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视中国为现实竞争对手和威胁在日本21世纪外交战略中,中国所处位置是:军事上是威胁,经济上是合作对象但也是潜在的对手,政治上则是日本谋求地区霸权的最大障碍。小泉内阁据此而确定的对华外交政策目标是抑制和延缓中国的发展,阻止繁荣、昌盛的中国出现在东亚;在经济上把中国变成它的延长了的国内市场;实行“政经分离”原则,迫使中国接受“日韩关系模式”(其内涵是,在历史认识等问题上,韩国可以批评日本,但不要影响首脑互访等两国间的正常关系);或明或暗地支持“台独”势力,阻挠中国的统一。中日关系因此而形成了如下的基本架构:经济上以合作…  相似文献   

2.
日本的东亚区域合作战略根本上是以日美双边关系为基础的多边关系的新发展,日本依托美国,牵制中国,争取东盟,有意执掌东亚合作的方向。本文认为,日本的战略正威胁着东亚共同体的走向,有必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试论黄遵宪的日本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思想家,是近代中国最早系统了解和介绍日本的人。他仰慕日本明治维新式的西化运动,明确提出以"日本为师"的政治主张,并积极推动实施;他对日本的侵略性有一定认识,警惕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威胁;主张加强中日友好往来。黄遵宪的日本观,对近代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今年5月,伴随着印度核爆炸的隆隆声响,“中国威胁”的声调也随之尘渣泛起,唱此调子的不乏有一些大国,比如日本、美国、英国、印度等国家。一时间,中国好像真成了世界上的危险国家,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国是否能威胁别的国家。一、中国与部分大国的地理位置1.中国与...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教授,我国闻名的文学家。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一方面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一方面又利用签订条约的办法在中国获取了许多特权,还加紧武装战败国日本,对中国重新制造威胁。当时社会上物价飞涨,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  相似文献   

6.
试析“九·一八”事变中英国对日本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汪文军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9.18”事变,拉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序幕,日本的侵略扩张不仅威胁着中国的生存,也威胁着英国在远东的利益。对此,“英国采取了软弱的和解...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苏联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坚力量,给予中国人民巨大的支持和援助,对促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不可否认,苏联对华的军事援助,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除日本在东方对苏联的威胁,保全自己,避免东西两线作战。  相似文献   

8.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末的整个冷战时代,美国对东南亚政策很大程度上受到遏制共产主义全球战略的影响。冷战后,东盟国家将中国、日本和印度的崛起视为对东南亚地区的潜在威胁,通过分析沃尔特的"威胁平衡"理论,解释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军事存在也"是该地区一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平衡力量和稳定器"。  相似文献   

9.
从1931年日本法西斯策划“九·一八”事变,到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苏联的远东战略问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拟就此作一简要的评述。 一 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如何解除日本侵略的威胁,这是当时苏联党和国家领导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也是整个30年代及40年代初期苏联远东战略的核心问题.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既是为了解块日本的所谓“生命线”问题,也是为了取得进而吞并全中国和北进苏联的前沿阵地。苏联当时认为“日本侵入中国东北,造成了对苏联远东疆界的直接威胁”“孕育着反苏战争”,于是开始把远东安全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0.
近代前期,中国和日本大体上处于同一历史转折点,面临诸多同样的问题.在西方列强的全面侵略面前,国家的安全、民族的独立受到严重的威胁.但是如何对待西方,中国和日本却做出了不同的反应.当时的反应之不同正是造成当今中日之间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文章试图将西方作为纵轴,中国和日本放在横轴上进行比较,旨在探讨西学东渐,中日两国采取了怎样不同的对应措施.通过此类研究,从一个新的角度探索中国和日本教育现代化各自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都经历过漫长的封建社会,都遣遇过西方的威胁侵略.但是自近代以来,日本的教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本文通过比较两国德育的途径和方法,找出异同点,从而借鉴日本的经验为我国所用.  相似文献   

12.
豫湘桂战役是二战后期日本在中国战场发动的一次空前规模攻势。当时 ,盟国已夺得战争主动权 ,分别在太平洋战场、印缅战场展开大反攻 ,威胁日本“绝对国防圈”,危及日本帝国生存。日本不是集中力量阻止盟军的突破 ,而是占用几乎全部机动兵力“不合时宜”地发动豫湘桂战役 ,赢得了战役却失去了战争。这样 ,中国反而收到“失车得帅”之效 ,不胜而胜  相似文献   

13.
罗斯福上台时,日本早已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由于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还未构成对美国在华利益的巨大和直接的威胁,加之需要全力以赴投身于解决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由于国内强大的孤立主义力量的牵制,直到七七事变,罗斯福一直高喊“和平和谈判”的口号,实际上是一种美国牌的绥靖政策。  相似文献   

14.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其实,早在1955年中共中央就作出了免除日本战争赔偿的初步安排,不久又作出正式决定。这是一项联苏、反美、争取日本、打破美国对华封锁的重要外交决策,是推动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重大举措,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的价值观和正义的道德理念的必然产物。正式向日本提出放弃战争赔偿是在即将恢复双方邦交之际。这在当时具有遏制苏联对中国的军事威胁和政治包围,促使中国进一步走向世界,构建解决台湾问题的国际政治体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来,日本和美国等常宣扬“中国威胁论”,指责中国想搞霸权主义,威胁他国等等。我国新闻媒介针对这些诬蔑给以强烈的驳斥:想搞霸权的不是中国,而正是继美国之后的日本,它妄图以谎言来转移世界人民的视线,趁机发展自己……中国有句俗话叫“贼喊捉贼”,某些洋人们就颇  相似文献   

16.
一艘中国货船林杰号及全体19名船员,在日本长崎港外的海面上突然神秘消失了——没有求救呼叫,没有尸体残骸,货船仿佛从人间蒸发。事实上,在最近的几个世纪里,这片水域和百慕大三角一样一直在对航海者不断发出死亡的威胁——船只神秘失踪,潜艇一去不回,飞机凭空消失……这里就是日本的龙三角,被海员称为“魔鬼海”。  相似文献   

17.
全美国的心思和希望,事实上整个文明世界的心思和希望,今晚都集中在密苏里号军舰上。在这停泊于东京港口的一小块美国领土上,日本人刚刚正式放下武器,签署无条件投降协议。四年前,整个文明世界的心思与恐惧集中在美国另一块土地上——珍珠港。那里曾发生了对文明的巨大威胁。这种威胁现已被消除。从那里通往东京的是一条漫长的而洒满鲜血的道路。我们不会忘记珍珠港。日本军国主义者也不会忘记美国军舰密苏里号。日本军阀犯下的罪行是无法弥补的。也是无法忘却的。但是他们的破坏和屠杀力量已经被剥夺了。现在他们的陆军以及剩下的海军已经…  相似文献   

18.
纵观日本近代外交及其政策的发展变化,我们发现,它自始至终贯串着一个基本思想,那就是所谓的“脱亚入欧”意识,一方面要从价值观念上摆脱中国古代儒家学说的陈旧模式,在时间上由中世纪跃入近代,赶上西方社会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它要求日本跨入欧洲国家的国际体制,以欧洲国家同样的态度对待中国等亚洲国家,并以此与列强争雄。笔者在本文中试图循着这一思路对日本近代外交中的所谓“脱亚入欧”意识略陈管见。一 19世纪中叶,曾经坚持了200多年锁国式外交政策的日本也象当时鸦片战争失败后的中国一样面临着深刻的民族危机。当时执政的幕府在列强入侵的威胁之下,不得已采取了开国政策。由于幕府与西方列强签订  相似文献   

19.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扩张分子又在上海挑起事端,以压迫中国的抗日运动。虽然上海事变看似偶然,其实为日本对外扩张政策的必然表现。中国国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地方性割据势力,蒋介石主导的南京国民政府难以全力抵抗日本对上海的侵略。但十九路军和第五军英勇战斗的精神,显示了中华民族捍卫独立的决心。美英等西方大国为维护其在华利益而积极斡旋中日停战。上海事变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日本的威胁,对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国民党政府对日处置政策的出发点是惩罚日本侵略,使之不再构成对中国的威胁,为此在许多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努力使之付诸实施,某种程度上体现出顺应历史潮流、维护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色彩,应该予以肯定。但不久,由于自身地位的变化,社会基础的削弱,为保住其摇摇欲坠的政权和法统地位妥协、退让,最后放弃对日处置政策,出卖中华民族利益,虽然有其受当时的国际国内政治环境制约的因素,但其自身有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这不仅对中国、日本,而且对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都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