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器官捐献中的自我决定权,是捐献人在充分知悉有关风险的前提下,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自由意志,对自己的器官作出捐献与否的决定。捐献人充分的知情权是其前提和保证,撤销捐献则是其重要的内容。本文对器官捐献中自我决定权的主体进行了分析,并对该权利的行使做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2.
自愿原则是遗体捐献中的重要原则,它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命权利的保障。自愿的标准应结合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体现了个人自主权与社会规制之间的平衡。自愿意愿的表达主体、执行主体和接受主体的界定则关乎该原则在现实中的实现。国家应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影响捐献人的意愿促进遗体捐献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涉及未成年人的新闻报道,应首先考虑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基于未成年人的特点,在相关法律设计中应对其进行倾斜式保护,社会要形成保护未成年人相关权益意识,应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遵循非歧视的原则精神,坚持与贯彻未成年人利益优先原则,进一步完善和协调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体系,完善相关法律及法规,进一步细化相关规章制度、增强操作性,明确相关监督机关及其职权,明确新闻媒体、新闻工作者等在涉及未成年人的不当新闻报道的责任主体和责任形式等。  相似文献   

4.
经立法梳理,反思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研究现状,可知法律对该制度的制度名称、调查主体、调查内容及社会调查报告法律性质的规定已较为明确、全面,争议此类问题已无必要。今后应把辩护人社会调查权、社会调查员诉讼地位及刑事案件办理过程中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社区矫正社会调查制度和认罪认罚从宽社会调查制度重合适用的问题作为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器官捐献行为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供需不足、分配不合理、法律不完善以及伦理道德等问题。影响器官捐献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对器官捐献的认知程度、医院工作人员态度与技术、医疗设备、器官资源分配体系、传统文化观念和伦理道德、法律制度等等。要促进器官捐献事业的发展,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在获得器官资源后需要对其进行合理分配。  相似文献   

6.
刘慨 《华章》2012,(25)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法律适用的一项基本原则,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而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完全不同于成年人,专门作出了从轻、减轻、免除处罚的规定.主要基于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及社会的全局长远的利益来考虑.为贯彻对未成年人犯罪趋轻处罚的立法精神,国家专门机关和社会职能部门应坚持预防为主,建立有效的社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机制;应坚持教育为主,对未成年人的失范行为准确定罪和量刑,加强改造,热心帮助未成年人解困,促使其重新做人.  相似文献   

7.
旧传统与新取向:德国大学教师法律地位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教师的法律地位是由教师所享有的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体现出来的。德国大学教师的法律地位是其相对于作为法律实体的政府、大学和社会而产生具体的权利义务关系表现出来的。因此,德国教师的法律地位因这几个法律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分配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8.
器官捐献是拯救生命、造福人民、奉献社会的一种善举。随着器官移植技术的日益成熟,器官移植作为治疗器官功能障碍的终极方法已经相当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很多国家都已建立起了较为成熟的器官移植体系。供体不足是国际社会普遍面临的难题,而由于法律法规的缺失、器官捐献移植流程的不规范,这一点在中国表现得更为突出。本文总结分析了国外为器官捐献移植所采取的促进措施及不足之处,分析其效果并探索促进中国器官捐献的途径,为进一步系统研究我国器官捐献移植体系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杨巳炜  杨宝珍 《海外英语》2013,(19):220-221
影视作品反映了各个国家的不同文化。通过分析美剧《实习医生格蕾》中所体现的中美关于器官移植与捐献的文化差异,表明在医疗中应本着尊重不同文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法规鼓励自愿器官捐献以拯救更多人的生命;医学院校在英语教学中也应除教授语言知识之外,加入更多文化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教育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学校是整个教育的最主要的实施主体。以及家庭、社会等主体的现有局限性和学校教育自身的特点等因素决定了,学校应在实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的系统工程中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颁布,使社会抚养费的征收有了法律的依据,但仍然是针对违反限制生育子女数为前提。创建未成年人社会抚养费制度,体现了生育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未成年人社会抚养费的征收,不应设胎次方面的照顾政策;征收标准的计算,不仅应考虑区域差异,而且应与个人财产挂钩。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淮南市及周边地区对遗体及器官捐献的认识程度、看法及捐献现状,以便分析出遗体与遗体捐献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应对措施。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走访、个别交谈等方式,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水平、不同行业人群开展调查。结果:76.56%的人对遗体及器官捐献用途了解,23.44%则完全不了解。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人群对遗体与器官捐献的看法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淮南市及其周边地区不同人们对遗体及器官捐献的认知水平有待提高。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法规,增加本地遗体与器官捐献数量。  相似文献   

13.
随着“学生是教育主体”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有关专家指出:在组织、管理学生方面应视“学生为责权主体”。这一命题也越来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现代社会,学生既享有一定的法律赋予的权利,也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是一个法律上的责权主体。将学生作为责权主体来对待,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是教育民主的重要标志,有利于培养学生民主、权力意识。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是我国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保障。如果将学生视为责权主体,必然面临着一个如何处理学生权利与学生职责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仅要求立法上的平等,更要实现司法平等。外来未成年人由于处于社会弱势地位,其司法权的保护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文章通过分析外来未成年人犯罪平等保护问题的现状和原因,提出了保障外来未成年人犯罪平等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行业协会是政府与市场之间的中间社会团体,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应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我国行业协会目前存在首要的基本的问题是没有明确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根据经济法主体的本质属性和外部特征,行业协会是完全能够成为经济法的主体。只有赋予行业经济法的主体地位才能引导行业协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虚拟主体"是指以TCP/IP协议为基础在互联网上虚构、假设的网络行为的实施者.在处理网络争端的过程中,人们提出:虚拟空间中虚拟的"人"能否人格化,从而成为法律"人"?通过对法律人格内涵、标准的分析发现,虽然法律人格在现代社会呈现扩张的趋势,但赋予"虚拟主体"法律人格的设想没有法律上的进路."虚拟主体"是民事主体在网络环境下的身份,它代表了不同的现实主体在网络活动中不同的地位并体现了他们的特定的利益.  相似文献   

17.
社会核心价值是特定社会经济基础的产物,法律制度建设是社会核心价值的法律化、制度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体是全体人民,其内涵就是社会的进步与实践公平,实现人的全面与自由发展。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应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追求,既要尊重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过程性,注重从现实的基础和条件出发,又要注重人的选择和创造性实践,推进中国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正式从法律的角度确立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由于现行法律与相关规定存在冲突之处,实践中调查主体呈多样性。当前宜从引入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承担社会调查入手,以此完善我国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  相似文献   

19.
未成年人人身损害案件是指诉讼主体一方或双方是未成年人的人身损害案件。由于这类案件主体的特殊性,在审理中常常出现一些较难解决的问题,有些问题目前尚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和相关的司法解释。未成年人人身损害行为有偶发性,特点即行为人事先无预谋或准备,出人意料突然发生损害行为的情况。这在未成年人人身损害案件中体现较为明显,具体表现为: 一、行为的随意性导致伤害。  相似文献   

20.
我国自1992丰1月1日开始实行《未成年人保护法》以来,取得显著成绩,为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优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同时,在贯彻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法律规定责任主体较为概括,没有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以及承担的法律后果,而且法律规定原则性较强,实际操作的依据不足。2006年8月22日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对新形势下未成年人保护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法律规定从56条增加到了75条,其中新增25条,删除6条,修改32条。《草案》明确未成车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和受教育权等,确立未成年人优先原则,并强化政府、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未成年人保护法》曾被形象地称为是未成年人保护领域的小宪法,这次修订非常及时,而且意义重大,事关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涉及中国未来发展。中小学教育要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适应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实际需要。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守《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法律规定,依法执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使其在促进未成年人成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法律一经制定、修订、生效,具有严肃性、稳定性和连续性,中小学在学习和遵守《草案》法律规定时,可联系修订前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执行情况,对照新的法律规范条文,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增强法制意识。同时,可联系身边青少车学生鲜活的教育事例,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从法制观念高度,提高执法的自觉性。本选题在学习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对维护未成年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和受保护权,联系青少年教育实际进行探讨与研究,目的是与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共同学好《未成年人保护法》,一起研讨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做好中小学生维权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