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从两个方面完成了对鲁迅的评价:一方面瞿秋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立足于鲁迅所生活的时代氛围,探究了鲁迅思想和鲁迅杂文得以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语境,考察鲁迅思想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另一方面,瞿秋白以坚实的学术品格,准确、全面地考察鲁迅杂感的真实特性和生动风貌。《〈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可谓是政治和学术高度统一的科学评价,也是瞿秋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实践的最具典型性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2.
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从两个方面完成了对鲁迅的评价:一方面瞿秋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立足于鲁迅所生活的时代氛围,探究了鲁迅思想和鲁迅杂文得以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语境,考察鲁迅思想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另一方面,瞿秋白以坚实的学术品格,准确、全面地考察鲁迅杂感的真实特性和生动风貌。《〈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可谓是政治和学术高度统一的科学评价,也是瞿秋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实践的最具典型性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杂文创作占据鲁迅全部创作的四分之三以上,杂文无疑是最适合鲁迅的文体,鲁迅对自己的杂文创作也是相当自信的。鲁迅的杂文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单是杂文集的取名就体现了一种罕见的意趣,更不消说杂文中散发着魅力的语言和意义旨归了。  相似文献   

4.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 ,但在其一生的创作实践中 ,尤其是后期 ,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杂文。究其原因 ,杂文自身的特点为其创作的繁荣赢得了机遇 ;鲁迅作为伟大的民族作家 ,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拯救国家的民族意识。鲁迅杂文对 2 0世纪中国革命以及中国杂感文学的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5.
蕴藏在民间方言和土语背后的往往是一个时代的文化、心理以致社会关系.本文从语言角度切入鲁迅后期的杂文分析和教学,大体分为三类对殖民地情欲和普遍的游戏态度的批判;劣质性和欺诈式语境批判;对不平等的人群关系及种族歧视暴力的批判.文章力求挖掘语言背后的文化、社会内涵,揭示鲁迅杂文独特的情感特征,引导学生从某一角度切入文学经典的细读.  相似文献   

6.
试论鲁迅的杂文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杂文观,是一个丰富、完整,具有较高理论价值的体系。本文试从鲁迅对条文文体的确认,对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提倡和实践,以及对杂文创作规律和美学原则的发现和总结等三个部分,探讨鲁迅杂文理论的丰厚内涵以及对中国现代杂文创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研究评价作家应以事实为依据。鲁迅后期杂文没有感染“新基调病态”,杂文的“悲哀”是政治环境造成而非鲁迅带来。  相似文献   

8.
鲁迅晚期杂文与上海生活经验有很大关联,上海这个特定的文化空间,不但提供给鲁迅观察社会世相的一扇窗口,同时也影响着杂文创作的思维方式与言说策略。鲁迅晚期杂文往往在都市文化与租界体验的文化语境之中展开,解剖国民劣根性在租界社会的变异,批判沪上文人对金钱物质的依赖,挖掘知识分子流氓人格在洋场文化中的发酵与扩大。鲁迅还通过剪贴与备考的方式,缩微出一个真实的言论环境,使得晚期杂文具有一种对话感与互动性。  相似文献   

9.
《阿金》是鲁迅“上海经验”的一次独特呈现。一方面,其受审查、删改、发表的经历不啻1930年代政治和文化语境下鲁迅杂文生产的一个缩影,创作与编集的过程亦凸显出他杂文意识的高度自觉;另一方面,文本内部设立的叙述基调、观察视角和议论位置,构建起了叙述者和阿金之间的张力想象,表征着鲁迅在观看与疑惑中对于上海俗世、市民大众等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10.
鲁迅杂文艺术枝谈马先娟鲁迅是我国现代杂文的宗师,他把杂文创作提高到一个崭新阶段,为这种文体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鲁迅从1903年开始发表杂文,到1936年10月逝世为止,他奉献给读者的杂文有16个结集本,共700余篇,100多万字。这些杂文深刻反映...  相似文献   

11.
鲁迅对儿童问题的关心贯穿着其杂文创作的全部,"五四"时期鲁迅阐释了儿童作为"人之子"的理论,成为人之父后,鲁迅对儿童以及儿童教育问题有了切身的体验。鲁迅的杂文从分析现代儿童生存的状态,到对旧式教育方法的批判,以及新的教育理念的提出,再到理想图式的想象。鲁迅杂文的儿童书写是其"立人"思想的一部分,杂文能够更直接、更具体地表达对儿童问题的思考,鲁迅对儿童问题的思考往往以小见大。鲁迅杂文中对儿童问题的见解对现世具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2.
鲁迅杂文代表着现代杂文的最高成就。本文就中国古代“杂文”传统,五四时代的文本选择和杂文作家的文体改革,从纵、横及创作主体三个方面探讨了鲁迅杂文的成因。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透视龙应台的创作阶段、文本深层和创作背景等等多方面的因素,分析她的杂文当中所涉及甚至包涵着的与“全球化语境”契合的文化根基,探讨她的杂文中的文化先锋性,并探求其跨文化“再阐释”的前提是文化身份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14.
1990 年代后,中国当代文坛存在着一个鲁迅影响下的杂文随笔创作群体,他们能自觉继承鲁迅杂文的批判精神,进行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与鲁迅杂文随笔相比,他们的杂文随笔既有不足的地方,同时也有若干超越之处和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顺应理论视角下的英语导游词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顺应角度出发,指出英语导游词的创作过程是一个基于语言内部和语言外部的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指导下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通过分析顺应理论及英语导游词的创作特点,在创作英语导游词时需要顺应不同的旅游者、交际的物理语境、社交语境以及旅游者的心理语境。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杂文,在他一生的全部著作里占着突出的地位,也特别地显得重要。尤其在鲁迅后期的创作里,杂文几乎成为他唯一的艺术品。作为对敌斗争的犀利的匕首——杂文,是鲁迅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以及吸取了外国进步文学中的进步因素,并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而加以创造性发展所独创出来的。鲁迅以它扫荡了文坛上形形色色的鬼魅,击溃了反动派来自四面八方的“围剿”,从而保卫了革命文艺的阵地,给中国革命做了重大的工作。鲁迅的杂文,不仅在三  相似文献   

17.
鲁迅后期为什么会专心致力于杂文的创作呢?其根本原因,并不是“非功利观点所致”,恰恰相反,正是源于无产阶级的革命功利主义。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杂文作为特定思想形式和艺术形式,在很高的程度上显示出立体思维的特点,这在我国的杂文创作中是独树一帜、非常罕见的。我们探讨鲁迅的这种思维特点,不仅有助于我们对鲁迅文学创作的全面认识,也可为当今的杂文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略论鲁迅杂文的多趣多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中国古代文论关于“趣”与“味”属于不同审美要求的理论和鲁迅杂文的实际,提出鲁迅杂文趣味性的特征是“多趣多味”的新看法。“多趣”包括有理趣、奇趣、情趣、形趣和言趣等等。“多味”包括有新味、熟味、辣味、笑味和回味等等。在论鲁迅杂文的辣味时还总结了鲁迅的讽刺理论和杂文创作对中国和世界讽刺文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及讽刺与幽默的区别。文章最后指出,鲁迅杂文的多趣多味是对中外文学作品重视趣味性这个优秀传统的创造性继承与发展,对当代杂文创作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现代文坛出现了一个世界文学史上罕见的奇观——杂文的繁荣和勃兴。杂文,这一既从我国古代的及外国的议论性散文传承发展而来,又脱胎换骨全然一新的文学品种,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呈给人类艺术、思想宝库的一个独特的贡献。中国杂文的理论奠基者与创作最高典范,也就是中国新文学的伟大旗手鲁迅。由于鲁迅的伟大影响,杂文赢得了世界的注目。越来越多的人承认杂文不仅具有思想性、战斗性,是显微镜,是匕首、投枪;而且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是文学,是艺术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