因为这样的因素,水彩画具备了一个能够独立存在的画种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8.
文人画以写意抒情性并以色彩之淡、水墨黑白之逸格虚灵性区别于青绿山水、重彩人物花鸟画的色彩样式而独具特色,并取代了青绿画在唐宋时期的重心地位成为中国封建后期绘画的主流。在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同样遵循"谢赫六法"的基本绘画理论体系,但同时积极地的充实、拓展"六法"内涵,使中国画成为东方绘画中最炫耀的亮点。  相似文献   

19.
王维笔下的诗歌不但展示了祖国的山河之美,而且用诗人兼画家的眼光观察事物,捕捉在大自然景物中呈现出的色彩、线条、透视等绘画性因素,使自己的诗歌具有浓郁的绘画美。  相似文献   

20.
中国山水画是以自然为范本,强调师法自然,从自然中选取素材,汲取灵感。中国画家游历山川,眼看心记。注重感受,从而写胸中丘壑、心中意向等。中国的山水画。是在寻求艺术的真谛。寻求创造的活泼与生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