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7年台湾爆发“乡土文学”论战,“乡土派”大获全胜。但是,“乡土派”在论战中的胜利并未使这一文学流派得以发展,相反,论战之后“乡土文学”风流云散,乡土文学的作家直接或间接地相继转入符合各自利益立场的政治叙述——“统-独”论述众说纷纭。在这样的情况下,陈映真坚持“乡土文学”论战所找回的台湾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策略性地避开政治权力的压制,逐步转入政治小说的创作,寻找国家统一的历史、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台湾乡土文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发展过程及其呈的文学现象进行了分析、探讨。对台湾乡文学从悲情到自救的历程作了剖析。  相似文献   

3.
五四文学与当代台湾乡土文学各自处于不同的文化冲突时期,它们都面临着有关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思考和抉择。由于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五四文学与当代台湾乡土文学各自呈现出不同的文化态势:五四文学重视吸收和借鉴外国文化思想和艺术经验,对传统的中国文化采取的是批判态度;当代台湾乡土文学坚决抵制外国现代文化思想和艺术流派对民族文化的冲击,主张文学向民族立场回归。其实,突破这些外部形态上的差异,在本质上五四文学与当代台湾乡土文学的文化观念是却是基本一致的,都着眼于文化的时代意义,体现出一种实用理性主义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乡土文学是随着社会的变动及随之而来的作家创作实践的变化而不断丰富,乡土文学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学,乡土文学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特点鲜明的文学现象,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陈映真的创作被誉为“台湾乡土文学的一面旗帜”,他的早期创作特点十分突出,普遍带有浓郁的感伤、苦闷和自怜的情绪,无论是对于市镇知识分子还是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的命运,陈映真都充满了深刻的悲悯情怀。他笔下的人物几乎都陷于不同形式的毁灭里,使小说始终笼罩在一种神秘的“死亡意识”中。  相似文献   

6.
李进  杨瑞霞 《家教世界》2012,(14):29-30
乡土文学是随着社会的变动及随之而来的作家创作实践的变化而不断丰富,乡土文学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学,乡土文学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特点鲜明的文学现象,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在乡土文学中,民族性是一个重要的特征,可以说,没有民族性便没有乡土文学,民族性是乡土文学这一文学流派赖以形成的重要支柱。对于我国的乡土文学来说,民族性已不是个陌生的问题了,但联系乡土文学的实践来看,从现代理论的高度来认识民族性,确定民族性在乡土文学中的地位,探讨我国乡土文学民族性的内容、表现方法,是进一步发展和繁荣我国乡土文学创作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乡土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体系,它拓展了现代文学的主题和题材领域,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乡土文学”出现在二十年代,发展在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在现代文学史上,实在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学流派。就是在当代,也还有些作家高举着“乡土文学”于力致,帜旗“乡土文学”创作,创作出不少很有影响的“乡土文学”作品。鲁迅和茅盾是很重视“乡土文学”的,早在三十年代初就曾撰文论述“乡土文学”,对出现在二十年代的“乡土文学”给予科学的概括和总结。遗憾的是后人并没有象鲁迅和茅盾那样继续对“乡土文学”予以必要的关注和研究,致使我们现在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新文学,乡村中国一直是其最重要的叙述对象。因此,对乡村中国的文学叙述,形成了百年来中国的主流文学。四川的乡土文学与中国乡土文学可谓同步发展,也是迄今为止取得最大艺术成就的文学类型。本文通过对四川乡土文学发展历史的理论化梳理和对部分富有代表意义的作家作品的分析,旨在探求其对中国乡土文学发展的历史贡献及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乡土文学更是面临严峻挑战.资本的无孔不入和消费主义、读图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的人文学科经历前所未有的冲击;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化进程高歌猛进,倾诉欲望、书写城市自然也成了这个时代文学写作的主题."乡土文学"的创作,在整个20世纪可以说实绩斐然、影响深远、意义重大,也造就了一大批知名的作家,但在崭新的"全球化"语境下,乡土文学却逐渐变得失语,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这种困境体现在两方面:一天受大气候、大环境的影响,乡土文学受到读者的冷遇;另一就是作家们和正在变化中的乡村是隔膜的,写不出真正反映农村变革的好作品.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并不意味着乡土文学已没了存在的必要和发展的可能,关键是,作家们要顺应时代,不断调整自己,寻求乡土文学创作更广阔的空间,以全新的文学品格来应对挑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对于乡土或地域文学这一概念的使用,人们还有很多方面的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无论是世界文学,还是国家或民族的文学,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社会背景,再提“乡土“、“地域“这类概念有无必要?通过检索我国的乡土文学理论,对其作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3.
"乡土文学"成为台湾上世纪70年代文学场域的巨大话语,根本在于其所隐喻的意蕴已远远超出了它作为一个普通文学话语形态的意义,直指民族意识建构、民族国家认同、台湾社会现实关怀、中西文化对话以及被殖民历史的再审视等多重文化符码.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中国大陆的陈映真研究加以简单梳理,重点评析了《台湾的忧郁》和《陈映真论》。认为:《陈映真论》的作者集中论述陈映真小说中的死亡意识、诗思交融的叙事策略,就是对陈映真“悲情”文学世界的重点阐发。如果说从《台湾的忧郁》中,能够感受到陈映真小说世界的“忧郁”,那么从《陈映真论》中则能体悟到陈映真的文学“悲情”。  相似文献   

15.
五四运动之后,乡土文学一时间成为一股引人注目的文学潮流,鲁讯小说在乡土文学的发辰中有看巨大的影响本文从乡土文学的源起、振兴,作用等方面分析中国现代小说之父——鲁迅时乡土文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将中国社会定性为“乡土性的”,这一认识无疑象征着本土文化的自觉。作为以感性方式思考社会人生的文学,自然难以逃脱这一宿命。对乡土中国的文学想像,历来是文学界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的区域,才人辈出,硕果累累。遗憾的是,从历时性角度,对乡土文学理论做系统研究总结的,几乎还未曾见过。余荣虎新著《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一书,就是对这一领域富有探索激情和创新意味的学术硕果,该著以现代乡土文学理论为切入点,全面细致勾勒了1917—1949年时期内乡土文学理论变迁的历史轨迹,探询了理论话语转型的深层缘由。著者的思考,为现代乡土文学研究提供了许多启迪,开辟了新的学术空间。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20年代乡土文学的兴起,是在五四民主主义社会思潮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影响下,问题小说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是鲁迅乡土小说直接启发和影响下的结果,同时也是作家内心情感需求的结果。20年代乡土文学给我们提供了中国乡村社会宗法制的基本形态和乡村人民的生存状况,确立了乡村文化和风俗人情作为文学审美对象的地位和价值。它不仅对30—40年代乡土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具有社会学、民俗学等多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与陈映真具有可比性,二者在乡土文学、民族性、启蒙理性、文学大众化等领域都有与众不同的特质。同时,陈映真坚守民族志、爱国心。为大众、弱者呐喊、代言的可贵品质,尤其值得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9.
“乡土文学”自20世纪20年代提出之日起,就缺乏概念的内涵意蕴和外延指向的科学限定.随着左翼文学与革命形势日炽,“乡土文学”逐渐为“农村文学”所取代,政治色彩加强,审美特质减少.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传统的农村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学界又涌现了“新乡土文学”、“新农村文学”的写作浪潮.因此,对各个概念的发展脉络进行重新厘定和梳理,探究各个称谓的内在关联,对于探讨乡土文学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章所讨论的乡土文学是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现实主义小说 ,并力图挖掘出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在独特的视角尤其是社会视角规范下这类文学的一些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