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软件工程专业本身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教学效果并不是那么理想.在软件教学中基于校企联动平台的应用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将其纳入自身知识结构中.本文先阐述了当前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接着提出了基于校企联动平台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改革措施,以便更好地提升其实践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以福州大学地质工程专业为例,根据社会对地质工程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从学校专业建设层面、企业合作层面、科研合作层面,实施建设了产学研创新创业课程、产学研合作示范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共建共享;建立了校企共建教育环境、共建共享、权责对等的校企联动模式,拓展了校企联动模式下地质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途径,提出了校企联动模式下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举措。通过实施产教融合的培养机制,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过程中出现的瓶颈,以及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通过构建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的方法及管理平台的目标导向来解决这个瓶颈,并提出了构建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的途径——政府主导式、“政企校”联动式、校企关联度大的“融入式”、“引企入校”实践教学式、“订单培养”教学管理式等.并对其进行了详细阐述,对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办学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过程中出现的瓶颈,以及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通过构建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的方法及管理平台的目标导向来解决这个瓶颈,并提出了构建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的途径——政府主导式、"政企校"联动式、校企关联度大的"融入式"、"引企入校"实践教学式、"订单培养"教学管理式等。并对其进行了详细阐述,对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办学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校企协同培养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当下高校、企业、政府在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过程中的认识与实践之弊,表现在企业参与内在动力不足、相关政策与管理机制不健全、针对性系统实践平台缺乏、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严重制约着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全方位、多元化、系统性培养。从我国校企协同培养发展的现实境况去审视,在遵从教育实践属性的基础上,以协同机制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需要进一步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完善制度保障机制、构建校企共建实践平台,加强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6.
当前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面临教学平台不完善、创新教育和工程素质教育缺失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实现校企合作,搭建校企互动型实践教学平台,实现学校和社会的结合,实现“生成性”教育过程.其必然性体现在:校企互动型实践教学模式的引入与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理念的改革相契合、与学生能力的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其可行性则体现在:校企互动型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有利于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接轨,实现学生能力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7.
结合湘南学院与高斯贝尔共建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基地的案例,深入剖析了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探讨了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基地的思路,总结了如何以产学研联动发展促进校企间合作的途径,以期对地方高校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提供了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8.
实验室是高等院校培养大学生工程能力的重要基地。工科院校实验室工作应适应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以高素质、强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为本,建设面向工程实际、开放性的实验平台。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已取得的建设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在内涵建设上建立校企互动联动的机制,使实验室建设加快融入到工程教育改革之中。  相似文献   

9.
校企联合培养基地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在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校企联合培养基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导师选择、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选题及实践环节等方面,论述了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应该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已成为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中心课题。通过对比国内一些高校的特色做法,制定科学合理的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新型的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平台,改革培养方式与途径,校企联手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立校企联动、多层次协调的组织体系,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工程创新能力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